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说“小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坛杂俎】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宋诗词选读》选录了晚唐诗人温庭筠词《菩萨蛮》,其中 “小山重叠金明灭”句中“小山”一词,向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可谓“千古之惑”(黄裳语)。这里不惴浅陋,也来聒噪几句,甘愿贻笑大家。
一、 争论观点面面观
学人所争,概言之大抵为屏山、眉山、枕山、发饰、美发等等。且列举如次:
1. “屏山”说
刘永济先生《唐五代两宋词简析》解释说:“小山,枕屏上所画之景”,“金明灭,屏上之金碧山水,因日久剥落,致或明或灭”。吴小如先生《读词散札》也认为“小山重叠金明灭必指枕屏风上金碧山水无疑”。
对此二说,谷林先生曾加以质疑,认为“绘画屏上,不必限金碧山水;纵写此景,亦不得遽以小山指代枕屏。温词《更漏子》有句:‘画屏金鹧鸪’,‘画屏’而已,不用鹧鸪称之。刘说金漆剥落尤可疑,果真年深日久,则屏犹如此,怎还能接着说‘鬓云欲度香腮雪’?”
2. “眉山”说
夏承焘先生在《唐宋词欣赏》中云:“唐明皇造出十种女子画眉的式样”,“小山是十种眉样之一”。对此说俞平伯先生在《唐宋词选释》有驳语:“眉山不得云重叠”。叶嘉莹先生也认为,“前面提到眉,后边又提到眉”,“重复”,“显得零乱”。
3. “枕山”说
谷林先生则认为:“枕头着力处下陷,正是小山模样。原本双枕想是并头安放,眼下独卧半床,辗转不寐,就把双枕重叠起来。枕上锦绣是并蒂莲?是双鸳鸯?只因髻鬟松垂,云烟掩映,只见到‘金明灭’罢了。”当然此说近乎搞笑,他自己也解嘲道:“但此纯属信口开河,为读者解闷消食,断不敢效吴小如先生而曰‘必指――无疑’也。”
4. “发饰”说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以为此句咏“当时妇女发间金背小梳”,并说,“唐代妇女喜于发髻上插几把小小梳子,当成装饰”,“露出半月形梳背,有多到十来把的”,词句描写了“头上金银牙玉小梳背在头发间重叠闪烁情形”。把小山释作眉样、梳背,与下句鬓云香腮密合自然,此说风行一时,近乎确论。
但谷林先生认为:“温词固非咏物,则‘小山’入句究嫌突兀。尤可致疑者,词中第三句方始‘懒起画蛾眉’,岂不是重甸甸戴了满头小梳着枕,一夜不曾卸妆,如何使得!”
5. “美发”说
金克木先生认为,“这不过把睡懒觉起床的美人头发当做了一幅山水风景画:古时妇女‘长发委地’,晚上拆除昼间流行发式后当然不能披头散发去睡觉,必须挽成便装的髻,又必须用簪子扣住,再用金钗加以固定。到了早晨起床,头发已不匀不平,高高低低好像一座又一座小山峰头重叠了。随着头的晃动,金簪金钗自然忽隐忽现忽明忽灭了”。
此说近于诗情臆测,难以让人信服。
二、 小山究竟为何物
学人的种种诗情考究,给人带来解谜破惑的。想来温飞卿如若泉下有知定然哑然失笑。但时代久远,时空相隔,古代风物人情岂能尽解。如果后人在没有更多诸如考古实证以及前人文献记载的情形下,诗情推测也不失于美好的情感体验,“形象大于思维”也是文学鉴赏的一大特色。
但“还历史一个真实”也是人之天性,尽管种种说法似乎都有一定道理,但是在温飞卿眼中的小山毕竟是确指的。那么,飞卿眼里的“小山”,属屏山耶?眉山耶?枕山耶?发饰耶?美发耶?
探究小山为何物?我们不妨到温飞卿风格相类时代相近的其他词人的词作里找寻,五代后蜀人赵崇祚所纂辑的《花间集》当属最佳素材。认真剔抉推求,也只有眉山和屏山似能立足,且析辨之。
1. 眉山似乎能圆通
五代后蜀人毛熙震的词作《女冠子》曰:“修蛾慢脸,不语檀心一点,小山妆。蝉鬓低含绿,罗衣淡拂黄。闷来深院里,闲步落花傍。纤手轻轻整,玉炉香。”描绘独处深闺中的女子生活细节以及慵懒闲情。其中“小山妆”一句,表明小山是女子仪容方面的妆饰。
但词的前一句“修蛾慢脸”,写蛾眉,写修目(脸古指眼睛),“不语檀心一点”,“檀心”一般认为是女子额上点的梅花一类的妆饰。明代武陵仙史《石榴花・赠文娟美人》套曲:“芙蓉解语玉生香,画双蛾曲曲春杨,檀心半妆。”似可佐证。
从这首词可以看出,小山妆是古代一种流行的眉饰。不可能是写头发。古人以水喻眼,以山喻眉,以云喻发。正暗合“山下流水,山上飘云”的自然现象,古人是很重视天人合一之说的。
以云喻头发的词句也很多。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扰,梳晓鬟也”;韦庄《九泉子》“绿云倾,金枕腻”;薛昭蕴《浣溪纱》其八“步摇云鬓鸣”;张泌《江成子》其二“绿云高绾”。有以青螺喻发式的,还未见过以山喻发式的。
以山喻眉的也很多。顾《遐方怨》“两条眉黛远山横”;温庭筠《归国遥》其二“粉心黄蕊花靥。黛眉山两点”; 温庭筠《菩萨蛮》其十三“眉黛远山绿”。孙光宪《菩萨蛮》“眉间画时山两点”。总之很多,这里无须赘举。
如此,眉山之说似乎圆通。“金明灭”,也可能是女子眉间“花钿”一类的饰物光泽闪烁的情形。当时就有“金步摇(头饰)”、“金抹额(眉间所贴花钿类)”,如温庭筠《南歌子》有“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牛峤《菩萨蛮》其二“额黄侵腻,背钏透红纱”。
因此,“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理解为:早晨美人起床的慵懒意态,因为独自幽处,百无聊赖,眉山微簇,眉间宿妆钿饰闪闪烁烁。
要说明的是古代女子在睡前还是留些淡妆的,如,毛熙震《何满子》其一“无语残妆淡薄”;张泌《浣溪纱》其四“依约残眉理旧黄”;顾《虞美人》其一“宿妆尤在酒初醒。翠翘慵整倚云屏”。
这样理解和下面的“鬓云欲度香腮雪”面容不整的慵懒意态也许就能连接起来了。“懒起画蛾眉,弄状梳洗迟”也能叙接起来了。
也有学者认为,“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是早晨已经化妆成了面妆,是倒装句式意在突出视觉效果,后面“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点明出人物活动情况。此种说法似乎也能圆通。
2. 屏山也许更合理
然而,在仔细阅读《花间集》时,却发现这样的现象:写眉头皱起时,并不用“重叠”一词,多用“颦”“敛”“攒”“愁”。例如,和凝《采桑子》“无事颦眉。春心翻教阿母疑”; 毛熙震《何满子》其八“愁眉翠敛春山碧”;顾《荷叶杯》其一“凭栏敛双眉”; 顾《玉楼春》其一“枕上两蛾攒细绿”;阎选《八拍蛮》其一“光景不胜闺阁恨,行行坐坐黛眉攒”。
而很有意趣的是这些花间词人一旦写到“屏山”是却多用“重”或“重叠”一词。如,牛峤《菩萨蛮》其四“画屏重叠巫阳翠”; 牛峤《菩萨蛮》其六“画屏关山重”;牛希济《谒金门》“重叠关山歧路”;毛熙震《浣溪纱》其四“羞敛细蛾魂暗断,困迷无语思尤浓。小屏香霭碧山重”;李洵《浣溪纱》其四“翠叠画屏山隐隐,冷浦文簟水粼粼”。
更值得注意的是毛熙震《浣溪纱》其四中眉山、屏山都写到了,却是用词分工很明确,眉山用“敛”,屏山用“重”。
大概古人用词是极其精确,不像今天人率意。眉毛虽可比做山,但不可形容以“重叠”。真正的“山”才可以说“重叠”。
这里的画屏,是搁在床上枕前的屏风,就是枕屏,主要作用是挡风。白居易《貘屏赞》诗序云:“予旧病头风,每寝息,常以小屏卫其首。适遇画工,偶令写之。”“卫其首”,就是保护自己的脑袋。意为:我的脑袋有头风病,风一吹总头疼,所以每天睡觉时,找一个小屏风挡在我的脑袋前,防止被风吹着。正好碰到一个好画工,就让他把“貘”画在我的屏风上做装饰。(参考《马未都说收藏》)
貘多认为就是今天的熊猫,古人认为其可以祛病辟邪。而闺阁女子或是青楼楚馆里的女子居处当是在屏枕上绘画山水、鸳鸯、芭蕉、仕女一类的图案。如皇甫松《梦江南》其一“兰烬落,屏上暗红蕉”,画的是芭蕉图案。再如温庭筠《酒泉子》其二 “日映纱窗,金鸭小屏山碧”。金鸭就是鸳鸯,有鸳鸯自然有水纹,可见这张屏风上有山有水有鸳鸯。而描绘图案当用金粉螺钿一类的色料,才显得富丽堂皇。扬州工艺品商店里的漆器画屏就有这类的图案,用的也是这类色料,古雅富贵。
除此之外,牛峤《菩萨蛮》其四中“画屏重叠巫阳翠”一句应该引起重视,因为它的成句方式和“小山重叠金明灭”何其相似。巫阳,是指巫山,也就是说画屏上巫山十二峰重重叠叠,郁郁苍苍。那么“金明灭”,当然可以理解画屏上的金碧图案,由于光线的映照产生明灭闪烁的视觉效果。温庭筠《酒泉子》其二开头两句“日映纱窗,金鸭小屏山碧”,也是写了屏山,写出了金碧辉煌的效果。我想,同一人的思维方式总该是一致的。
3. 屏山说的审美效果
我倒倾向于屏山之说,因为从诗词鉴赏角度至少有以下几点理由。
① 烘托生活环境。
写屏山,开拓了视觉空间。如果是眉山的话也只成了人物的面部特写,断然没有空间纵深带来的审美意趣。且看温庭筠《酒泉子》其二:“日映纱窗,金鸭小屏山碧。故乡春,烟霭隔,背兰。宿妆惆怅倚高阁,千里云影薄。草初齐,花又落,燕双双。”这首词所写的情形和他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何其相似,也是写独处幽闺的女子对爱情生活的渴求。而这首《酒泉子》正是从纱窗、屏山写起的,写出幽居闺阁的环境,烘托了生活氛围、生活情调。
② 交代生存状态。
这里屏山,以及金碧辉煌的居室空间,当是富贵家居的环境,我们可以联想到《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或者《桃花扇》里李香君等一类人物的生活影象。这和描画人的身份可以吻合起来。
③ 暗示人物心理。
花间词中有借画屏之山表达心理的范例。如,李洵《临江仙》其二“更堪回顾,屏山九疑峰”,就是女子思极生怨,怨极生疑,看到“屏山九疑峰”心有意会,显得含蓄蕴藉。温词《菩萨蛮》中“小山重叠”,大可以由屏山重重联想到人物内心情思邈邈,百无聊赖。金明灭,大可以理解为:画屏上的金碧图饰,在晨光映照下明明灭灭,闪闪烁烁。这正暗合了这个女子心湖激荡的波光。这女子对爱情有了朦朦胧胧的渴望,只是这种情感还没有定向,就显得更加慵懒无绪。感情既然没有明确的目标,还得要精心打扮,使自己更美,唯有美才能引人关注,只是目前还无人知无人赏,不免生出些空嗟婉叹的情绪。我们可以从反复弄妆,用柄儿镜前后端详自己,感受到这位女子自赏自怜的心理。最后一句“双双金鹧鸪”可谓点睛之笔,点出女子的爱情渴望。而“新帖绣罗襦”一句也不应该忽略,一个“新”字点出了爱情也是刚刚觉醒。《花间集》中收录的温词14首《菩萨蛮》未必是其一时之作,但编者却是按照词中女子的感情程度、季节转换等因素来编排的,而“小山重叠”正是第一首。
当然,也许有人认为 “小山重叠金明灭”和接下来一句“鬓云欲度香腮雪”不怎么衔接。其实诗词的造语不同于文章,它主要是以画面形象跃入人的视线,是跳跃性的。上句写山下句接云也是符合古人喜好对举的思维习惯的。
综上所言,我们可以说小山为眉山、屏山较合情理,而从诗词审美意韵效果来看,屏山似乎更妥帖。我想,如若飞卿泉下有知面对此论,叉手胸前,含笑无语,那当甚为美妙。
(南京市六合区实验高级中学;21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