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论《尼各马科伦理学》的快乐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论《尼各马科伦理学》的快乐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哲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指引了现实主义一派的发展。至善作为亚里士多德终身探究的目标,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而快乐作为一种善,也备受亚里士多德的关注,本文以《尼各马科伦理学》文本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中的快乐观点,发掘出亚里士多德对于快乐的真实看法,并探讨其对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尼各马科伦理学;快乐观;亚里士多德

“一个人,天生不是柏拉图主义者,就是亚里士多德主义者”,施莱格尔这句话充分表明了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哲学界的地位,也揭示了其对人类思想的影响力。作为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一直致力于回答苏格拉底的至善问题,而快乐就是其中的一种善。亚里士多德一生伦理谈话和著作有许多,但只有三部流传了下来,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尼各马科伦理学》,在其中的第七卷(11-14章)和第十卷(1-5章)分别对快乐做了细致的讨论,但两卷的讨论内容却有所出入,本文就将从两卷的快乐观点中,探究出亚里士多德对于快乐的真实看法,并探讨其对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一、对快乐的定性

对于快乐的定性,亚里士多德都采用了对当时流行意见的介绍和评价来引入自己要阐述的快乐问题,在第七卷,他列举了对快乐的三种批判意见,分别是:1.快乐与善无关2.多数快乐是坏的,而有些快乐是一种善3.快乐是善,但不是最高善,而在第十卷中,流行的看法分化为了两个阵营,快乐要么善,要么恶,持恶观念的一方又分为两派:一方坚持快乐是完全的坏,另一方则认为不论其是否是坏的,将快乐看作是坏的对我们自身的生活是有益的。这些意见无一不把关注点放在了快乐的善恶性质问题上,所以,亚里士多德在第七卷开篇就说到“快乐...他是最大的匠师,专司指定作为判断一般人的善恶的标准的目的。” [1](217)他认为,“快乐是我们的正常品质的未受到阻碍的实现活动。” [2](220)那么首先,快乐一定是一种善,因为“幸福就在于所有品质的,或其中一种品质的未受到阻碍的实现活动,这种实现活动就是最值得欲求的东西。而快乐就是这样的未受到阻碍的实现活动。” [3](221)所以可以说,快乐与幸福是同属种的。其次,快乐是受到追求的,这表明它是一种善。尽管对于兽类和人来说,所追求的快乐是不同的。最后,“痛苦是恶,是应当避免的...与恶的、应当避免的东西相反的,就是善”, [4](221)如果快乐是另一种恶,虽然它也同痛苦的恶相反,又或者快乐与痛苦既非恶亦非善,那么我们就应当对双方持相同的态度,或都予以躲避,或都不躲避,但事实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总是趋乐避苦的。因此快乐是善的观点毋庸置疑。

至于快乐是不是最高善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不能由于“快乐是过程不是目的” [5](218)来断定快乐不是最高善,因为善针对总体或个人而言是双重的,但“即使大多数快乐是坏的或在总体上是坏的,某种特殊的快乐仍然可以是最高善”,“如果兽类和人都追求快乐,这就表明它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最高善”,这些言论表明亚里士多德并不认为快乐一定是最高善,他只是觉得它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代表最高善,因为快乐与幸福都是未受到阻碍的实现活动,是完善的。

二、对快乐的分类

接下来,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讨论快乐的善是不是最高的善,这就牵扯到了快乐的分类问题。首先,快乐有真假之分。亚里士多德在第七卷对快乐所辖的定义,“快乐是正常品质的未受到阻碍的实现活动”。[6](220)所谓的正常品质就是指我们在不存在匮乏的状态下的品质,因此,也只有在不匮乏的状态下令我们感到愉悦的实现活动才是真正的快乐,而“使人回复到正常品质的快乐只在偶性上令人愉悦” [7](218),此时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而只是一种偶然的感觉,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虽说苦药的感受绝谈不上是快乐,但考虑到之后即将恢复的健康,人们还是会甘之如饴地去接受这份痛苦,并从中享受到快乐。关于真假快乐的论证,亚里士多德这样写道,“回复性的快乐只在偶性上令人愉悦这一点可由以下的事实得证:在正常的状态下,我们以总体上令人愉悦的事物为快乐。而在向正常品质回复过程中,我们甚至从相反的事物,例如苦涩的东西中感受到快乐。这类事物在本性上或总体上都不是令人愉悦的,所以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快乐也不是本性上或总体上令人愉悦的。” [8](219)

而真的快乐中又分为感觉的快乐与思想的快乐。感觉的快乐主要指的是肉体的快乐,也就是和放纵相关的那些快乐。亚里士多德认为不过度的肉体快乐是一种善的观点,“因为,尽管有些品质和过程在善这方面不存在过度,因为也不会有过度的快乐,但在另一些品质与过程中的确存在这种过度,因而会有过度的快乐。在肉体快乐方面存在过度。坏人所以称为坏人就是由于追求过度的而不是必要的肉体快乐。” [10](223)亚里士多德没有单纯说不过度的快乐是如何的好,反之,他通过说明过度快乐的危害来更加增强我们“对真实的意见的信念” [11](224)。显而易见,人们都会去追求肉体快乐胜过其他快乐,首先,快乐是与痛苦相对,也就是它可以祛除人们的痛苦。而过度快乐的相反物是适度的(必要的)快乐,[12](P224)因此追求过度快乐的人们,并不是由于自身承受了过度痛苦,而是为了躲避一切痛苦,从而选择了过度快乐。其次,因为过度快乐是强烈的快乐。有些人已经无法享受其它弱一些的快乐,诸如一个酗酒的人,若某一天处于清醒之中,那便如同蚀骨般难受。对于过度快乐的渴望便带来强烈的身体上的欲求,而这些都不是身体本来具有的正常品质,因此过度快乐实际上就是假的快乐,它是身体在向正常品质回复过程中,所产生的偶性的可以驱除痛苦的快乐,这种快乐总是暂时的。那么真正的肉体快乐,是自身就“令人愉悦...那些机器正常本性的活动的事物”,[13](225)这也印证了亚里士多德认为快乐是未受阻碍的看法,这其中的阻碍指的就是痛苦。

肉体快乐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只是必要的维持自身在正常品质状态下而产生的快乐,更高的是思想上的快乐,因为“最好的实现活动是处于最好状态的感觉者指向最好的感觉对象时的活动”[14](298)(1174b 19-20),这样的实现活动是最完善,也是最愉悦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完善着完美而享得福祉的人的实现活动..的快乐就是最充分意义上的人的快乐。”[15](302)而人自身中最好的部分就是努斯的德性的活动,即沉思的生活,因此“思想的快乐高于感觉的快乐”。[16](301)

三、对快乐的实现

本书的第七卷与第十卷对于快乐的描述有所出入,这主要体现在亚里士多德对于快乐的定义上,亚里士多德将快乐是一种实现活动更改为了快乐是完善实现活动的。但这并不代表两种定义是对立的,进一步说,第十卷是对第七卷定义的完善和补充。“因为快乐完善着每个人的生活...这两者似乎是紧密联系、无法分开的。没有实现活动也就没有快乐,而快乐则使每种实现活动更加完善。” [17](299)这段话说明快乐与实现活动内在就是一体的,而在外延上,快乐也完善着每项实现活动,从而完善个人的生活,达到幸福。在了解快乐的重要性后,我们进一步要关心的就是快乐的实现途径。

1.维持正常品质,充分拥有外在善

前面谈到了,真正快乐是在正常品质状态下获得的,那些回复过程中的快乐都是短暂和不真实的,是由于与痛苦形成强烈对比,人们出于躲避痛苦的原因才会去追求的快乐,正常品质状态就是人们正常合理的肉体欲望得到满足,“需要有健康的身体、得到食物和其他的照料”,[18](310)虽然越高尚的人对这些外在善的需求就越少,但不能说不需要,因为只有“神的生活全部是福祉” [19](310)。除了这些物质需求之外,人们若是想快乐,甚至想幸福,都必须还要有朋友,因为“朋友似乎是最大的外在的善” [20](278),“幸福在于实现活动,而实现活动显然是生成的...好人以沉思他的好人朋友的实践为愉悦” [21](279)朋友作为我们的另一个自身,与我们自身之间产生互补,使我们更臻于完善,通过朋友间的互补,我们自身便能获得愉悦感,也就是快乐,从而向幸福更近一步。

2.提高德性修养,过明智的生活

“在思想的快乐相互之间,也有一些快乐高过另外一些快乐”[22](301)(1176a 2),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合于其他德性的生活只是第二好。因为,这些德性的实现活动都是人的实现活动。” [23](307)这里的其他德性就是指除了沉思之外的德性。由于“每种实现活动都由属于它的那种快乐加强。当活动伴随着快乐时,我们就判断得更好,更清楚。”[24](300)很显然,有德性修养的人肯定比一般的人更具有判断力,那么他们的快乐肯定也比一般的肉体快乐要更高级,更值得去追求。进一步,德性快乐的获取就取决于德性是如何养成的。道德德性是本书的第二卷的主旨,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德性是在符合自然规则的前提下通过习惯养成,“因为它的名字‘道德的’也是从‘习惯’这个词演变而来。” [25](35) “因此,德性在我们身上的养成既不是出于自然,也不是反乎于自然的。” [26](36)一个人的道德德性来源于他的实现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品质就是一个人要懂得适度的活动。首先,要懂得避开走极端,如俗语所说的“两恶中择其轻”[27](58)其次,要对我们容易沉溺于其中的事物进行研究,并提醒自己走向其相反的方向,第三,还要警惕令人过度愉悦的快乐。通过以上三点,人们才能使自己的实现活动是合于德性的活动,从而过上明智的生活,摒弃卑贱的快乐,享受更高一个层面的快乐。

3.爱智慧善思考,追求努斯的生活

明智的生活是属于人的生活,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神的生活才是完满的,人可以去分有神的生活,而分有的方式就是按照人身上的神性的东西去生活,这就是努斯。努斯可以理解为智慧,那么努斯的生活就是爱智慧的生活。努斯生活的实现活动是沉思,亚里士多德认为沉思是最高级的实现活动,它的对象是最好的知识对象,其次,沉思最为连续,持久力就强,再者,沉思所需的外在善最少,因为它含有最多的自足,同时由于需求最少,沉思的人最少劳顿并最拥有空暇。因此,沉思的活动,即爱智慧的活动具有最纯净又持久的快乐。这样的生活与其说是一种假想,不如说是一种期望,虽然亚里士多德也承认这种生活不能算是人的生活,但他却仍然相信人们应当朝着这个目标前进,“不要理会有人说,人就要想人的事,有死的存在就要想有死的存在的事。应当努力追求不朽的东西,过一种与我们身上最好的部分相适合的生活……这个部分也似乎就是人自身。因为它是人身上主宰的、较好的部分。” [28](307)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不仅对努斯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并且认为人们是有可能实现这种生活的。

四、小结

亚氏认为快乐作为善的一种,也是有种类和层级之分的,他不排斥合理的物质需要,但又强调人们需要运用适度的原则去处理快乐,享受理性的明智生活,并应当树立更为高远的目标,那就是去享受努斯的快乐,去爱智慧,爱哲学。在当今社会上,人们往往过于急躁,急功近利,对于先贤理论的理解也只从利于自己的一面出发,这样很容易导致一方面过分强调物质享受的合理化,从而沉溺于过度快乐之中,另一方面又可能导致对快乐的一味排斥,从而失去了作为幸福重要基础的外在善,以上无论哪一种,都不是亚氏所倡导的适度的实现活动,我们不仅认识了解亚氏的快乐观,更要将其用于实践活动中,使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不断臻进完善,进而获得自己的幸福。

【参考文献】

[1][5] [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152b.

[2][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脚注①.

[3][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153b.

[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153a.

[10][1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154a.

[1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脚注③.

[1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154b.

[1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174b.

[15][16][2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176a.

[1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175a

[18][1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178b.

[20] [2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169b.

[23][2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178a.

[2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175a

[25][2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103a.

[2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10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