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程,新角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程,新角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不仅是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博学之士,更应该是一个可以帮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己寻求宝藏的导航者,引导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获取知识,教师要尊重赏识学生,才能实现新课程的使命――让每个孩子长远发展。

关键词 教师角色 导学 合作探究 尊重赏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想起小时候上学,吾师之威严,让我甚是惧怕,加之本人天生的内向的性格,平时在老师面前,从来不敢多说一句话,即使上课时的提问,也从不举手,偶尔有一次被叫起,也是如蚊蝇般的声音,令吾师甚是不悦。

而今的孩子,可以与老师一起说笑,在教师面前撒娇,令我很羡慕。“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定义影响我们太久了。我们也曾认为,教师是一种权威,在学生面前就应板起面孔,始终高高在上,而不容任何侵犯。而今,通过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这种想法被彻底打破,教师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1讲学与导学

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自古就担负着要把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生产劳动经验、科学知识,以及各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传授给学生的重任。以往教学中,“我教你学”,“我讲你听”,学生完全听任教师摆布,接受教师的灌输,教师也是确实在进行着名符其实的讲学。

如今,教师早已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这就要求我们不仅成为可以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博学之士,更应该是一个可以帮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己寻求宝藏的导航者。我们的教学犹如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小桥,河里有几块石头,有几个孩子要过桥,你会怎么做呢?有的老师会不假思索地说:“把孩子从桥上带过河”。看上去,教师这是在“引”了,引导着孩子直奔捷径。可是正是这种“引”使学生失去了经历和摸索的过程,养成了惰性和被动学生的习惯。如果来到河边时,我们能放手让学生自己找路过河,有的学生会踩着石头过河,锻炼自己的平衡能力;有的学生会趟水,顺手抓几条小鱼……这样学生在过河的时候会找到很多乐趣了,也会有意外的收获。

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本来是曲折的。老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从知识形成过程中去感悟、去发现,才能完成知识的内化,而不应“越俎代庖”,简单给予。

2合作与探究

新课程讲学科整合,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要求教师有“长流水”。但是教师的“长流水”可不是说有就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方面要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知R储备的同时,“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自己,从教人者转化成为与学生并肩的合作者和共同的探究者,在共同的探究中,做到教学相长。

记得教学《鲁滨孙漂流记》这课时,就遇到了几个我解答不了的问题。学生根据不同版本的原著,提出了到底是“鲁滨孙”还是“鲁滨逊”,应读s n还是xn,而“孙”字也有xn的读音,对于这一问题,这里该读什么我也有点确定不了。我把知道的情况向学生说明后,让学生同我共同研究,共同查资料。通过与学生的合作探究,不但解决了学生的疑问,我也学到了不少新知识,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因为老师参与了与学生的共同研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以后再有这样的问题,他们就会试着自己查找相关资料,去分析思考,从而找到问题答案,也能像课外阅读多的同学一样为学生、为老师做答。而在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当然教师也不能一味的等到课堂上发现了问题才与学生一起研究,应尽量走到学生前头去验证学生研究结果,毕竟学生还是喜欢博学的老师。

3尊重与赏识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赏识他们的优点。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于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学生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更要成为每个学生的赏识者。我教的班中,有位因打架而全校有名的学生。刚接班时,我就了解到这一情况,但经过我与个别学生的座谈,了解到他开始每次打架,多是因为同学受到别人的欺侮,为了打抱不平才出手的,但时间长了,也就养成打架欺侮人的习惯。面对这一情况,我并没有急于找他谈话,而是对他进行了进一步的观察,从中发现他并没有别人说的那么坏,相反对班级的事情还很关心。所以我常有意识让他为班级服务。借此表扬他,帮助他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对于他偶尔所犯的小错误,既没有不闻不问,也没有小题大做。这个学生以前养成了面对教师的批评要么顶撞,要么无声抗议的习惯,所以开始时,只是把脸转向一边,不讲话。对他进行耐心教育的同时,对于开学以来的表现给予肯定,并鼓励他继续改掉自己的缺点。虽然他也曾有过反复,但是都能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教师只要以一颗宽容的爱心对待学生,就会尊重学生,成为每个学生的赏识者,随时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

新课程,以人为本,指向人的发展。在人的潜能向人的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而它的实施者――教师,只有彻底转变观念,定位角色,才能成为这个中介的促进者,才能实现新课程的使命――为了每个孩子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学心理学[J].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郭思乐.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J].教育研究,2002(3).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Z].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