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语文教学应着重情感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语文教学应着重情感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大家都在讨论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功能以及处境等问题的时候,我们依然有必要去想想梁启超先生关于教育的一段论述,他说:“古来大宗教家大教育家,都最注意情感的陶养,老实说,是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渐渐压服淘汰下去。”这段话虽然是就文学而论的,但大学语文的基础正是文学,两者有很多共通的东西。关于文学教育要首先重视情感教育的论断,在当今这个时代似乎更适用于大学语文的教学。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不能忽视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可能很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叹,时下的学生耐挫折力差,动辄因为失恋、考试不过而产生轻生的念头;自傲而又孤僻,往往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采取过激的言行,不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绪;社交能力差,无法和同学保持较为和谐的关系,对社会充满恐惧;对老师和家人寡恩薄情,不懂起码的人伦道德;等等。据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中有16%至25.4%的人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和强迫症状等。很多大学生在学校成绩优秀,但心理上、情感上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相应地影响到他自己事业的成功。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只作为一个和谐人,而不只是作为一个专家。”他这里说的“和谐人”应是指集较高专业知识和道德修养于一体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人。其实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造就健康的“和谐”的学生,但为什么还会出现个别“不和谐”的人呢?究其原因,可能很重要的一点便是高等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缺失。从这层意义上说,高校应利用各种教育机制来实施情感教育,其中在课程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内容是最基本的策略。

何谓“情感教育”?欧洲情感教育组定义为:“情感教育(affective education),是与认知教育紧密关联的,以促进学生的态度、信念、自尊、情绪等情感素质,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适应技巧形成为归依的教育过程。”我国有关专家引申为:“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鱼霞《情感教育》)综合这两种定义,情感教育大致应包含三种内容,即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包括人际关系、亲情、爱情、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等)、学生对自我的情感(包括自信自尊、对生命的态度等)和单纯的情绪克制等方面。也有人直接定义为情操、情感和情绪。此外须说明的是,我们所说的情感教育主要指教育内容而言,而不仅仅是教育手段。诚如美国人戈尔曼申明的:“情感教育不仅仅是以情感来促进教育,更强调要教育情感本身,情绪感受自身就是教育的内容。”

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大学语文更易于实施情感教育,这是由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决定的:

首先,大学语文课程以文学为载体,寓形象性和丰富性于一体。大学语文所选课文基本上是经典的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高度反映,具有形象性和丰富性的特点。作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使艺术世界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能够通过这个艺术世界更为直观地感受和认识客观世界。现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所包含的内涵也就非常丰富。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作家的作品共同而极大地丰富了文学宝库,这些作品在“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前提是经典作品都能以情感人。

其次,大学语文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寓审美性和思想性于一体。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并且对“素质”的提法是:“素质”包含思想道德、文化、业务和身心四个方面。如果说“文化”是文史教育的重点,也可以通过大学语文来落实,“业务”是专业的教育,那么“思想道德”、“身心”这两个方面则应当属于情感教育的范畴,在高校的所有课程中,大学语文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其责任之重大自然不言而喻。

但大学语文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课,也不是心理咨询之类的变种,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审美的途径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比抽象说教效果好得多。目前很多通行的大学语文教材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编成的,最有名的像华东师大徐中玉等编《大学语文》(增订版)。此教材按人文主题分为十二大类,每类选篇均为名篇经典,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确实可以起到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

最后,大学语文以实践为基础,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情感的统一。听说读写本为语文学科的传统功能,是任何阶段的语文学习都必须注重的。大学生多为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他们虽单纯活泼,但同时又对社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在作品的解读过程中绝对不能把课文的思想情感概括一番了事,而是要把某种有价值的东西真正变成他们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就需要学生去体验、感悟、取舍、坚持,并最后变成信念。北京大学原副校长王义遒认为,我们的素质教育要重在“化”,也就是这个道理。

通过上述三个特点,我们可以反观大学语文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中的情绪、情感、情操从心理学层面上看有一个递进的顺序,有的学者只重视中间的情感部分,把情绪和情操摒除出去,我们以为是不妥当的。情操或可称为高级情感,是一种更为稳定的情感倾向,情绪则是不稳定的,但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出现的心理特征。我们有些学生因一时冲动而对同学大打出手,就是无法克制自己情绪的表现。因此,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不妨以克制自己的情绪为基本修养,然后在与他人、社会的交往中逐渐形成健康的情感,最后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爱情观和生命观等,后一种便是情操。一个人一旦形成高尚的情操,那么他对人生的各个方面思考都会比较成熟,会是一个“和谐”的人。

情感教育的实施必须贯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师生课后交流等多个教育场景中。教师只有因时制宜,细化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情感教育才会有成效可言。教育是无处不在的。笔者以为,教师实施情感教育应抓住以下几个契机:

努力挖掘教材可供教育的内容。目前大学语文教材虽有不同,无非是篇目的置换、体例的更改等,对有经验的大学语文教师来说,哪一篇课文都可以用于教育,因为大多数课文都可以从中挖掘出可供教育的东西。如复旦大学出版社张新颖《新编大学语文》的《教中文三首》。在教这篇文章时,既可以让学生感受母语的优美,又可以通过了解作者读懂他的爱国赤心,诗虽朴实,情却动人。读苏轼《定风波》时,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所显示的大度、从容,正是一种高境界的对生活、生命的理解。诸如此类的课文,其内涵之丰富,确实犹如宝藏,只待教师去发现,而且必须去发现。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字词句的解释,而是应当注重更广博的人生。

采取灵活、生动、有说服力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情感教育如果只是说教的话,大学生肯定要厌烦的,效果自然不好。因此,教师应当采取一些更为灵活生动的手段和方式,尽量去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比如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成演讲、辩论、朗诵、写作等教学方式。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会积极思考,朝教师事先设计的目标慢慢靠近,自愿接受某种思想。对课文生搬硬套地讲解,在教育上绝非好的策略。

注意学生亲身体悟的重要性。情感教育也强调实践作用。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对文学作品的讲读也应还原生活。正如有些有经验的教师提出的,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两者其实并行不悖,紧密相连。不过,情感体悟的关键还应当建立在对作品的解读和体悟上,我们应当通过分析文本,一方面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想象性的情绪、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又要鼓励学生将这种体验去生活中实践。前者具有教育性质,也是容易反复的;后者是逐步稳固,进而形成丰富而健康的情感,最后上升为情操的过程。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来说,只有经过这样体悟性的“化”的过程,情感教育才会显得有意义。

课余多与学生接触、沟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这样做有两个考虑,第一,情感教育虽是教育内容本身,但也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教育手段,经常与学生接触沟通,可以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度,亲密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利于教育的展开;第二,通过接触、交流、沟通,教师可以将工作做到细处,能够发现学生中的情感缺陷,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作出教育决策。很多大学生都会非常遗憾地说:大学的老师一下课就看不到人影了。这种心声客观上也在召唤大学教师走近学生。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