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海龟”为何成“海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海龟”为何成“海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海龟”变成了“海带”

翻开中国近代史,向西方学习一直是时代的主题。自1847年第一位中国留学生容闳赴美至今,为了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复兴,一批又一批的炎黄儿女,纷纷跨出国门,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出国留学之潮。特别是近几年的自费留学热浪,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上世纪90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士开始回国创业,形成了一股回国潮,一个新名词“海龟”(海归)应运而生。这批留学生大都是因为学习优秀留学出国,毕业后又在所在国工作过一段时间,对西方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模式有一定的理解,素质好,回国便受到各大企事业单位的追捧,成为中国迅速崛起的“中产阶层”。

“海归”已成为建设中国的重要力量。81%的中科院院士、54%的工程院院士、72%的“863计划”首席科学家。都是“海归”。他们也正在频频制造创富神话。在纳斯达克上市的25家中国大陆公司中,有8家是由“海归”创办的。落户在中关村的“海归”。仅是创业者就达到8400人,他们注册了3300多家公司。

可是,时光轮转。仅仅三四年时间。出国就变得不那么时髦,而从国外镀金回来的留学生也从受追捧的稀罕物“海龟”。变成了受冷落的“海带”(归国留学人员暂时待业者)。大量海外留学的学生,特别是留美学生,回来本来指望鲤鱼跳龙门,想不到连工作也找不到。到了2004年左右,“海带”变成了“海带干”,甚至被人戏称为“面霸”,因为总在不停地面试。为什么短短几年时间,“海归”身价如此暴跌呢?是“海归”的含金量下降了,还是用人单位更挑剔?

“海归”为何贬值

“海归”贬值主要表现在,求学成本的高昂和学成后的收入不成比例。不少留学生出国留学,源于盲目跟风,父母花十万百万的送孩子出国,拿到学位回国后以为可以大展鸿图,不料出现“社会综合适应症”,连找工作都成问题。我们都能接受这种情况,就是一个大学生刚毕业的收入比较低,但是一个无相关工作经历的留学生毕业后为什么自认为该找高薪职位呢,就因为他在海外读了本科或硕士学位吗?“海龟”成了“海带”,不能简单的归咎在用人单位或是留学生身上,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

“海归”相对过剩。从1978年到2004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814884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已达197884人。现在的趋势是:留学生人数越来越多。留在国外的人数越来越少,归国的越来越多。那些优秀的留学人员在竞争中不会被淘汰,但是大量能力中等或中等偏下的“海归”就面临被淘汰的危险。那些既有学历、又有工作经验的“海归”永远不会为生计发愁,但那些一般性的人才就是被淘汰的相对过剩者,这群“海龟”就变成了“海带”,甚至“海带干”。

含金量降低。第一批学成归国的留学生确实才华横溢,而且目前大多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展得非常好。但这几年许多国家吸引留学生已经成为一种产业,入学条件宽松,文凭含金量降低,造成“海归”良莠不齐。这些小“海归”缺少真才实学,出去转了一圈,既没有学到外国教育的精神,又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给“海归”的价值大打折扣。有的老板甚至认为。越土的越好。特别是那些连英语也不会讲的,往往最能干。他们经历丰富,对本国社会了解,更知道本国的消费者需要什么。反是那些削尖了脑袋往国外跑的人,对国内的情况非常无知。封闭在外国的大学校园中,学了些纸上谈兵的东西,很难派上用场。

“海归”期望值过高。有些“海归”不切实际,漫天要价,留学生中广为流传的“三不政策”:非跨国大企业不去;年薪低于10万元不去;非大城市不去。相关调查显示。四成以上“海归”不能接受月薪不到人民币一万元的工作,而超过两成期望月薪不低于六千至八千元。只有百分之二的人表示,如果实在没有退路,他们勉强可接受月薪四千元以下的工作。“海归”绝大部分青睐领导者位置,肯委身基层岗位者仅占百分之六。“海归”们憧憬的是回国后不是身价百万千万的老总,起码也是高级管理人才,可是现实是国内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研究生成堆。供求市场失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海归”抱着过高理想,对薪酬、对职位诸多挑剔,自然会碰壁。

职业市场竞争激烈。随着国内一批30岁左右的人在专业技能、工作经验、综合素质上的逐渐成熟,企业在择才上有非常大的挑选余地。上海、北京等“海归”集中的城市的收入增长趋于低迷,工作机会的竞争加大,在争夺中层经理职位上,本土人才和海归人才面临一样的机会和压力。甚至企业的天平还倾向本土人才。比如,本土人才凭借对国内体制、企业文化背景的熟悉。以及知识的针对性在市场、销售等职位上有更强的竞争力。近几年,出于成本和效益的考虑,国内企业对“海归”求职开始逐渐理性。不少外企加快了人才本土化进程,国内高校培养的MBA等高级人才也越来越多,他们在技术与国际化视野上并不逊于海归派。

“海归”新攻略

某种程度上来说,“海带”的出现是个好现象,这说明国内的企业已经不再唯学历、出身用人,而是更注重人才的自身素质和能力。这也提醒那些想借着出国留学镀金的人,不要试图靠一张海外文凭回来就想搞特殊化。

“海龟”要想不变成“海带”,最重要的是要有实力。实力就是竞争力,是制胜的法宝。用人单位再也不会因为你拿着海外文凭就对你另眼相看,在这个实力说话的竞争社会里,你只有摆出你的实力来,别人才会欣赏你,接受你。给予你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所以,出国留学不是“镀金”,应该是“熔金”,把自己融成黄金,而金子到哪都是会闪光的。目前,中国留学生出国所学专业大多数集中在商科(包括会计、管理、金融等)和IT领域,总数占到了80%以上。事实上,近年来国内的就业形势日趋理性,这种情况下,大部分留学生的专业就显得雷同,竞争力自然下降。因此,出国留学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

其次,“海归”应该做到中西融合,以中为主。企业不可能花太多钱去培养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多企业要求员工必须能够马上进入工作状态。所以,有些在国内有过很好的工作,然后出去镀金的留学生很受企业欢迎。但是,对于那些打小在外,甚至连高中都在国外上的留学生,很多企业则不太乐意接受。因为这些孩子正在长身体、思想正在发育的时候接受的是国外的东西,他对国内一点都不会了解,更别提中国的文化,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了。毕竟在中国工作,如果连基本的中国文化都不懂,是很难与国内融合的。所以,20岁前最好别出国,呆在国内,把咱们国家的文化好好学学,学好了,带着目标去国外。以中为主,以西为辅,然后再回来,这样的留学生在中国才有市场。

再者,“海归”要调整心态,在月薪等条件要求上应该务实。“海归”不再是“稀罕物”,“海归”必须接受这个落差,把自己与其他竞争者摆在同一起跑线上。在薪水方面,应该适当降低期望值,如今企业并不会因为应聘者的留学背景而特别地看重或者歧视。因此,没有同行业经验的留学生,不要一开始就对薪水期望太高,应该用自己出色的表现来赢得自己该得的薪水。在职位方面,“海归”也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应该有从中层甚至基层做起的准备。毕竟,中国是一个很讲究资历辈分的国家,很多职位是按资排辈,即使是“海归”,也不能越位。

其实,该不该出国留学,出国留学学什么是一个关乎“职业理想”的问题。什么时候该留学和该就业,这个问题实际没有答案,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每个人的理想不同,有的人应该毕业后就出国,而有的人就该在国内工作三五年才出国,甚至有的人这辈子就不应该出国。所以该不该留学还是要看整个人生规划,按人生的需求来追求你人生领域里的一个最高法则。如果去国外学习还不如在国内积累工作经验和短期进修有价值,那就没必要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