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茶香怡人 4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茶香怡人 4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

茶,这种原本根生于中国的产物,在数百年间,因各种历史因缘的奇妙交错,逐步蔓延发展成几乎全球性的饮品,而“饮品”这个看似寻常而简单的词语背后,却有很多耐人回味的故事,或心酸、或喜悦,这些是茶人自己的故事。

茶如其人。茶,是丁为英的事业,更是融合进生活,甚至融进生命的魂,茶人的称呼比生意人更适合她。而她与茶的缘,与其说是她寻到了茶,不如说茶寻到了她,生命中注定的缘。

今年日照春茶上市时间格外的早,四月初,小小的嫩芽已悄然爬上茶树梢,提早拨动了茶人们的心弦,而今春第一壶日照春茶对丁为英意义格外大。

今年她成立了日照惠茗茶业有限公司,建造的占地3000平方米的茶厂投入了生产,打造的电子商务平台茶库库开始试运行……今年是她茶事上的转折点。

今春第一壶日照春茶,丁为英冲泡的手有些发抖,心中的兴奋与激动,伴随壶中热水的倾斜,与杯中那一片片小小的嫩芽一起翻滚,随水波平稳而逐渐平静,此时此刻,空气中弥漫的茶香更适合回忆,淡淡的耐人回味。

屈指一算。与茶打交道足足16年了,正式踏入茶行业,与茶相伴也9年多了,早已过了青涩的年龄,遇茶却依然欣喜,谈茶依然激情。“茶,是要干一辈子的事儿。”丁为英的道理很简单,简单的像一片茶叶,却有千般滋味。

与丁为英相识六年多了,在笔者的镜头中,她不是坐在茶海前给客人们泡茶,就是拿着小镊子一点点检验自己出售的茶叶,那些叶片略大的统统被她淘汰出去。很多顾客喜欢她的茶,不仅因为来自日照茶园里那正宗的口感,还因为放心,夸张点说,顾客茶杯中冲泡出来的每一片茶叶,都是她一片片挑选出来的,哪个茶老板能做到如此?而丁为英做到了。

每当看到她认真的神情,低调的处事风格,市场风云变动中的坚持与沉稳,笔者心里一直觉得这个女人不简单,却道不清她到底有何不简单。相识这么多年,丁为英很少谈论自己的过去,甚至不提规划中的蓝图。茶,似乎是她口中唯一的话题。

这一次因为采访,笔者与丁为英的交流第一次离开了茶。这一次采访,历经三天时间,笔者用手中的笔撰写下了她的人生故事,用镜头记录了丁为英的茶样人生,这个故事最终还是回到了茶,茶是她事业的起点,也是她倾注一生要做的事。

回忆

儿时的甜,成长的苦

今年44岁的丁为英,家中排行老六,是家里最小的娃。

丁为英的父亲上过私塾,是个文化人,也是个胆儿大的人。丁为英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父亲贷款承包了村里的鸡房,收鸡蛋孵化小鸡卖钱供养全家老小,那时候父亲是全村第一个敢贷款的人,夜里跟母亲一起数卖小鸡赚来的钱是丁为英最开心的事儿。

丁为英的母亲没有读过书,不识字,却是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的大家闺秀,有着很好的修养,说话细声细语,喜欢做打油诗,一辈子没骂过人。透过丁为英,可以看到她父母的为人处事,她的身上折射出了父母身上全部的优点,而这样的丁为英,是经历了成长的痛苦蜕变而成的。

一个文化味十足的家庭,家中最小的孩子,让丁为英万般宠爱与一身,蜜罐中长大,被父母溺爱着。她的闺阁里,不是红砖墙,不是水泥墙,而是会木匠活的哥哥用木板打造的木墙,上面还有一个个置物格。房间的窗户下面,是父亲种的一片月季,每到月季盛开的时节,打开窗一股花香飘满屋。

在丁为英的印象里,每到冬天她一定是学校里第一个穿棉衣的人,她穿的用的,都被同学羡慕。这样的溺爱,让她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也让她有了一个讨人厌的性格。“任性,爱哭,一遇到不顺心的事,那眼泪就哗哗往外流。”丁为英说,班上的孩子不愿跟她玩,就连舅舅,帮家中几乎所有的孩子找了工作,唯独没有帮自己,理由是,“丁为英太任性,管不了,不想管。”

她曾经怨过母亲,“你怎么给了我这么一个性格”。儿时养成的性格,让她的成长之路充满艰辛,改变性格的同时,她的一生也被改写。

与茶结缘之前,为了向舅舅证明,为了自己的未来,丁为英在日照的橡胶厂干过车间组长,南下去过广州,当过保姆,在飞机场打过工,因水土不服打算打道回府的她在济南这个本是中转站的地方留了下来。依然是保姆起步,干过化妆品推销员,靠着骑自行车创下济南市场的销售奇迹。结婚成家后,她做过保险推销员……这复杂的人生经历,在遇到茶后才变得纯粹起来。

印象

父亲不离手的茶壶

日照种茶的历史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的南茶北引,1966年日照南茶北引试种成功,不过日照绿茶规模化种植,并走向市场,又经过漫长的培育期,直到1998年,日照市政府提出“打造江北绿茶第一基地”,自此茶在日照扎了根,开始逐渐成了规模。

丁为英属狗,出生在1970年,土生土长的日照人,她出生的时候日照南茶北引已经试种成功了,但那时候的日照只有一个试种基地,没有宣传,也没有推向市场,所以儿时的丁为英对家乡种茶的事听都没听说过。在她的印象中,家乡很穷,农户们都是靠着那一亩二分地,看天度日。而她选择建茶厂的薄家口村就更穷了,是一片不长庄稼的沙土地,于是薄家口,又有了“簸箕口”的谐音,透出一个穷字。

“种小麦不长小麦,种水稻不长水稻,贫穷曾逼迫年轻的壮汉外出打工,那时候,谁家姑娘都不愿意嫁到薄家口,真的太穷了。”丁为英说,她15岁离家,去潍坊求学,那是1985年,镇上的茶叶依然是默默无闻,只是偶然间听同村的人说,镇上种茶了。而那时候,她对茶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父亲手里提的那个茶壶上。不管走到哪,父亲都要提到哪,不管多口渴,都要缓缓的从那茶壶中倒出茶水,一口口缓缓地喝,这是丁为英对茶最初的认识。

茶缘

因爱而生的事业

丁为英与茶结缘,有着偶然性,却又是必然。

没有丈夫生病的这个插曲,也许丁为英的人生,就是结婚生子,靠着丈夫固定收入安稳地生活一辈子。

“孩子刚刚出生没多久,丈夫被确诊为甲亢,下不了床,走不了路,人瘦得皮包骨头,腰围二尺二,穿我同一码的裤子,家庭的支柱倒了,感觉天都塌了。”丁为英说,如果说结婚之前的日子苦,那么丈夫生病后的日子如同喝中药,苦往肚子里咽,要给丈夫治病,要抚养孩子,日子还得继续过。

在家庭最困难的日子,如同父亲当初贷款一样,丁为英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拿出了家中几乎所有积蓄,在一家刚开业的百货商场里租了几节柜台,雇了一个营业员,就拖着丈夫去了,指着柜台说,这以后就是咱的了,卖化妆品,你来管。

生活有了动力和方向,病中的丈夫有了精神,开始积极配合治疗,病情逐渐好转了。之后,丁为英在老东门开过化妆品店,也经营过电话吧,她对家庭的付出,对丈夫的爱,牵起了她与茶叶之间的缘。

1998年,日照市政府提出“打造江北绿茶第一基地”,茶叶市场上第一次有了日照绿茶的概念,正是这一年,丁为英去长途汽车站送货时,接货的人说了一句,“你家乡不是种茶叶吗?给我们公司供点吧,发福利用。”一句道醒梦中人,丁为英拉着丈夫就去了济南茶叶批发市场。

当时的茶叶市场没有门面,充其量是中间隔道墙,支个摊子茶商们就算有自己的店,漏风漏雨,冬冷夏热,忙的时候还得住在没有房顶的摊位上。虽然环境苦,但钱好挣,北方城市都来这里进货。市场上99%都是南方茶,剩下的1%是花茶,没有日照绿茶。市场空缺就代表有市场,不过因为房租太贵,她最终放弃了租赁门面,开始联系客户、批发商,干起了没有门面的倒茶生意。

“那时候的日照,当地还没有像样的茶厂,都是靠着家家户户那口小锅炒出来,然后一户户的收,谁要茶就给谁送去。”丁为英说,倒茶生意她干了7年,2005年前后,济南舜和茶城开业,她成为了第一批商户,才正式开启了属于她的茶样人生。

品牌

茶是要干一辈子的事儿

生活中总有无数的槛儿等着你,丁为英人生的槛儿似乎格外多,成长中尝尽人生冷暖,结婚成家生子后的生活更是苦味十足,当踏上创业这条路,注定她还要吃更多的苦,吃更多的亏,正如品茶如品人生百味。

在舜和茶城,丁为英过了难得的几天安静日子,在一个老乡那批发日照绿茶,量很少,每次四五斤,然后拿回店里零售。告别了东奔西跑的业务生活,更多的时间给了孩子。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这样的休闲生活没有持续太长,一些列的问题迎面而来了。

在不知道倒了几手的批发商处拿货,批发价也远远高于第一手货的价格,主打零售市场的丁为英没有任何优势,只能坐等客户上门,这茶生意做的很被动,更重要的是品质不可控。为了改变被动局面,丁为英放弃批发进货模式,拿下了一个日照大型国有茶企的权,有品牌后盾,有品质保证,生意逐渐有了起色。

生意越做越好,丁为英那颗不安定的心开始躁动了,一个品牌梦在她心里燃起。“不想一辈子卖别人的品牌。”丁为英说,“遇到茶,我就产生了干一辈子,再也不换行的冲动,想要天下所有的父母手中,都像我的父亲一样,手中总有一把茶壶,可以悠闲的品茶,品好茶。要干一辈子的事儿,当然要打造自己的品牌。”

2008年前后,丁为英离开了济南舜和茶城,入住了济南七里堡茶城。“在舜和人们对我的品牌有了根深蒂固的印象,很难转型,为了塑造我自己的品牌,放弃重头开始更好。”对于这次搬家,丁为英解释道。

“英和”是丁为英打造的第一款日照绿茶品牌,“英”取自她名字中的一个字,“和”取自丈夫名字中一个字的谐音。一份因爱而生的事业,一个因爱而生的品牌。

交学费

因一句话损失了五六万

丁为英对品牌的呵护,精心、用心和专心,这是她的另一个“孩子”,承载着她的梦。

有了“英和”,丁为英回到老家日照巨峰镇,此行的目的很单一,物色茶厂。她希望自己品牌的每一片茶叶,都来自自己的茶厂,从源头掌控品质,用质量打开市场,打建基石。

这是丁为英第一次自己建厂,这一次办厂,完全凭一腔热血。只了解终端零售市场的丁为英,对收鲜叶、炒茶、人员管理一窍不通。俗话说,“一心不可二用”,那时候丁为英的心一部分在济南的零售市场,对于日照工厂的管理,她交给了老家的亲戚,而这位亲戚是茶叶的门外汉。

赚来的钱,不断赔进去,再赚,再赔,第一次建厂,丁为英的茶生意进入了恶性循环,问题出在了茶厂上。

“茶叶品质的高低多取决于鲜叶,当时只有炒茶师傅懂怎么分辨鲜叶品质,第一次收鲜叶我跟着炒茶师傅去了,收购过程中一个看似不大的插曲,成为了失败的源头。”丁为英说,“我印象很深,当时一位老奶奶带着一只眼睛失明的小孙子来卖鲜叶,炒茶师傅告诉我,这些叶子是刚打过药的,不能要,我询问了一下老奶奶,得知孩子的父母离婚了,母亲走了,父亲外出打工,老奶奶就靠着卖鲜叶抚养孙子,听了这个故事,我决定按照市场价收购老奶奶的鲜叶,付了钱,这些叶子销毁时我对炒茶师傅说了一句话,‘茶农不容易,以后一毛两毛的就不要计较了。’

丁为英万万没想到,自己无意的一句话闯了祸。因为管理的亲戚不懂,炒茶师傅看自己不在乎收购价格,开始肆意报价,一年下来跟同行交流时,丁为英才发现,单鲜叶收购,她就比别的茶商多掏了五六万,而这只是第一笔学费。

固执

销毁一库存茶叶

炒茶是在高温环境中进行,为了贪图夜晚的清凉,炒茶的师傅喜欢在深夜炒茶,一直炒到凌晨两点,早晨不到六点就要起来收鲜叶,时间过得很紧张,人也疲倦,炒出来的茶叶品质大打折扣。

当时,丁为英在济南主抓销售,工厂基本处于“放羊状态”。当丁为英发现自家工厂炒出来的茶叶,一批不如一批时,她意识到出问题了。“茶叶里混杂着很多没有成型的大茶叶、及茶梗。”丁为英说,在她眼中,品质不仅仅是食品安全,入口口感,她对品质的要求是从内到外。

发现问题后,丁为英放下了手头的活儿,立刻坐上了长途车回到了老家的工厂。她发现,工厂里等待发往济南销售店的茶叶竟然全是不过关的,想要保留这些茶叶,就得靠人工一点点得挑,仅凭她一人之力,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庞大的工作量。看到小女儿着急上火,老父亲和老母亲叫上家中所有的人,甚至邻居,来到了工厂帮丁为英挑茶。

用竹子编制的筛子,一遍遍的筛,丁为英在工厂整整呆了三天三夜,几乎没有合眼,望着地上那一堆堆淘汰的茶叶,丁为英下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吃惊的决定,销毁这一库存茶叶,不能让这些品质不过关的茶叶流入市场,毁了自己的品牌。

就这样丁为英投入的血汗钱付之东流了,她关闭了工厂,重新回到原点。之后,一系列的天灾又接踵而来,让她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

2008年雪灾,2009年倒春寒,2011年大旱,日照绿茶减产严重,收购价飙升,让丁为英再次感受到了成本不可控的被动。

再建厂

对品牌持之以恒的执着

从业9年多,在茶叶市场,丁为英的为人处事十分低调。近年来,茶叶市场的炒作之风刮得很猛,就连不喝茶的人都略闻一二。那段日子里,茶变成了一种赚钱的工具,让人没了方向。茶文化被淹没在了一声比一声高的叫卖声中,商人们陶醉在赚钱的喜悦中,茶的味道变了。

不过,在这热闹的炒作市场却少有丁为英的足迹,因为她只卖老百姓喝得起的好茶,正因为如此,在她身上没有上演靠茶叶一夜暴富神话。而飞涨的成本还是让她苦恼不已,“如何将物廉价美正宗的日照绿茶传递给老百姓?”

2012年春节,回家过年的丁为英躺在家中的床上辗转难眠,满脑子想的是,“还得找个工厂自己炒茶啊,这样成本才能控制最低,从源头把控品质的唯一途径。”

这个年儿,丁为英没闲着,发动身边的同学帮忙找加工厂。别说,还真让丁为英找到了,转让费89万,她一眼就看中了,围着厂子拍了很多照片,准备拿回去跟丈夫商量。不过就在丁为英准备回程的前天晚上,她得知这个厂子在几天前刚刚转让了出去,兴奋的心被泼了一盆冷水。“当时脑子一下就空了,不知道自己怎么收拾的行李,怎么去的长途汽车站。”丁为英说,“日照发往济南最早的一班长途车是6:00,因为厂房收购无望,凌晨5:00我就起床去长途汽车站了,等车的功夫我突然想,都说‘有困难找政府’,我为何不找找政府呢?”

想到这里,丁为英赶紧给村里打了个电话。这个电话是巨峰镇薄家口村的薄书记接的,当薄书记得知丁为英是当地人,一直在济南做日照绿茶生意,如今想回家乡建厂,扩大经营,推广日照绿茶,当即对丁为英说,“村口还有一块地,适合建厂,你来看看吧。”

一听“建厂有望”,长途车票都来不及退,丁为英立刻拖着行李叫上一位老同学就朝着薄家口村奔去了。这块地,正是丁为英目前日照惠茗茶业有限公司的选址,占地3000平方米。

有人说,丁为英真运气,笔者想说,那份对品质的坚持成就了丁为英再建厂的心。

理念

做老百姓喝得起的好茶

2013年,节俭之风劲吹茶叶市场,曾经依靠炒作与礼品而生的茶企遭遇洗牌,关门、转行、歇业,茶叶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萧条景象。就在茶商们纷纷捂紧钱袋子过冬时,丁为英的茶厂慢慢有了雏形,震撼了业内。

如今,参观式的透明玻璃厂房,密封的生产加工间,日照惠茗茶业有限公司旗下的茶厂已经建成,并且很醒目的占据着日照巨峰镇薄家口村村口处的位置,看着厂房生产加工出今春第一批日照春茶,丁为英心里的那根紧绷弦并没有放松。

如何将正宗的日照绿茶传递出去,推广到整个北方市场乃至全国,她心里又有了新的目标。

没有销售地域限制的电子商务是丁为英寻到的窗口。2013年年底,丁为英又着手组建团队打造电子商务平台。别人都说“电子商务是个烧钱的活”,“电子商务不好做”,但丁为英胸有成竹。因为打造电子商务的团队足够专业,因为她对自己茶的品质、价格有充足的信心。

在这个电子商务平台上,丁为英不仅要放上自己茶厂生产的正宗日照绿茶,她还要去全国各地寻找品质上等,价格合适的茶叶,如白茶、龙井、铁观音、普洱……。

一片茶叶,被调制出千变万化的香,茶无界限,茶人无界限,“做老百姓喝得起的好茶”这个理念在她心里扎了根。丁为英说,当炒作声消逝,茶再次回归本质,离开了喧闹与奢华的环境,今天,人们终于可以坐下来,静下心品一杯茶了,“传递茶文化,这才是茶人应该做的事儿。”

公司

日照惠茗茶业有限公司

日照惠茗茶业有限公司,原济南英和茶庄,是茶叶种植、生产、加工一条龙的茶企,属于民营企业。公司历史可追溯到2005年,济南英和茶庄成立之日,目前已具有9年多发展历史。

日照惠茗茶业有限公司坐落于“江北绿茶第一镇”,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直属茶园基地500亩,联合管理茶园2000余亩。公司成立以来,致力于打造中国茶叶名牌为己任。2010年6月,获得“中国市场用户满意品牌”,在中国山东品牌高峰论坛上,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2013年8月15日,作为山东唯一一家茶企,参加了在香港举办的国际茶叶博览会,力求推动日照绿茶,红茶的发展。目前“惠茗茶业”已成为集茶叶种植、研发、加工、制造、销售、网上购物、加盟连锁、茶文化研究、推广及茶叶深加工为一体的茶叶综合性企业。公司秉承品质为本,网络为轮,信誉至上的经营方略,根系山东,面向全国。

自述

丁为英自述

茶,中国是这个故事的起始,当茶成为世界饮品时,越来越多的人靠茶为生,茶改变了世界一个个角落,也改变了山东日照,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我以我创建的日照绿茶品牌“英和”为傲,运营9年多,没有扩张,很少宣传,这绝不是孤芳自赏的高傲,我只想在浮躁的市场,沉淀自己,蓄势待发。央视大型记录片《茶》的导演王冲霄曾说:“只有心怀如茶一般的生活态度,才能制作出好茶。”我正是在用心怀如茶的态度,种茶、制茶、泡茶。

上到悟道者禅茶一味的高深,下至百姓粗茶淡饭的寻常,对于中国人来说,茶是很大一件事,每一次端起杯,品的都是生活的真滋味。喜欢生活的味道,喜欢百姓茶杯里的茶,这是我坚持做老百姓喝得起的好茶的原因。一片茶叶,从种植、加工到市场,它开启旅程只为找到自己的知音,作为茶人,让每一片茶叶找到归宿是应该做的事。

很庆幸自己出生在日照,这里暖温带湿润季风的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境内山地丘陵土壤呈微酸性,属黄棕壤土,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由于地处高纬度,冬期比南方长1-2个月,昼夜温差大利于内含物的积累,让日照绿茶含有较高的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茶多酚和生物碱,由多种营养和药效成分,且具有清心明目,杀菌消炎降脂和消血脂、降低胆固醇,减少心血管疾病等功效。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测定,日照绿茶中的儿茶素和氨基酸的含量分别比南方茶同类产品高13.7%和5.3%,优越的沿海气候条件和优良的环境,孕育了日照绿茶。

厚实的叶片、曲卷的形状,板栗香,耐冲泡等,这些是日照绿茶的特点,喜欢欣赏干茶在茶杯中绽放的刹那,小小的嫩芽甚是美丽,没有经过发酵的日照绿茶,少了红茶那浓郁的香醇,若有似无的口感,却难得的保留了树梢鲜嫩的气息。

很幸运自己的茶厂建在了薄家口村。也许这里不是孕育山东最早茶树的地方,但这里在山东茶史上写下了浓浓一笔。这个小村庄,有1600亩茶园,漫山遍野的茶树,映着碧波的湖水分外美丽,随处可见的茶厂,茶叶采摘时节的吆喝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当地人爱茶,他们想让日照茶走的更远,并为此而努力着。

1998年接触茶,与茶相伴16年了。16年这个数字,与中国茶历史相比,太过渺小,与跟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阿婆来比,也太过短暂。对于我而言,16这个数字只是开始。我以后的故事依然与日照绿茶有关,品日照绿茶,如品生活况味,安静而舒服。(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