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逍遥丸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闭经30例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逍遥丸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闭经30例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逍遥丸;抗精神病药物;继发性闭经

【摘要】 目的 探讨中成药浓缩逍遥丸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闭经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30例服用抗精神药物所致继发性闭经患者给予逍遥丸治疗,观察3 mo。月经来潮且经量、经期均正常为有效。 结果 治疗3 mo末月经正常22例,有效率73.3%。 结论 中药浓缩逍遥丸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闭经疗效显著。

【关键词】 逍遥丸;抗精神病药物;继发性闭经

成年女性在正常月经来潮后≥3 mo未再行经,称为继发性闭经。本文对服用抗精神病药所致继发性闭经患者给予中成药浓缩逍遥丸治疗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选自2003年3月~2006年3月在我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服用抗精神病药所致继发性闭经的精神病患者。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疾病诊断标准;(2)年龄16 a~42 a,服用抗精神病药前月经周期、月经量正常,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停经≥3 mo。(3)排除妊娠及其它躯体疾病。共入组30例,其中已婚14例,未婚16例;平均年龄(27.6±2.8) a;病程2 mo~60 mo,平均(22.5±8.7) mo。诊断:精神分裂症24例,其中偏执型16例,青春型2例,未定型6例;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6例。

1.2 方法

1.2.1 观察与治疗 观察并记录闭经患者的服药情况、闭经时间及伴发症状。入组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基础上加服逍遥丸24丸・d-1・tid进行治疗。服用逍遥丸至月经来潮时停逍遥丸,经期过后继续服用至下次月经来潮停服,连续服用3 mo。

1.2.2 疗效标准 月经来潮且经量、经期均正常者为有效。对逍遥丸无效的患者给予黄体酮肌肉注射20 mg・d-1,连续用药3 d~5 d。

2 结果

2.1 入组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及闭经出现时间等情况,见表1。

2.2 临床疗效 服用逍遥丸20 d末患者逐渐开始月经来潮,治疗3 mo末22例月经正常,有效率73.3%。3 mo末8例无效,给予肌肉注射黄体酮3 d~5 d,停药1 w后月经来潮正常。

3 讨论

国外研究显示[1],精神障碍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后继发性闭经高达17%~78%。抗精神病药一方面可以阻断垂体多巴胺(DA)受体使血浆催乳素升高,另一方面又可抑制黄体激素和卵泡刺激素引起闭经和减退[2,3]。本组资料显示,患者服用利培酮、舒必利、氯氮平治疗第3 mo末继发性闭经发生率较高,可能与此阶段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剂量较高有关[4]。本资料还显示,各抗精神病药物组继发性闭经发生于减小剂量的维持治疗阶段,其病理生理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有报道表明[5],正常育龄妇女继发性闭经的发生率为1%,精神障碍患者继发性闭经的发生率为33%。闭经是女性极为敏感的问题,易造成闭经后焦虑抑郁障碍,而焦虑抑郁障碍会进一步引起内分泌紊乱而加重闭经。

表1 闭经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及闭经时间(略)

逍遥丸具有舒肝清热、健脾养血、调节内分泌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继发性闭经。本组应用逍遥丸治疗3 mo末总有效率达73.3%,对无效的患者给于肌肉注射黄体酮后均行经趋于正常。需要指出的是,激素类药物有可能加重精神症状,导致病情不稳定,部分患者因闭经而停服抗精神病药物,明显影响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所以,应用逍遥丸治疗闭经的同时不用停服抗精神病药物,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参考文献

[1] Wieck A ,Haddad PM. Antipsychoticinduced hyperprolactinaemia in women Pathophysiology,sererity and conseqqenees selective literature review[J].Br J Psychiatry,2003,182:199

[2] 沈渔.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59

[3] 杨勇超.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月经状况观察[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5):299

[4] 张介杰.精神药物所致的障碍[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3,20(3):151

[5] Canuso C M,Goldstein J M, Wojcik,J, et al.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 prolactin elevation and ovarian function in women with schizophrenia and schizoaffective disorder[J].psychiatry research,2002,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