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荡起诗情,体悟诗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荡起诗情,体悟诗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诗歌,是文学艺苑里的一枝奇葩,它博大的精神力量涤荡着凡夫俗子的魂灵。读诗,人会更灵秀、儒雅、洞彻。那跳跃着的、有着温度的文

>> 荡起诗词双桨 畅游古典诗海 读出诗韵 体悟诗情 体悟诗情,解读意象 棒槌荡起涟漪 诗情.诗境.诗味.诗理 荡起的激情 荡起文章的波澜 让孩子荡起桨 谁在荡起创业“摇篮” 回归诗境 感受诗情 读写童诗,放飞诗情 畅游诗园 滋养诗情 体诗境 悟诗情 东荡子的诗(入围奖) 品味体悟散文之美 在表演中体悟诗的意象 荡起双桨奔小康 荡起快乐的心灵之舟 生物制药市场荡起春风 让祖国荡起双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荡起诗情,体悟诗美 荡起诗情,体悟诗美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诗歌,是文学艺苑里的一枝奇葩,它博大的精神力量涤荡着凡夫俗子的魂灵。读诗,人会更灵秀、儒雅、洞彻。那跳跃着的、有着温度的文字,总会在不经意间让我们感受到人间爱恨情仇、酸甜苦辣的诗情画意。如何利用有效的40分钟荡起诗情,觅得诗魂呢?现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我的一管之见。一、诵读为经,“身”入诗境。

“三分诗词,七分读。”诵读是一门用声音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它融入了诵读者的思想、情感和想象。只有诵读才能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朱自清先生曾说:“诗歌的生命在诵读,诗歌得生活在诵读里。”如何才能读出诗味来,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很有必要。1、声情并茂,教师范读

学生刚接触一首新诗不可能一下子读出诗歌的情味,甚至读了十几遍依然感觉诗中情感平淡如水。这时老师根据诗的不同基调变换情绪、语言和语调,绘声绘色地展示诗歌情境的范读才能把学生带入一首诗的多彩世界。2、点拨指导,学生品读

教师的范读把学生带入诗境,并不代表学生聆听过就读得入情入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效地指导朗读,授之以渔才是真理。

指导朗读需传授适当的朗读技巧,如语调的高低起伏,停顿的长短,节奏的缓急,重音的把握等。更要结合具体诗歌指导朗读,如教授《再别康桥》时可对诗歌朗读进行细心的指导:①围绕诗人对康桥难以割舍的细腻而真挚的感情,指导学生朗读“轻轻地”与“悄悄地”,让学生用一种舒缓的节奏,轻柔的语调来传达这种难舍的离情。②围绕诗歌形象“新娘’点拨朗读,让学生想象金柳是一位娇媚可人,姿态婀娜的新娘形象,以扬起的语调读出喜爱之情。③点拨关键词语,传达叶圣陶先生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品读精神。可让学生品味 “荡漾”一词。金柳的艳影在康河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中荡漾,点拨学生用缓慢而低沉的语调读出诗人深沉的眷念与喜爱之情。总之,学生只有读进去才能真正品出来。3、形式多样,美读传情

学生掌握了朗读技巧,要想在课堂上营造诗歌意境还需形式多样的美读。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了齐读,个别表演读,配乐朗诵等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仿佛身临其境,融入诗歌。同时教师应把形式各异的美读贯穿于课堂的始终,以达到诗情激荡,隽永绵长,余味无穷的效果。二、想象为纬,荡起诗意。

诗歌的文字是概括性的,诗歌描绘的图画是粗线条的,意境的跳跃往往较大,可谓“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因此准确地理解诗意离不开对诗歌的想象与联想。但学生对于诗歌的想象往往仅限于诗词意象的把握,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引感共鸣,创设教学情境呢?结合教学实际,我认为以下几点可供参考。1、借助音乐,引发想象。

音乐无国界,音乐的世界丰富多彩。《渔舟唱晚》中有淡月之下,碧波之上渔人伴着清辉归家的安闲;《十面埋伏》中有丛林之中千军万马万一涌而起冲入战场的恢弘气象。 总之,乐曲的高低长短、急缓粗细可让我们想见音乐里的诗情画意,对于学生展开想象大有裨益。

教学屈原的《国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激烈,我一边播放截取的背景音乐《十面埋伏》,一边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他们听到、看到、嗅到、触摸到的景象。学生在音乐中看到了飞扬的尘土,嗅到了股股血腥,触摸到带着温度的刀戟…而教学周邦彦的《苏幕遮》,一曲《故乡的原风景》把学生带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锦色江南,整个课堂被作者梦里水乡中那一池醉人的绿,一池明艳的红所笼罩。思乡之情在每个学生的心间回荡,可谓觅得诗魂。2、借助画面,展示意境。

诗歌是通过一定形象来营造意境的,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充满意境的多媒体画面结合,激发想象会事半功倍。如教学《采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戍卒归家“近乡情更怯”的复杂情感,展示“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中行人独留憔悴背影的两幅图片,对比鲜明,意境惨淡,引人深思。哀怨缠绵的《雨巷》,则投影烟雨朦胧、袅娜的女子孤独地打着油纸伞的动人画面,诗情画意立即萦绕心间。

当然,诗歌的美妙意境不是几幅单薄的图片可以代替的,所以画面的使用应为引发想象、营造意境服务,恰到好处便罢。3、训练表达,深入诗境。

诗歌因为篇幅有限,很难准确形象地传达出具体可感的审美意象,高中生社会阅历不丰富,知识水平有限就更难把握其深远的意境了。教师让学生选择生动的改写往往会使领悟诗境、体悟诗美变得水到渠成。

除改写诗文外,教师设置易于荡起诗情的片段练习也易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激发创造力。如鉴赏昌耀气象恢弘的《河床》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黄河河床的“真力弥漫,万象在旁”的特点,可设计一道以“走近你”为开头写一段排比句的练习,当学生的“走近你,我不敢问你有几道弯,我只知道你九曲连环,臂膀千万;走近你,我不敢问你力如何,我只知道你托起滚滚黄河,把中华大地劈成南北两面…”等豪放之音在班级回荡时,学生对于河床的热爱已达沸点。三、教师语言,锦上添花

于漪曾说:“教师要以作者之情为自己之情,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所以教师语言魅力的张扬,阅读个性的勃发,物我两忘的陶醉往往更能打动学生,激发共鸣。

好的开头,意味着成功的一半,教师优美的导入,涌动的激情,很容易勾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散落于诗歌教学中的教师语言也应该恰到好处,字字珠玑。不仅点评、拓展适当,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诗歌意境相吻合。如《雨巷》中的丁香姑娘没有和诗人只是像梦一般飘过时,教师适当拓展徐志摩《偶然》中的诗句:你我相逢在这寂寥的雨巷,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教师的点拨既丰富了诗的内容,又加深了学生对诗情的把握。

诗歌的结尾讲求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师的结束语又何尝不是新一轮思考的深入,新一重热情的点燃呢!

总之,歌不唱不足以动情,诗不读不能够领悟,诗歌教学应以诵读为经;深入诗歌情境,须以想象为纬;经纬线下那灵动纯美的意境,更要教师和学生以优美的语言去编织。以上就是我对诗歌教学的一点粗浅的思考,诗歌教学任重道远,须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