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相思诗词中的含蓄抒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相思诗词中的含蓄抒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相思诗词是以描写男女相思之情为内容的诗词,多为书写女性对远行丈夫或情郎的思念,有的为思妇独立创作,但大多为文人模仿思妇口吻,抒发相思之苦。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等级制度和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战争、徭役的苦重,交通的不便,使“思妇”与“旅人”成了古代诗词中的主要人物,而抒发“同心而离居”的离愁别恨也就成了作品的主要内容。但同样抒发相思之苦,与《诗经》中“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的直抒胸臆相比,杜甫《月夜》中“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委曲婉转的抒情方式似乎更能传达相见而不得见的苦痛。

相思诗词中借景抒情、咏物抒情等含蓄抒情方式十分多见,而最为特别的方式就是“无”中生“有”,即通过想象或者联想,形成一个并不真实存在的场景或心境,让人体会到其中真实存在的情感。“有”与“无”本是一对矛盾对立的状态,但在古代相思诗词中它们却以独特的方式共生并立,使得相思诗词的情感表达魅力无穷。而这种含蓄的抒情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造梦与相思

相思诗词中含蓄的抒情方式首先体现在梦境中。主人公多通过“入梦”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梦”是人物心理、情感的曲折化。正如佛洛依德所说:“梦,它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毫无意义的、不是荒谬的……它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虽然梦境并不是真实存在,但却承载了现实世界所要表达的真情。”

唐代令狐楚《闺人赠远》中写道:“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描绘了一位初醒的女子,纱窗外一片朦胧,她的梦境也模糊不清,在这残缺不全的梦里,她记得自己见到了情郎,久久不愿清醒,幻想着自己还在辽西陪伴着情郎。梦中的甜美与梦醒的苦涩,将一个情深意切的思妇的伤感与无奈表现得丝丝入扣。正是通过这一个不真实的梦境让她释放出了深埋心底的真情。

唐代金昌w的《春怨》同样采用了这样的抒情方式:“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黄莺儿的啼叫打扰了思妇的梦,使她无法与在辽西的情郎相聚。相隔千里,思妇只能在梦里与情郎短暂相聚,可她竟然连这种虚幻的安慰也得不到,让她怎能不把一腔怅恨向着黄莺儿发泄呢?

在词作中,利用梦境来传递情感同样常见。无论是“枕上片时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中千里追寻梦中人的执着,还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中梦里情郎早已逝的唏嘘;无论是“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中物是人非的缱绻情深,还是“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中佳人难见的苦痛无奈,都因为梦境与现实这一对“有”与“无”的统一,使相思至深,令人动容。

梦的“无”与情的“有”,使相思诗词的情感表达更为委曲婉转,扣人心弦。

二、荒谬与真情

在相思诗词中常常会看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举动或心理,看起来荒谬至极,细细思考,却情真意浓。正如贺裳《皱水轩词筌》中写道:“唐李益诗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子野《一丛花》句末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此皆无理而妙。”

李白在《春怨》中写道:“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帏绣被卧春风。落月低轩窥竹尽,飞花入户笑床空。”花朵并无情感,而思妇却将随晚风飘入窗户的花朵说成是对自己空房的嘲笑,这种看似荒谬无理的责备,却让读者体会到了思妇对自己连花朵都不如的悲痛与感伤,同时感受到了思妇对于久别的情郎的思念之深。

这在词作中也颇为多见。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到底是愿君似江楼月还是不似?自相矛盾,恨得不讲道理。但细细想来,这样的荒谬不正是把一个恋爱中的女子患得患失的形象描绘得更为生动吗?而那些胡言乱语,不正是因爱生怨的情到深处自然痴吗?

三、目之不及与心之所向

在交通工具有限的古代,一座大山、一条大河,都会成为阻挡思妇和旅人相见的障碍。也正是由于这种目所不能及的“无”的状态,造就了一种情在心中的“有”的境界。

欧阳修在《踏莎行》下阕写道:“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出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那平芜尽头的青山已经是极远之地了,但思念的人却还在春山之外。山是阻挡视线之物,奈何思妇登上高楼,踮起脚尖也还是绕不过那座山,但是在淡淡的无奈中,我们感受到的却是思妇对那春山之外“行人”的无尽牵挂。

同样,刘采春的《罗y曲》云:“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桐庐不见人,今得广州书。”不断变化着的地址,没有一个是思妇所能到达的,但那追不上情郎脚步的埋怨中,却深藏着对于情郎的惦念,无论在何地,思妇的深情都藏于心中。

总之,这些独特的含蓄抒情方式,造就了相思诗词的美。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5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