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去河阳寻找历史深处的“稀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去河阳寻找历史深处的“稀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就像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徘徊在它们四周――在它们之中该有多少生死离合的悲欢故事,该有多少人生无常的叹息,该有多少随着岁月一道飘零的时光,我无法猜度。我想,即使我踏遍河阳的每一个角落,我也无法猜想,其中的故事有着怎样的开始和结局,有着怎样的无可奈何的不可逆转的过程。

在一个青山绿水的地方,有古旧老宅,有宽敞庭院,有雕梁画栋,廊檐之下,坐着几个鹤发童颜的老人,神态安闲,无忧无虑,这还不是神仙吗?然而神仙们却不认为自己是神仙,他们怀疑破旧的“十八间”是否当真那么稀罕,值得人千里迢迢跑到这里来看。

说实在的,以前还真没有听说过河阳有个古民居群,直到走进了河阳,才真正体会到了它的与世无争和博大精深。

走进粉墙灰瓦的黑白世界,细细打量那些风格独特、年代久远的古老建筑,就如同在和一个深藏不露的经历了岁月风霜的老人默默对话。只可惜,我不能回到它们以前的那个年代,也无法读懂它们传递给我的信息,只能凭感觉,去体味那种独特的魅力。轻轻抚摩那些散发着历史气息的砖墙,难以想象,一千多年前,河阳这一方山水是如何迎接中原衣冠士族、官宦大户来此安家落户的。据介绍,公元932年,原吴越国掌书记朱清源兄弟俩为避五季之乱,携带家眷,寄籍这一方山水。为了使子孙后代不忘祖宗根本,便以河南信阳各取一字而名叫“河阳”。这个飘零的家族不但没有被当时恶劣的生存环境所吞没,依然诗礼传家,辛勤耕读,重农经商,人才辈出,富甲一方,给后人留下了这一片规模庞大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供世人观瞻、鉴赏。

朱书记把我们带到了令他们最为荣耀的“八士门街”,八士门街全长150多米,处在河阳整个村庄的中轴线上,因而本村人、外村人都有叫它为河阳街的。这是河阳村最长最整齐的街道,外貌虽然简朴,而内涵却不但丰富,而且深刻。八士门街临街的32间古店面很整齐,那是清一色的排门式,一家紧挨着一家,形成了一条长长的连排铺面。

街因“八士门”而得名,八士门的来历和河阳朱氏的功名有关:自宋绍圣元年(1094)到元至正三年(1343),河阳朱氏前后中了八位进士,创下了辉煌的科举业绩。八士门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至正三年(1343),朱填得中河阳村的第八位进士,其父朱竹友为全村全族着想,建造了八士门,想以此来振奋宗族精神。令人遗憾的是,此举没有给河阳人在科举上带来什么好运气,从此,“八士门”永远是“八士门”,再也没变成“九士门”、“十士门”什么的。科举衰落的背后,其实是朱氏整个经济力量的削弱。时至今日,八士门显得有些简朴,与那些豪华气派的祠堂相比,与雕梁画栋的民居相比,与远近闻名的声势相比,甚至都显出一些寒酸相来了。

门是八士门,街是商业街。进了八士门,脚踏商业街,既有荣耀,又有生活。对于八士门,村里还有不成文的规定:各家娶媳妇进门,须经八士门进村;嫁女出门,须经八士门出村;亲人辞世,须经八士门上山。河阳村谚云:“不经八士门,不算河阳人。” 看来,河阳人虽然善于经商,但骨子里却是重文轻商的,这种“八士门”情节,已经根深蒂固地融入到河阳人的血脉中去了。

在八士门前,还有一对“石稀罕”,那是一对奇形石狮子,据说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赠,以表河阳子弟的宋元科举盛事,谓之“稀罕”。此说虽然尚缺乏足够的证据以证明其历史的真伪,但由此演绎的曲折生动的故事,却着实让河阳人增添了不少风光。

行走在卵石铺地的街面上,感受着浓浓的乡土气息。看看那些经受了上千年风雨洗礼的古旧屋宇,或呈现出沧桑的纹理,或微微倾斜,或墙粉脱落,或字迹班驳,我的心似乎和它们一起沧桑起来。我就像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徘徊在它们四周――在它们之中该有多少生死离合的悲欢故事,该有多少人生无常的叹息,该有多少随着岁月一道飘零的时光,我无法猜度。我想,即使我踏遍河阳的每一个角落,我也无法猜想,其中的故事有着怎样的开始和结局,有着怎样的无可奈何的不可逆转的过程。

诚然,那些古民居是破旧了,但那讲究的结构,那精美的雕刻,那独到的创意,仍让人咂舌赞誉。河阳民居主要有“十六间”、“十八间”、“二十八间”三种结构形式,另外还有“十间”、“十三间”等。以“十八间”为代表,即每幢18间。这是河阳大户人家的典型住宅,大多为清代中晚期建筑,少量为明末清初所建。其中,“廉让之间”正是河阳“十八间”中建筑最精致、设施最完备的封闭“十八间”,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它有独立的自用水井,整幢建筑分前厅、后堂、伙房、猪舍、茅厕等几部分。白色的外墙上保存有十分完整的古诗、古画,房内木梁、木柱上全是精致的木雕。窗户上的方格子木雕细如筛洞,手指不入。尤其是那门楣上的题刻,展示出精湛的传统文化。在这里,人会不由自主地迷恋古风、仰慕古人。但这些古老的民居,满足不了大都市人对物质的膨胀性需求,只是让人放松心绪,告别紧张状态。在这里,心灵像牧归的老牛,可以舒适地卧着,反刍白昼的牢累。

“十八间”总体分为大院和附属建筑两部分,其布局按前后顺序依次为:房套、大院、伙舍。房套在大院的前厅之前,那是进入大院前的通道,有的甚至是唯一通道。于是便成了整个“十八间”的首先亮相所在,也是整个“十八间”的脸面所在。虽然属于附属建筑,却是房屋主人最肯花钱的所在之一。如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的“圆大门”房套,其长36米,宽4米,中间砌两道圆门,圆门上方书题“循规”、“映月”;又在入口两门额以寓意书题“耕读家风”4字,其结构别出心裁,独具一格。

我轻轻叩开一扇院门,陈旧的木门仿佛把院外的一切隔远了,自成一个世界。整幢老屋弥漫着清幽闲适的韵味,或许这正是生活的韵味,不少人理想中的韵味。

答樵路一带,一座座高大的马头墙把河阳人的生活隔成了一个小世界。在这个小世界里,万物具备,井然有序,所以一扇大门可关断一切。倘若还觉得不保险,就如“耕凿遗风”那样,在寡妇房间之外的重要部位,再增建一道矮墙,叫“贞洁墙”。这样家长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在含贻弄孙的同时,还可以将家庭内数十、上百人的所有活动都置于他的视线之内。

河阳人的生活总显得是那么的平静,他们的生活方式永远在我的想象之外。他们不取悦于外来者而取悦于自身,他们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安静地活着。他们对我们的造访似乎视而不见,下棋打牌闲侃,摆弄花草,继续着自己的兴趣所在。只有少数沉默寡言独自坐着的老爷子老太太,以淡淡的目光瞧着我们。我很想走上前去与他们聊聊,用他们讲述中的那一个个细节来编织一幅河阳图,可一切只是徒劳。不管怎样,我还真得感谢这老屋的主人,把这份风烛残年的宝贵遗产保存至今,虽已破破落落,但基本保存了一个苍老的历史原样,保存了一个真实的生命过程。

河阳村至今尚存“十八间”20多幢,其中居住者大多为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对于他们,许多旅游者视之为神仙――在一个青山绿水的地方,有古旧老宅,有宽敞庭院,有雕梁画栋,廊檐之下,坐着几个鹤发童颜的老人,神态安闲,无忧无虑,这还不是神仙吗?然而神仙们却不认为自己是神仙,他们怀疑破旧的“十八间”是否当真那么稀罕,值得人千里迢迢跑到这里来看。

我像穿行于迷宫的幽灵,在一幢一幢老屋间闲适地行走。这些老屋静静地肃穆着,像是在沉思,又似乎带着嘲笑的神情看着我们这些游客,似乎阅尽了人世沧桑。或许这里的每一扇门窗都牵动着一缕莫名的情绪,但遗落在时光里的历史,不是所有游客都能拣拾到的。

繁华喧嚣的背影已经远去,这些古老质朴的建筑,是时间流逝最直观的见证者。每一间老屋,可以比一部历史教科书更能让我们直观领会时代的变迁和生命的意义。但我又不免担心,眼前这些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古老建筑,是否在社会变迁中还能继续完好地保存下去,这些凝固的文明是否还能延续下去。我真诚地祝愿,河阳人在提高自己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能留给我们一个完整的古民居群,让河阳的古,不会成为灰飞烟灭的历史。

河阳旅游提示:

河阳,位于缙云县新建镇,距仙都和缙云县城均为16公里,距金丽温高速公路缙云出口17公里,距330国道外堰站6公里。村内烟灶八百,人口三千有余,94%人口为义阳朱氏。宋元两代曾出八位进士,形成“义阳诗派”。现存的一溪两坑之水系、一街五巷的村庄布局乃元代设计。现存十大宗族庄园式古民居建筑群及十多座朱氏古祠堂乃明清两朝所建,是宗族庄园式古民居建筑群。村中三教合一的宋代古刹“福昌寺”,元代的“八士门”及“八士门”前明太祖朱元璋御赐的石“稀罕”,古代的大桥、农具、家具、壁画、诗句、匾额、雕刻,还有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的河阳窗花剪纸,以及历代农民义军的遗迹,古色古香的民俗活动,构成了江南罕见的千年文化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