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工”:词汇语用与民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工”:词汇语用与民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作者针对词汇历时变化所负载的语用民俗变迁,采用文献与理论结合的方法,对“工”进行历时研究。发现:“工”的理据来源于神话传说,作为称谓在交际中隐含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礼貌程度;同时,“同”折射处人们的身份地位、婚姻习俗、地域艺术、时代印记等民风民俗。

关键词: “工” 历时 词汇 语用 民俗

1.引言

越来越多学外语的中国人意识到:只有立足于本国文化,才有底蕴放眼世界。这种心灵的归属感激发我采取行动,去实实在在地阅读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借“沧海一粟”的“工”对中国的劳动者做初步研究,以期通过这个小小的“窗口”望文化中的民风民俗,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2.“工”的历时称谓

“工”往往又称“百工”,可指“百官”、“众工种”、“众工匠”[1],与“匠”近似同义,二者在词义和词源上有着异曲同工的巧合。“工”在甲骨文中是“矩”的象形,而“矩”又是木匠的必备工具,所以,“工”便拓展为各种匠人[2]。“匠”起初专指“木工”,又有人称之为“梓人”、“梓匠”。《说文》将梓木解释为楸木――木中之王,因此,“梓人”被引申为治木器的人[1]。“工”与“匠”并不完全相同,“工”是辅的普通劳动者,“匠”是怀有一定技艺的劳动者[3],但为了方便研究,本文不做区分,主要指有技术的劳动者。

研究以“工匠”为索引词,查阅中国知网,对查询结果的前1,000篇做了三次筛选,发现以下对“工”和“匠”或者相关的同义、近义称谓(只记录有代表性的称谓)。

表格显示:多数历代的工匠称谓都有“工”或“匠”,少数没有;形式上,大体上保留一致性,但有一定的变化,为后面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由于篇幅的限制,仅对以上称谓的来源文章作者深表谢意,恕不能一一致谢)

3.“工”的语用意义

语言是用来交际的工具,但语言不是孤立僵化死板地固守阵地,而是作为文化的载体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文化中去,动态灵活发展地构建词的社会文化意义(离开了社会文化,语言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下面两个例子就是灵活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具体体现。

词的理据:

“工(共工,火神的儿子,制造金属的工匠神)”,“般(之子,发明弓箭的工匠神)”,“干将”,“莫邪”[2]等词及其意义来源于古代神话。后两个来自“干将炼剑”的故事。夫妻练剑不成,均投入炉中,人剑合一,剑于是练成,阳剑叫干将,阴剑叫莫邪。干,甲骨文是盾牌形,有犯、进攻之意;将,健壮、有力之意,代表强壮和阳刚;莫,消;邪,锋利,所以,莫邪,即削锐,守。干将主动出击,莫邪积极应敌,一阴一阳属性蕴藏于名字底层。

词的语用交际功能:

“工奴,罪隶,工隶臣,隶妾”与“博士,师,城市美容师”等称谓预设了人们对于劳动者的先见,或褒或贬;称呼体现了二者之间的社会地位对比关系,或鄙或尊;折射出词汇运用人的礼貌程度,或粗鲁或文雅,体现了说话人的修养和风度。

将词汇从语用视角动态解读,才能真正发挥其“源头活水”的交际功能。词汇的语用诠释还能再现不同时期的民风民俗。

4.“工”折射的民俗

“工”及其词汇变体反映出不同朝代的工匠身份地位、婚姻习俗、地域艺术和时代特色。

(1)身份地位。“工”、“般”、“师”与“隶”、“奴”、“罪”、“贱民”、“黑骨头”、“不可触摸者”[4]等词汇的使用数量和其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内涵明显地反映出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从被尊重(共工),到被奴役,再到现在的被赞扬,经历了漫长的几千年历程。其中劳动者的待遇和人身自由也是随着不同朝代和历史背景的变化而不同,并非一成不变,一个朝代之内甚至会有几次变化,如明朝的轮番匠制度的改革和变更。在众多被弱势群体中,也有些出类拔萃、备受尊敬的工匠,如鲁班,虽然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很难脱离工匠的身份,到现在,也有一些工种不被看好,如垃圾清洁工等。

(2)婚姻习俗。“家其专业”,“当色为婚”[5],“相与世世为婚姻”,“终老不嫁也不足为奇,俞大娘的船”[6],《织女词》中“东家白头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7],“象征污秽的阶层”[4],“不干净的人”[8],这些证据证实了不同世代,不同社会,以及不同工匠家庭出于对“手艺”的保护而忍痛限制女儿婚姻选择的自由,甚至禁止学了手艺的女儿外嫁的习俗,以及劳动者被轻视,沦为社会底层,成为牺牲品的悲惨境地。

(3)地域艺术。被誉为“建筑雕塑”和“凝固音乐”,运用“生态建筑”理念的徽派建筑艺术[9],作为教师或者工匠的博士的敦煌绘画艺术[10],景德镇――瓷都的瓷器艺术,江南黄道婆的纺织技术[11]等都体现了江南与中国西部等不同地域的艺术风格和民俗色彩。

(4)时代印记。物勒工名[12](汉代工匠必须在自己的作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以方便检验和奖惩),椿要民匠[13](元政府无偿征集民匠,与官府出钱物和雇的民匠不同),长上匠[14](宋代近乎无偿地强征徭役的代表形式之一),石三郎[15](反映了宋代姓氏加上兄弟排行次序的工匠命名方式)等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背景的历史画卷上的手工艺人的工作、生活和习俗。

5.结语

语言民俗学用语言研究民俗,民俗词汇反过来展现民俗的点点滴滴,语用视角成为极好的中介。“工”历史研究已经见证该研究的可行性,但还有一定的改进余地。

参考文献:

[1]郭仁成.试探楚之官[J].益阳师专学报,1987,(4).

[2]郑瑞侠.中国古代早期工匠神话解析[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3]黄明洁.清代工匠角色转换及其法律调整――以川南井盐业资本主义萌芽中的盐工为视角(1773-1875)[D].西南政法大学,2010.

[4]刘复生.民主改革前阿里地区的手工业以及“贱民”问题――主要以普兰、札达两县为例[J].研究,2008,(4).

[5]李鸿宾.唐代和雇及对官私手工业的影响[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6]魏明孔.唐代工匠与农民家庭规模比较[J].西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04,41,(1).

[7]徐少锦.中国传统工匠伦理初探[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16,(4).

[8]扎嘎.传统手工业五金工匠的历史、行会组织及其社会地位[J].中国藏学,1992,(S1).

[9]汪又华.追寻“徽匠”[J].建筑,2007,(24).

[10]郑炳林.唐五代敦煌手工业研究[J].敦煌学辑刊,1996,(1).

[11]高树林.元朝匠户户计研究――元朝“诸色户计”研究之二[J].河北学刊,1993,(5).

[12]雷晓伟.汉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

[13]胡小鹏.元代的民匠[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报,2002,39,(6).

[14]乔迅翔.宋代营造类工匠考[J].建筑历史,2009,27,(8).

[15]陈浩.从考古发现谈宋代金牌、金铤的几个问题[J].中国钱币,1991,(4).

基金项目:2010年度辽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0DYY00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