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砚山: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破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几年,农民工的娃娃到城里读书想都不敢想。现在好啦,城里的学校不仅不收哪样费用,娃娃还能享受免费的营养餐,待遇比城里的娃娃还好。”在砚山县第三小学门前,一位来接孩子的家长高兴地说。
近年来,随着砚山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区及部分经济发达乡镇的农民工子女“入学难”成了全县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成了县委、县政府急需解决的社会矛盾。
与时俱进调规划
按照文山州委、州政府 “工业强州”和打造“文―砚―平”三角经济区的战略部署,砚山县委、县政府依托交通区位及资源优势,从2007年开始,按照“一园四区”的布局,在平远镇建设循环经济区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区,在砚山城北片区建设新型建材加工区和承接产业加工区。
随着砚山工业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民工及“农转城”人员进入县城及平远镇,随迁子女不断增加。仅2013年,城区适龄儿童就由2012年的3 640人增加到4 510人,平远镇由1 886人增加到2 320人。预计从2015年到2018年,砚山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将以年均16.22%的幅度递增,每年预计增加初中学生827人,小学生748人,到2018年砚山城区适龄入学人口将增加到8 500人左右。
为破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砚山县委、县政府在坚持“科教兴县”“工业强县”发展战略的同时,确定了“抓重点,保基本”的教育发展规划,在抓好“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建设项目的同时,及时调整教育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重点,由往年面面俱到“撒胡椒”式的资金投入转变为集中物力财力投入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城区和平远镇的教育投入,扩大城区教育资源,满足进城务工子女的入学需求。从2012年到2016年,全县计划用5年时间投资4亿元,在城区新建砚山县第三小学、县第四小学、县特殊教育学校、江那镇第二中学、砚山县第二幼儿园、江那镇幼儿园,整体迁建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在平远镇新建平远镇第二小学、平远镇第二中学、平远镇中心幼儿园。通过这些举措,扩大城区教育资源总量,全力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转城”学龄人口“有学上、上好学”。
集中财力重成效
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建一校成一校”的工作思路,砚山县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为目标,分期分批实施城区学校建设工程。
2012年,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转城”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县委、县政府在紧邻工业园区的地块上无偿划拨教育建设用地86.4亩,争取项目资金3 642.5万元新建了砚山县第三小学,可容纳2 000名在校生。2013年9月,砚山县第三小学正式招生办学。在平远镇投资3 240.5万元,新征教育用地75亩,新建了能容纳2 000名学生的平远镇第二小学,2013年9月,学校招生以来,已经由最初的10个教学班450名学生发展到目前的23个教学班1 200名在校生。2013年1月,针对平远镇第二中学租用部队营房办学、校舍破损严重的实际,县委、县政府新征教育用地200亩,规划总投资12 605万元,启动了平远二中新建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7 833.5万元,预计2015年9月学校可开班招生。为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2013年11月,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打造成工业园区职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在工业园区内划拨126亩教育用地,并采取“企业垫资,政府逐年偿还”的办法,计划投资1.2亿元实施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整体迁建项目,该项目预计2015年初可投入使用。2014年以来,为补齐城区幼儿教育“短板”,破解入园难题,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原计划招生规模为360人投资540万元的江那镇幼儿园,扩大为投资1 550万元、招生规模达800人的县第二幼儿园,该园预计2015年9月招生。
在城区中小学新建改扩建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砚山县委、县政府本着“统筹兼顾、投入不减”的原则,切实加大对城区原有学校的投入。2014年以来,把紧邻县二小的原县供销社仓库用地 31.5亩无偿划拨给学校,县二小占地面积由原来的24.7亩增加到56.2亩,县里投资150万元新建了运动场。投资170万元,为县一小修建了塑胶运动场和科技活动室等,学校办学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从2011年至今,县委、县政府在城区和平远镇,新征教育用地共593.9亩,争取项目资金1.8亿元投入学校项目建设。县委、县政府决定投资2 200万元,把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老校址改建为能容纳2 000名在校生的初级中学,已争取到位资金1 062万元。新建的教学楼和学生食堂目前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工作,预计2015年9月招生。同时,积极筹措资金建设平远镇中心幼儿园和县第四小学建设项目。县第四小学规划占地60亩,总投资4 263万元,可容纳1 500名在校生,该项目预计2016年9月可建成投入使用。届时,砚山城区公立学校将由现在的8所增加到11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示范引领、教育与经济齐飞”的城区教育发展规划。
强化管理保公平
硬件是基础,师资是关键。为确保每一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学上,上好学,砚山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明确规定:“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以居住地或租住地实行划片招生,对确需进城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实行零拒绝。对就读的所有进城务工人员适龄子女建立统一学籍,在考试、升学、评优等方面与城镇户口学生享受同等待遇;进城务工人员的义务教育阶段子女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的‘两免一补’和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等国家惠民政策。”据统计,2014年9月,砚山城区各中小学校共招收进城务工随迁子女1 455人,平远镇共招收外来务工随迁子女1 011人。
在师资配备上,为确保教育公平、均衡,对新建的城区学校的教师配备采取分流与竞聘相结合的办法,即从老牌名校中分流出部分骨干教师,同时面向全县公开招聘城区空缺岗位教师,以达到传带帮扶、共同发展的目标。县三小、平远二小建成后,从县一小、县二小、平远小学分流了38名教师充实到县三小和平远二小,并公开招聘了68名教师。
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与随迁子女、城区学生与随迁子女“手牵手,心连心” 结对子帮扶活动,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及时消除因离乡造成的心理孤独。同时,在校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活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愿意学、学得好。
延伸阅读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教育人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迁移流动。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显示:到2013年末,全国流动人口总量为2.45亿,超过总人口的六分之一。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比例增加,6岁至15岁的子女随同父母流动的比例在2013年达到62.5%。大量随迁子女的流入,给输入地公共教育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