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更好的城市 更好的生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9月份我终于参观了世博园,与德国留学期间参观过的汉诺威世博会EXPO 2000相比,规模和内容都大相径庭。此次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我从北京到上海参观世博也正值京藏高速严重拥堵,北京市内路网几乎全线瘫痪的当口,这不由得让我怀疑城市是否真的让生活更美好?也许真正的问题应该是“什么样的城市会让生活更美好?”而Better City,Better Life的英文意思恰恰包含了这个意思――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
三天的参观主要集中在欧美展区和城市最佳试验区,作为建筑师,我对世博会的建筑和展示空间可能比对各馆内展示的内容更感兴趣。因为每日数以几十万计的游客在偌大的世博园和数以百计的展馆中穿行,吸引他们的首先是新颖的建筑,其次是在展馆内的(视觉)体验。而真正展示的内容也不可能冗长和过于繁杂的,必须是浓缩的精华,并且应该是一目了然的。一方面游客需要参观更多的展厅,另一方面各展厅也不希望游客驻留时间太长而阻碍了更多参观者的进入。也正是因此。各国希望通过与众不同的建筑造型或是展示空间诠释本国的文化、理念或是技术。给参观者以最大的感受。
封闭与开放
一般展馆都是相对封闭的,便于遮风避雨,便于参观者注意力集中在展馆内部营造的环境上。然而一些展馆是半开放或是完全开放的,从而可以看出这些国家热爱大自然的民风或是对世界开放的态度。例如,瑞士馆模拟特有的山地特色,参观者可以通过步行或坐缆车到达顶峰――唯一一个封闭的小型影厅滚动播放180度的阿尔卑斯山的景色,而其它的展示内容,都被安放在有如蜿蜒山径的露天道路一侧的一些望远镜内。荷兰展馆则完全开放,体现出自航海时代以来对世界的完全开放,并且展馆本身也沿袭了荷兰一贯大胆尝试的传统――从2000年的“空中花园”到这次的“空中之家”。展馆没有一点室内部分,参观者犹如行走在布满展品橱窗的空中街道。而地面部分则是有成群“牛羊”的绿地――儿童乐园。
许多展馆实际上也融合了一些开放性元素,例如卢森堡的屋顶平台,法国的中庭和首层架空,丹麦馆在室内室外穿插的环形参观线等等。这些露天区域同时也形成了各展馆的公共休闲区。瑞典、意大利等展馆则通过不同体量之间的玻璃连接体实现了馆内外场景的互动,同时也缓解了室内参观者在连续参观时易产生的疲劳。
当然也有许多展馆是完全封闭的。例如西班牙、美国、芬兰等展馆都拥有三个以上连续封闭的展厅,甚至绝大部分是犹如影院的多媒体展厅。如果说西班牙展馆是通过现场女斗牛舞者和巨大的婴儿模型活跃了展示气氛。挪威则靠布展和影像展现了理想的北欧未来城市。而美国展馆虽然有克林顿夫人,奥巴马对参观者的寄语,有能感受刮风下雨的高科技影院技术,但限制参观者走动、如上大课一般的一段段看电影,似乎实在太呆板。当然封闭展馆也有如非洲综合馆一样的大型展馆,许多国家的展台和手工艺展台混在一起,犹如集市,或是如克罗地亚,蒙古馆的独立小馆,依附其它展馆,室内只有一个多媒体展示或是一个纪念品商店。封闭型展馆与开放型展馆相比其中一个重要优势是提供了有空调的展厅,特别是在上海炎热的夏季。
造型与体验
记得十年前德国大学的一位教授曾比较美国和德国的建筑,他认为前者注重外形,是用来看的(例如盖里的建筑),而后者注重在建筑的内部空间,是用来走的。但此次德国,奥地利馆则似乎在证明德语系国家自多年的“造型还是体验建筑”的争论中找到的答案。从介绍各州的“峡谷”,到介绍节能环保理念的绿色坡地,再到架在空中的室内各展区,建筑的造型亦如它的内部流线,而精工细作使得织物外表面看似高科技的金属板。从德国馆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近年来在德国陆续成功新建的柏林犹太博物馆。慕尼黑宝马世界中心和斯图加特保时捷博物馆的影子,并且这种风格似乎越来越成熟。而这次的美国馆相比之下却像一个90年代的德国建筑――规整、严谨、高质量却没有特色,仿佛一个科研中心。
造型与体验相结合得很好的展馆还有贝壳般的奥地利馆、环形的丹麦馆、“冰壶”芬兰馆等。英国馆的“海胆”只能算是纯以造型取胜。虽然它拥有开阔的露天场地,但不能算是体验建筑。建筑造型值得一提还有世博文化中心、沙特阿拉伯馆和日本馆(个人认为有些丑陋),以及后面要提到的建筑外立面独特的几个展馆。而强调体验的展馆还有上面提及的瑞士馆、荷兰馆,以及俄罗斯馆内部的童话世界、城市未来馆等。当然只要展馆的面积足够大,一般都会设计安排一定的参观流线,但体验建筑强调的是非常规空间或空间变化所带来的感受。
外皮与材料
这次世博给我印象深的还有建筑外表面的设计,许多建筑都是临时性建筑,方整的建筑易于施工拆卸且成本低,因此有特色的外皮成为了展示各国特色的着手点。除了贴大海报或画墙画(非洲馆),最简单方法的就是“剪纸”,例如俄罗斯、波兰、韩国,其中俄罗斯馆外部12个附着体顶部的镂空花纹使人联想到传统的俄罗斯服饰,而韩国外表面则是由韩文字符和镂空字符所组成。
许多展馆还采用了最经济,环保的纯天然建材装饰外表面。西班牙馆用天然藤条将外墙编织成一个“大篮子”,马德里案例馆利用细竹竿作为外遮阳窗扇的材料,葡萄牙馆则用当地盛产的软木制作的薄板作为方形展馆的外立面材料,挪威馆采用了木头,竹子的合成板作为“支撑树”和外立面,而国内万科馆的表面也采用了麦秸秆压制的秸秆板。
还有一些展馆采用了综合性的环保节能措施,例如阿尔萨斯案例馆、伦敦案例馆,罗阿案例馆,汉堡案例馆等,特别是前者的外墙面采用了绿植、太阳能板,流水等多种技术。而匈牙利展馆的外表面也采用了木套筒格栅,并布满了从上至下的细水管。
世博什么?
最早的世博会是用来展示各国文化、艺术,以及工业,农业产品。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到底应该世博什么?举办第一届世博、展示众多工业产品的英国仅仅展示了一些种子;而偌大的美国仅仅在最后一个展厅展示了几个美国品牌;俄罗斯奉献的是一个童话世界;而许多小型展馆更是只展示了一个几分钟的影像,或犹如一个纪念品商店。
也许中国已经很强大了,各国的各种产品不好意思拿来展示,也许是因为中国学习能力过强,各国怕自己的产品展示后最多是被抄袭;也许的确因为信息化,全球化,使得通过互联网,电视等媒体,技术、产品信息可以轻松获取,厂家之间可以便捷的取得联系。那么世博的意义呢?也许是为文化、旅游业做宣传?意大利,法国展示的是美食,时装和艺术的影像,然而几幅画与门个模型却也远不会产生卢浮宫、美第奇或是梵蒂冈等任何一个博物馆众多藏品和历史建筑语境给人所带来的震撼。而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景点是众所周知的,也没有必要宣传――风景名胜需要的是身临其境。不是影像所能展现的。
那么世博可能更多的是政治意义,而且对于新独立的国家和不为人知的国家的意义尤为重大,卢森堡的国家小,但它的世博展馆却和其它国家的大小没有区别,建筑甚至是通体铸铁,冰岛金融危机后国家破产但依旧可以登上世博舞台;立陶宛、乌克兰、白俄罗斯可以与俄罗斯同台竞技,非洲馆内一些不知名的小国家也会让人驻足,而许多黑人总统的照片被悬挂在侧墙上被介绍给世人……但发达国家的参与如今似乎只是象征性的――在世博上有一席之地,有一个代表本国形象的建筑。对于它们来说,世博也许已经演变成了一个世界“展示建筑”博览会吧。
这次世博展馆,展示能够切题的算是北欧和西欧的一些国家的展馆以及这些国家的城市案例馆。除了建筑造型上体现出的独特与诗意。能够通过展示本国城镇日常生活的影像,宣传低密度和绿色城市所带来的宜居环境,而这是工业化城市和国际化大都会都无法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