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高等职业院校人事档案创新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高等职业院校人事档案创新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是对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统计。合理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从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文章对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事档案 现状 创新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233-02

近年来,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内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更好的记录教职工工作业绩,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一、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机构配置不尽合理

当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人事档案室属于非独立机构,挂靠院校组织人事部门,其职能主要是执行而非决策。比如,忻州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在职教职工总计540人,包括离退休人员人,所有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全部归属组织人事部门,而组织人事部门仅有14人,而真正管理人事档案的人员仅有2人,人事档案传统意义上的管理也是疲于应对,与科学创新管理的目标相差甚远。随着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这种管理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人事档案科学管理的要求。

(二)人事档案归档整理滞后

多年来,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不够规范,创新意识比较淡薄,很多教职员工调动调整工作,常常出现新档案不能及时归档,旧档案不能及时更新,查询时有时还出现缺失的现象,很多地方档案日期不一致,部分档案资料还有后来补全的现象。以上这些情况,都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扰,影响了正常的档案管理工作。同时,还存在着对人事档案管理不严,在档案借阅、转递的过程中发生遗失等现象,给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管理人员业务能力较低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教职工人数明显增加,人事档案库存量增长,个人材料进档频繁,既增加了档案管理工作量,也增大了归档难度。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人员大多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部分高职院校把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当作高校富余人员的临时安置点,只能忙于应付日常事务,没有学习的时间,对档案的管理采取以往循规蹈矩的方式,与国内国际的高标准管理模式差距很大,严重制约着人事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不利于人事档案工作的发展。我针对忻州部分规模较大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计算机应用技能情况做了一项调查,反应情况如下:

(四)人事档案软硬件配置明显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的人事档案管理大多数还是采用单一的传统管理模式,没有统一的干部人事管理软件系统。档案管理仍然采取纸张装订的形式,手工检索,人工管理,工作量大,效率低,准确性差,使得在档案整理的过程中既繁琐又操作困难,这种原始低效的管理条件,对于个人档案的提取十分的困难,无法形成对人事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

大多数高职院校硬件配置也不符合档案管理的基本规范要求,有的档案室就是普通办公室门窗,封闭不严,起不到防盗的作用;有的甚至把档案室安排在办公楼顶层或是地下室,长期存放会导致很多档案的潮湿发霉,不仅影响查阅,更有可能影响高职院校档案的保存。目前各种软硬件配置模式严重制约着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不能紧跟社会发展。

(五)档案管理模式简单粗放

人事档案主要内容包括人事履历材料、组织鉴定、考核情况、学历、学位、培训和专业技术职务情况还有政审、职务任免、入党、入团的材料、奖惩材料、工资调整等,它能充分反映个人经历、德才成绩、工作表现、受奖励、处罚、历史背景及重大事件的经历等等。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还局限在纸质档案的建立和保管层面上,管理仍沿用过去传统守旧的模式,并没有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对于一些教职工的个人成果或者是科研贡献,不能及时归档,档案无法及时反映教职工的当前状态,更不能体现档案管理的个性化需求,无法保障教职工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创新

(一)管理模式的创新

国家档案局《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中指出,每管理1000卷档案配备一名专职干部,有业务指导任务的单位,要配备相应的业务指导人员。一些高职院校已认识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在高职院校机构改革中,先后将人事档案从院校人事部门或其他部门分离出来,升格人事档案管理的职能部门,并充实了专职人员,人事档案实现了“职能分离,集中管理”的管理运行模式。这种模式由被动执行变为主动决策,对促进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变革具有重要意义。组织人事部门也从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中解脱出来,专职从事政策法规的研究执行,专业人员的分类管理和培训等。高职院校人事档案工作的主体地位形成之后,就要着眼于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特点,在档案资源、档案人力、档案开发、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职院校人事档案工作的超越。

(二)管理理念的创新

人事档案管理也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彻底改变传统保守的人事档案管理理念和重管轻用的思想,树立现代化管理意识。一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对人事档案室管理水平的评价不仅要看场所、设备,更要通过对人事档案管理水平的评价来确定。更直观地说,主要应看档案室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服务效果,工作重心要从对档案室设备、档案资料的管理转向对教职工服务。档案管理人员要面向教职工,走向教职工,想教职工之所想,急教职工有之所急,实现“人”与“档”的有机融合。二要努力营造互动共赢的工作氛围。学院主要领导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就可以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输送优秀的管理人才资金保障,否则,创新人事档案管理就无从谈起,难以真正实施。其次,要强化校内宣传,取得学院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三)管理人才的创新

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决定了人事档案管理创新的结果和效果。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针对档案专业人员成长和工作特点,着力加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努力营造一种尊重个性、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一是全员聘任竞争上岗,在全院范围内选拔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工作实的专业人员,通过岗位的设置和工资待遇的分级,调动各类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招聘有档案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毕业生充实到档案管理工作中,总体提升人事档案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在职培训与继续教育,完善档案干部终身教育体系,特别要加大对优秀青年档案工作者的培养力度,定期输送档案管理人员到高校档案管理专业培训学习,或参加国家和省织织的各类档案管理培训活动,提高档案培训质量,保证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充实,防止档案管理人员知识老化,着力提升现职档案人员的文化和专业程度,增强档案人员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档案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继续教育课程的学习,如计算机课程培训,归档文件整理等,加强多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注重在实践工作中培养锻炼人才。三要吸纳勤工助学学生作为兼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进入档案管理队伍,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得他们了解相关的知识和工作职责,不仅能在生活上对学生给予帮助,也为他们铺设了锻炼自我的平台。

(四)管理内容的创新

人事档案内容虽然是按照国家和党的政策,在培养、选拔和任用干部等工作中形成的、记载干部个人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及业绩成果等内容的原始材料收集与规范化管理,是人事档案工作的基础,没有收集就不会有完整的人事档案和健全人事档案材料,只有通过规范化收集和管理,才能把分散在部门或个人中的材料集中统一管理归档,才能保证人事档案材料完整、准确。一要畅通人事档案材料源的沟通渠道,建立联系制度,不失时机地向形成材料的部门收集应归档的材料,对于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资料,要及时通知形成档案资料的部门,补送资料或补办手续。二要创新规范化管理理念,建立健全人事档案工作法规体系,建立人事档案管理细则和标准,规范归档机制、健全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和归档要求,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完善人事档案的管理。

(五)管理手段的创新

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不断影响着各个领域。人事档案管理为了适应发展形势,必须进行全方位、多层次信息管理系统提升改造,把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应用到档案管理中,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是各类高职院校管理手段创新的基本要求。一要加快高职院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以信息化推动档案利用服务模式的创新,通过档案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档案的数字化、利用的网络化,积极推进网上查询查阅利用方式的普及,打破传统服务方式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构建高效、快捷、便利的利用体系,通过信息化提升档案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二要积极参与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建设,提出人事档案管理方面的要求和建设。认真研究解决人事档案现代化管理与学院办公自动化的衔接问题,研究解决文档一体化问题。采取多种形式,主动地把人事档案工作重点与学院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为教学、训练、科研等服务,使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走上主导地位,实现管理手段方式的社会化、多元化和优质高校化。

三、结语

全面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建设,以创新的思路促进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使传统档案管理向创新管理者转化。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人事档案管理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燕.做好高职院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6)

[2] 刘畅.浅谈高职院校干部人事档案的管理[J].科技向导,2012(8)

[3] 夏燕玲.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云南档案,2010(3)

[4] 王敬.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创新与实践.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1)

[5] 黄柳飞.论高等职业院校人事档案管理创新体系建设.黑龙江史志,2013(7)

(作者单位:忻州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忻州 034000)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