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自主性游戏中有效评价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自主性游戏中有效评价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自主游戏中,教师要关注幼儿活动情况,评价富有个性;关注幼儿情感体验,评价紧扣经验;关注幼儿长远发展,评价趋于多元;更要站在幼儿的视角,了解幼儿的需要,实施有效的评价,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幼儿个性与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指南;自主游戏;有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8-0069-01

自主性游戏为我们教师找到了满足幼儿这一需要的最佳途径,从环境创设、材料提供,到活动组织,自主性游戏开展得如火如荼,幼儿也在其中获得了最大的乐趣。殊不知,仅仅从材料的提供和环境的支持远不能达到推动幼儿发展的目标,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的发展尤其离不开教师的有效评价,有效评价可以促进幼儿认知冲突,引感共鸣,激发新一轮的“最近发展区”挑战……因此,笔者对自主性游戏中进行有效评价有如下的思考

一、关注幼儿活动情况,评价富有个性

正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所说,观察是我们了解幼儿的第一步。在自主性游戏活动中,教师只有多种多样地收集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才能全面分析和评估幼儿的游戏与发展,从而做到对不同能力、表现的幼儿实施富有个性的评价。

1. 基于个体多方面的表现

小A非常喜欢玩建构游戏,连续一个月,他每天都在建构区玩。对于小A的行为,我们是给予顺应兴趣不打扰的支持性评价,还是考虑到均衡发展而劝其从建构区走出来去玩别的材料的引导性评价?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根据小A的表现来进行全面地分析。因此,平时收集到的信息越丰富,越有利于对小A实施评价。如果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小A的交往能力发展很好,那就让他接着玩。如果其他交往比较少,那么就需要我们教师采用适当的评价将其兴趣引导到其他游戏中。所以,对幼儿进行评价要全面地考量幼儿的发展信息,结合幼儿多方面的表现。

2. 基于活动中教师的观察

在超市游戏中,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蔬菜和水果,有的幼儿可能习惯于先按照颜色分,有的幼儿则可能按照形状分,在评价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新的分类方法在集体中进行介绍,帮助其他幼儿形成新的经验。因此,评价要解决的是活动中的共性问题,包括操作技能、认知经验、游戏规则、材料工具、同伴合作、安全问题等。

二、关注幼儿情感体验,评价紧扣经验

自主性游戏活动的评价环节,就是帮助幼儿获得新经验,激励幼儿探索新经验的过程,然而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评价更应该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以促进其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

1. 激励,引发新经验

幼儿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关键经验,教师要能够捕捉幼儿当下关键经验和兴趣点,在评价时不断激励幼儿,从而为下一次活动指引新的发展方向。例如:这是我们班级最难的材料,谁想试一试?

2. 释疑,传递新经验

有效的评价可以让幼儿不断地从同伴身上学习不同的方法。教师可针对活动的情况,把评价的环节由幼儿来释疑。例如,幼儿按照特征将水果和蔬菜进行分类,就可以先请幼儿介绍分类的结果,然后请全体幼儿说一说他是按照什么来进行分类的,最后由介绍的幼儿公布自己分类的方法。这样的释疑形式可以引发全体幼儿的思考,学习同伴不同的分类方法。

3. 质疑,丰富新经验

在评价环节,教师可以收集幼儿活动中的问题,或是对幼儿的活动情况进行质疑,引发全体幼儿对下一轮活动新的思考。例如,手电筒不亮,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呢?或是在幼儿没有疑问的时候问一句: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吗?通过质疑的形式来交流,不仅推动了下一次的活动,还培养了幼儿善于思考与发现的学习品质。

三、关注幼儿长远发展,评价趋于多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因此,我们在评价的时候要做到以下两个转变:

1. 从重视结果向满足情感需要转变

案例:方便面两包1元钱,一位幼儿在吆喝客人(老师)买方便面。客人(老师)故意为难他,说我只要买一包。幼儿说一包不要钱。客人老师一听不要钱,就叫很多同事不花钱买走了方便面。不一会,这个幼儿卖完了所有的方便面。在游戏讲评的时候。幼儿可开心了,告诉老师,他把所有的方便面的都卖完了。老师问:“那你赚了多少钱?” 幼儿说:“没赚钱,可是我很高兴。”这个案例中,教师关注的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赚钱情况,而幼儿更满足的是自己把方便面都卖光了获得了成功感。在评价的时候,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与幼儿同喜同乐,增强其成功感和自信心。

2. 从重视能力发展向满足社会交往转变

案例:妈妈带着宝宝来看病,医生拿出听诊器听了一会,对妈妈说:“不行了,死了。”宝宝就很配合地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妈妈问医生:“怎么办?”医生说:“拖走!”妈妈就离开了。这个宝贝就一直躺在那里一动不动。等了好久,宝贝张开眼睛,看看“妈妈”和“医生”都走开了,于是利索地从床上爬起来,去玩别的游戏了。等到游戏结束,讲评的时候,可能教师会无视幼儿之间这种假扮“小死人”的游戏而不去评价。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社会经验是非常丰富的,他们知道了“死”就是一动不动,要“拖走”……幼儿之间也有鲜明的角色,存在着社会往。教师也应该给予幼儿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帮助其进一步丰富游戏情节。

总之,在自主游戏中,教师要眼观四周、耳听八方,站在幼儿的视角,了解幼儿的需要,实施有效的评价,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幼儿个性与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学青.学前幼儿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张佳蓓(1988-),女,江苏苏州人,小学二级教师,从事幼儿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