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琴艺探究 7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琴艺探究 7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琴艺表现出的音乐,在不同的乐器上、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各具特色,意蕴无穷,它凝聚着世界各民族文化和思想的精髓。对于一个新时代的琴艺演奏者,不但要具备精湛的技艺、广博的知识、深厚的修养,而且还要善于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并朝着德才兼备、服务于社会的目标去努力奋斗。本文从以下四个内容对琴艺进行探究:一、尊师重教,敬业重德;二、学而不厌,深入意境;三、身临其境,精益求精;四、声韵袅袅,弦外之音。

关键词:尊师敬业 深入意境 精益求精 弦外之音 精湛技艺 努力奋斗

琴艺内涵博大精深,表现形式诸多纷繁。如中国的古琴、柳琴、秦琴、月琴、扬琴等,西洋的提琴、钢琴、竖琴、吉他、电子合成器等。琴艺表现出的音乐,在不同的乐器和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各具特色,美妙多彩,意蕴无穷,它凝聚着世界各民族文化和思想的精髓,在文化发展中的意义并不止于音乐艺术的价值,而且还从中熔铸着人类的文化精神。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乐器制造的工艺日臻完善,使琴艺演奏的音响效果更加丰富多彩,音乐的意韵更加耐人寻味,进而要求琴艺演奏者应具有勇于创新的聪明气度,与时代进步相融合,进一步学习提高演奏技巧,创造出与新时代风貌的音乐形象贴切的艺术境界,使之琴艺的演奏臻达完美的艺术效果。对于一个新时代的琴艺演奏者,不但要具备精湛的技艺、广博的知识、深厚的艺术修养,而且还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来表现音乐,与时俱进的去创造音乐,并朝着德才兼备、求是致远、服务于社会的目标去努力奋斗。

一、尊师重教、敬业重德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唐・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要想学好一门技艺,就必须要服从于严师的指教,必须要尊重教师,勤奋谦虚礼貌,否则,将一事无成。清・王廷杰(俊卿)说:“尊师要向长流水,爱徒要向鸟哺雏”,“徒弟技艺高,莫忘师父劳”。可见,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学业者必须下定决心,牢固地树立尊师敬业的道德理念,才能获得“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名师高友传道、授业、解惑。所以,“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引自唐・韩愈《师说》)。“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劝学》)。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杨时尊敬老师,诚恳求学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教敬业重德的学子。

当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成名不忘师恩,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老师栽培。”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老师。他在金坛县作数学报告时,特地把王老师请上主席台就坐,进会场时让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

《礼记》中曾有这样的阐述:“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之与言,则趋而退”。这是多么优良的品德啊!你看,跟着老师一起走路,即使遇见了熟人,也不可与熟人一起聊天而冷落了老师。在路上遇见了老师,就恭敬地和老师打招呼,然后端端正正地站着给老师让路。如果老师跟你说话,你就礼貌地回答;如果他不跟你说话,就恭敬地用眼光送着他走远。这是君子的风范。

尊师重教,敬业重德,使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不衰。国家要复兴,民族要昌盛,就一定要尊师重教,敬业重德。

二、学而不厌、深入意境

学习要持之以恒,才能不断进步,逐步提高。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登不上山顶。要在练习中体会、玩味、领悟乐曲中的真谛,循序渐进且练且长,由慢到快,由量变达到质变,最后进入曲中之境界。弹奏乐曲要防止急功近利,要脚踏实地,一般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 1、读谱,熟悉全曲风格和大致结构,并熟记下来;2、不断琢磨,反复咀嚼,一段一段学习、体会,在磨练中达到技艺纯熟,并掌握乐曲的内在韵致,把握乐感;3、完全将乐曲融化在心,彻底理解音乐的内涵与意境,得心应手,再将它表达出来。然后,音乐才会随意之所至,自然从心中流淌而出,而不再圄于技艺雕琢的包袱。在这个过程中技艺的增进是显而易见的,一般也不会被忽视。而找到音乐本身的韵致、乐感,完全消化,融入音乐的境界却是需要具有深厚广博的文学艺术修养才能获得的。

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师也认为这的确是《文王操》。

这个故事在《史记・孔子世家》、《韩诗外传》、《孔子家语》、《列子》上都有记载,它不仅给后人树立了一个难得的学习音乐的榜样,也反映出身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孔子自己的好学、善学的精神和品质。

从这一段故事中,可以看出孔子学琴有四种境界:已习、得其数、得其志和得其为人。?但要达到上面这些境界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其先决条件是不能浮躁。如《大学》中所言,“知止而后有定,定后而能静,静后而能安,安后而能虑,虑后而能得”,须有“一箪食、一瓢饮”的硬功夫才有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孔子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曾这样说,也曾身体力行。为后世的教和学树立了楷模,影响极其深远。

三、身临其境、精益求精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要把琴谱这种没有文字的声音艺术语言化,让听众觉得生动易懂,就必须在技巧上狠下功夫。弹奏技巧的种种变化,赋予琴声音量音色的抑、扬、顿、挫,能恰如其分地抒发和传递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同时还可以起到文字所无法描述,但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弹奏技术占有关键性、前提性的地位。没有技术,音乐内容的表现只是一句空话。但琴艺演奏中技术的运用必须服从于音乐作品的风格和思想内容的需要,学习技术是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深入到美妙的境界之中去。如果表演者本身缺乏对音乐的情感体验,那么,再高的技术也不能表达出音乐的情感。

汉唐以来流传着伯牙学琴的故事: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演奏出感人的音乐,不但要有娴熟的弹奏技术,还要有亲身的社会生活体验。感悟自然,感悟人生,感悟社会。

四、声韵袅袅、弦外之音

音乐是用声音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或庄严肃穆,或热烈兴奋,或悲痛激愤,或缠绵细腻,或如泣如诉…… 琴艺演奏是音乐的二度创作,要想给人以美的境界,那么,就必须弹奏出形象美好的声音来,使鉴赏者感知后产生思考,给人以启迪,或泛起浮想联翩……

苏轼有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

宋成玉《琴论》中有精彩的论述,提出了“弹人不可苦意思”美学命题,认为“操琴之法大都以得意为主,虽寝食不忘,故操弄不过一、二曲,则其奥穷”。欧阳修也曾写诗夸赞知白“岂知山高水深意,久已写此朱丝弦”。

北宋琴师义海,是慧日大师夷中的入门弟子,朱文济的再传弟子。义海在掌握夷中的全部技艺之后,又到越州(浙江绍兴)法华山闭关习琴。“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究其妙。”义海出名之后,有很多人跟他学琴,但无一人能赶得上他,“天下从海学者辐辏,无有臻其奥。”他弹琴有自已独到的意韵,正如他自已所说:“若浮云之在太虚,因风舒卷,万态千秋,不失自然之趣。”他主张演奏速度的变化应是:“急若繁星不乱,缓若流水不绝。” 则全和尚是义海的学生,他著有《则全和尚节奏指法》,收于《琴苑要录》之中,文中阐述了义海的“急若繁星不乱,缓如流水不绝”的演奏理论,又提出了“高以下应,轻以重应,长以短应,迟以速应的”处理手法,还分析了不同体裁琴曲作品的演奏方法。

宋沈括赞琴僧义海琴艺高超:“海之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梦溪笔谈・补笔谈》)。

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之命题也同样认为音乐的真意不在声音本身,而在于声音之外,表示了他对弦外之意的追求,对“无弦”之美的肯定。

琴意得之于弦外,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一个有艺术造诣的琴艺演奏家,能弹出声韵袅袅、弦外之音的艺术效果。能陶冶人的情操,能给人以美的感悟,能给人以思考……

五、结语

纵观古今享誉盛名的琴艺大师,无不尊师敬业,谦虚好学;无不具有深厚扎实的文学艺术修养;无不接受琴技方面的严格训练;无不经过艰辛的磨练与坚持不懈的努力。琴艺变幻无限,琴技更加精湛。在中华民族崛起“中国梦”的宏伟年代,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民族兴旺,琴艺演奏事业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