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践行课改理念 创新“双基”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有四个方面的全新理念:一是改“教学大纲”为“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二是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三是强调语文实践。四是主张探究性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育实践提供了一种理性规范。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实际上是语文教育规律的一种论释。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的“工具性”就蕴含了“双基”的教学与训练。语文课程标准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以培养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因此,“双基”仍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那么如何践行课改理念,创新双基教学呢?
一、三维目标整体推进,丰富“双基”的内涵
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达: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过程方法,落实知识和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目前也有两种偏向:一是比较严重地存在脱离语文而过于强调课程的人文性的现象。二是仍停留在单纯“工具”的认识上,对知识和技能缺乏人文意识和人文关怀。
首先,“双基”属于语文素养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其教学任务是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形成基本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其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其次,“双基”教学任务的完成,有赖于适当的“方法”,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就不能有效落实。第三,语文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工具,“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学生是否学得生动有趣,是否学得积极主动,都关系着“双基”教学的质量。因此,“双基教学”必须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高度出发,走“三维目标整体推进”之路。
比如,一个汉字的教学,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正确书写。以往的方法是:字音,教师教学生读;字形,教师分析,学生记;字义,教师讲解,学生听;书写,教师示范,学生练。这种单向传授的教法,学生学得被动,教学效果不佳。课标指导下的生字教学应该是:字音,学生可以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确;字形,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联系汉字结构规律和身边的具体事物来记;字义,让学生联系句子和词语谈认识,说体验,表情感,说见解,既练习了说话,又为写话打下了基础;书写,让学生通过不断的书写实践,感受汉字的结构美。此中,既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而知识与能力目标是通过过程与方法来实现的,同时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关注课文的语言表达形式,拓宽“双基”获得的途径
根据课标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情境”,“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的诗文”,引导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写作时,要尝试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上述阅读和写作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都需要在语文实践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语文课应当重点关注课文的语言表达形式,通过对语言表达形式的学习,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要聚焦于语言形式,即始终着眼于语言文字是怎样把人的情和意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语言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必须凭借语言的内容去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形式。也就是说,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读中学习精美的语言、精妙的构思、精致的布局,学习表达运用。要努力让学生把读中的体会、体验到的东西外化为语言文字,这就是认识、情感向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转化,内容向形式的延伸,也是理解向表达的迁移,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最终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说会道,能写善思,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依托语文教材,架设“双基”训练的桥梁
新课标淡化了“双基”训练,教材注重积累与运用,口语交际与习作,致使有的教师对于每一个学段的学生“双基”训练点达到什么程度模糊不清,尤其是刚走上讲台的教师更是不知从何抓起。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充分地运用教材。以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例:在教学《蟋蟀的住宅》这一课时,文中出现这样的句子:“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设问句和拟人句的训练。在教学《巨人的花园》这一课时,第一自然段有这样一个句子:“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排比句的仿写练习,在教学《幸福是什么》时,针对这一个对话的特点(提示语在话前,提示语在话中间,提示语在话后),对学生进行标点符号的练习。在教学《颐和园》这一课时,结合文本的构段特点,渗透“总――分――总”的写作方法……总之,文本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教学资源,依托语文教材,架设“双基”训练的桥梁,落实“双基”训练。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立足于促进学生更好地亲近、触摸、理解和感悟文本的无穷魅力。
四、强调语文实践,改变“双基”的形态
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尽可能多地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丰富语文实践的经历,拓展语文实践的天地。如有教师教学《鸟的天堂》,就捕捉一切机会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听写词语──为学生积累语言;朗读与背诵精彩片断――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积累规范、优美的语言;让学生表演“记者采访”――化静态语言为动态语言、体验语言,使课文语言得到活化、转化、吸收和运用;回家作业“当导游”――用上听写的词语、积累的语言。
同时,我们还要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与沟通,变读书、答问等单调的课堂形式为充盈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双基”离不开语文实践。不过我们需要的不是那种枯燥机械式的课堂训练,而是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中,融进了文章情感和内涵、包涵着学生对学习浓厚探究兴趣的语文实践,是充满着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的语文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