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维A酸乳膏联合左旋咪唑治疗扁平疣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维A酸乳膏联合左旋咪唑治疗扁平疣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观察0.1%维A酸乳联合左旋咪唑治疗面部扁平疣疗效。方法将98例扁平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用维A酸乳膏联合左旋咪唑片治疗,对照组46例用50%雷锁辛溶液外搽联合左旋咪唑片口服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两组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7%,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采用0.1%维A酸乳膏联合左旋咪唑片治疗扁平疣疗效较好。

【关键词】扁平疣;维A酸乳膏;左旋咪唑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1-0053-02 中图分类号:R 752.52 文献标识码:A

临床上常外用维甲酸类药物治疗扁平疣,但系统用药的报道较少见。我科于2005年3月至2008年2月对98例扁平疣患者采用0.1%维A酸乳膏及左旋咪唑片联合治疗扁平疣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98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临床确诊为扁平疣。年龄8~42岁,平均19.3岁;其中男42例,女56例,病程22天~3年,平均5.5个月,其中半年以内50例,半年以上48例;皮损部位:单纯累及面部81例,同时累及颈部、手背等处17例;皮损呈肉色、淡红色、淡褐色、褐色,数个到数百个不等;其中36例曾在外院接受过各种治疗,包括中药、激光等。所有入选病人排除哺乳,妊娠,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同时2周内未使用过其它药物治疗。将98例患者按奇偶数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对照组4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皮损数目等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治疗组选用0.1%维A酸乳膏(商品名:迪维霜,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外用,按个体对维A 酸乳膏反应不同,以使患处出现红斑脱屑为标准,确定用药次数,一般每日用药次数为2~4次,每次用药均稍加压按摩片刻,同时口服左旋咪唑片,每日3次,每次50 mg,连服3天后停11天,再继续服药。对照组用50%雷锁辛溶液外搽2次,并同样服左旋咪唑片,用法同治疗组。两组疗程均为4周,每2周随访1次。部分患者治疗开始和结束后作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血脂检查。随访期间还观察并记录起效时间,不良反应及患者耐受情况。儿童患者在家长监督下确保按医嘱使用。治疗期间均避免日晒。

3.疗效判定标准治愈为皮损全部消退;显效为皮损消退≥70%; 有效为皮损消退30%~69%,无效为皮损消退<30%或加重。有效率以治愈加显效计算。

4.统计学方法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1.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率84.6%,对照组治愈率58.7%,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8.215,P<0.01)。见表1。

2.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皮肤干燥15例,恶心、胃肠道不适8例,对照组出现恶心、胃肠道不适6例。两组治疗后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血脂检查48例,均正常。全部病人完成疗程后,干燥等症状均随疗程结束而消失,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

讨论

扁平疣是人瘤病毒(HPV)所引起,其主要病理改变为明显的角化过度,间有角化不全,颗粒层,棘层增生肥厚。目前治疗方法很多,但疗效难以确定,左旋咪唑片是一种毒性较小的广谱抗蠕虫药,并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能恢复原来无免疫反应的免疫细胞如多形核白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与T细胞等的免疫功能,促进T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功能,在体内刺激T细胞功能,在免疫缺陷者尤为明显。临床常作为治疗扁平疣的首选之一[1],但治愈率不高。而维A酸类药物能调节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分化,抑制表皮细胞的终末分化过程,建立正常的角化上皮;并能通过抑制5埠15仓氧化酶通路来抑制花生四烯酸和氧化代谢,减少白三烯等其它炎症介质的产生,抑制体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趋化现象的产生,减少炎症反应,溶解角质[2],具有使角质脱落作用。我们采用每日外用2~4次取得较好的疗效,是由于通过多次用药使患处保持足够的药物浓度,有利于受HPV感染的表皮细胞脱落、修复。目前认为维A酸具有免疫调节作用,通过多次使用维A酸乳膏,使患者保持一定的炎性刺激强度,可有利于调动机体的免疫反应。由于维A 酸类药物的致畸胎副作用和对骨骼系统的副作用,对育龄妇女及青少年应慎用[3]。

参考文献

[1]蒋正义,杨新生,徐世正,等.左旋咪唑与转移因子治疗面部扁平疣临床分析[J].湖北医科大学学报,1999,20(3):250-251.

[2]冯素英,林麟,靳培英.维A酸类药的临床应用及对策[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36(9):543-544.

[3]靳培英.异维A酸在皮肤病治疗领域中的临床应用[J].国外医学皮肤病分册,1998,24(2):

(收稿日期:2008-11-24修回日期:2009-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