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例谈如何促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例谈如何促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是数学老师们孜孜以求、不懈探索的课题。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努力营造探索氛围,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同学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实践应用等各式各样的活动去经历学习数学的全过程,能有效促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主人

关键词:数学学习;主动性学习;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277-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终极发展目标,这就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指明了道路。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努力营造探索氛围,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同学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实践应用等各式各样的活动去经历学习数学的全过程,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以下笔者将以教学实例的方式就如何促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从而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为学生新课程知识笔者学习作好铺垫。比如我在教授《认识几分之几》这一课时,把游戏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教师提问问:“同学们,大家愿意与老师一起来做游戏吗?”孩子们听说要做游戏,个个欣喜若狂,无不欢欣鼓舞。“游戏的要求是用掌声来表示每个问题的得数,看谁的反应最快、最准确!”接着老师叙述,“把9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孩子们三声清脆的掌声回答了这个问题。接着教师又疑惑地问:“熊妈妈有两个孩子,可是只有一个大饼,现在熊妈妈要把它平均分给兄弟俩,该怎么分?每个人能分得多少?”正处于兴奋状态的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个个面露难色,无所适从,教师见机狡黠:“怎么样?”学生们纷纷地说:“一个饼平均分给兄弟俩,每人只能分得半个大饼,不够一个,无法用掌声来表示。”教师此时诱导说:“半个大饼,不够一个,无法用掌声表示,也就是说无法用我们过去学过的整数来表示,那该怎样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学生带着一颗好奇心认真听课,就一定能使学生对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欲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营造探索氛围,激励自主探索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由此可见:学生都有主动学习的良好愿望和需要,而自主探索又是自主学习活动的核心,要想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并从中使得各种技能得到发展,老师要想方设法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在不断地自主探索和实践中获得新的知识。

笔者在教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长短高矮》这节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就问:“今天,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精美的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吗?”简洁的问话,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到学具袋上,促使学生产生用学具进行活动的心理需求。进而学生高高兴兴地展示学具,并在分类摆放的操作实践活动中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有高、有矮。再如,在学生探寻到比的方法之后,教师又安排了比长短、比高矮的游戏,让学生“自由结合,想比什么就比什么”。这使学生感到非常新奇,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异常高涨,并主动积极地选择了各种比较的对象,认真地比出长短、比出高矮。接着教师又安排了排队游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一次次投入比一比的活动,使之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加强实践操作,促进自主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笔者在教授《圆的位置和大小分别由什么决定》这一课时,制作了牛拴在木桩上放牧的动画课件,同时要求学生边观察课件,边摆弄手中的棉线(用于替代系在牛鼻子上的放牧绳子)和铁钉(用于替代栓牛的木桩)。怎样才能使牛吃到更大范围的草呢?同学们兴趣盎然,个个都充分发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在小组内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论证,归纳总结出“把绳子放长”和“把木桩移到别处”两种方法。最后归纳总结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和“半径决定圆的大小”这两个知识点。如此的教学方式有效地将教师的“教”转变为“导”,变教师的“教具”为学生的“学具”;教师的“教”,不再是照本宣科,也不再是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谈,而是联系生产实际,组织学生自行探究,孩子们在自行的探索实践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新的知识,同时也掌握了一种可贵的学习方法――“发现法”,进而使学生得到了有效的自主发展。

四、倡导合作学习,发挥主体作用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何谓合作学习呢?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和表现自我的平台,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丰富全面,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得课堂充满欢声笑语。由此也激发了学生不甘为人后的学习品质,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数学广角――搭配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一般是把数字直接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观察可以和什么数字组合,在做作业的时候学生往往很容易遗漏。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考虑到三年级的孩子年龄较小,表现欲较强,结合当前学生课间爱玩的游戏――撕名牌。教师采取了以每四人为一个小组的学习形式,在课前让每组的孩子们准备好0、1、3、5的卡片。上课的时候,教师说“孩子们,今天我们来玩撕名牌的游戏,好吗?”“好!”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了起来。然后教师跟孩子们说清楚游戏规则:小组里必须先有一个人站在十位这个位置,其他三个人看谁可以去撕他的名牌,你就站在个位上。然后轮换位置站在十位上,没叫到名字的孩子,也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边看边记录自己身上的数字带头的两位数。每个小组通过共同合作,最后看看自己小组总共写了几个。然后先让小组合作总结组合两位数的方法,再全班同学补充怎么才能使之不重复,不遗漏。整堂课,教师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孩子们通过欢快地游戏,解决了数字搭配的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

五、联系生活实际,学会应用数学

学生获得新知,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学会应用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是“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生产和科研实际,而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各样问题,既能体现出数学的社会意义,又能唤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通常是通过讨论数学问题开始的,因此,我们要巧妙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地组织好教学内容,通过对教材的科学处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化笼统为具体。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授《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车轮一定是要圆形的?改为椭圆形、三角形、四边形的可以吗?这一屡见不鲜的现象却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是呀,车轮为什么一定要用圆形的呢?用三角形、四边形的为什么就不行?圆形究竟有又有什么特点呢?为了进一步唤起学生的兴趣,拿出制作好的装有三角形、椭圆形、正方形等不同形状轮子的小车子让学生推拉,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课堂的一片欢声笑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圆的兴趣与热情。

又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小学五年级下册第99页的例题,是以往教材里都没出现过的,如果单纯地看例题,学生一时很难理解牛奶倒去后又兑水,最后计算乐乐喝了多少杯水?多少杯牛奶的问题。笔者在备课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在上课时带了牛奶、水和量杯,现场让学生上台,按照教材的文本信息的步骤逐一操作,并且时刻提醒学生要注意观察水和牛奶的变化,孩子们都跃跃欲试,都想上来演示,没叫到的同学也都目不转睛地看着台上同学的演示过程,每倒一次就让学生记录一次喝了多少,最后演示结束时,学生看看放在一旁当参照物的水和牛奶,学生一下就明白了乐乐喝了多少水和牛奶。这样看似复杂的例题,其实在生活当中是经常遇到的。我们把这个日常生活常识巧妙地应用到了这节课上,如此,貌似复杂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笔者相信:孩子们以后如果再碰到要解决类似的问题,就会觉得轻而易举。

总之,我们的数学教学要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要求,把数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而全方面地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