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兴隆县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的措施及发展方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兴隆县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的措施及发展方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总结了兴隆县生态建设的历史和成就,探讨了兴隆县“生态立县”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生态;措施;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S891 文献标识码: A

兴隆县地处河北省北部,燕山山脉东段,辖9镇11乡290个行政村,总人口32.5万人,其中有75%在农村,总面积31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1万亩,人均耕地不足7分,山场390万亩,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深山区县。地貌主要特点是山高谷深坡陡,千米以上主要山峰30余座,燕山第一高峰――雾灵山横卧县境西北(海拔2118米)。地处暖温带,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无霜期140―175天,是京东板栗主产区和燕山山楂雾灵红等名优果品的适宜区,成为北方干鲜果品主产区之一。

兴隆县年降雨量740毫米,雨量充沛,地表径流由山峰向四周分流形成滦河和潮白蓟两大水系,15公里以上河流10余条,是京津重要的水源地,分别向潘家口、密云两座大型水库输送水源,平均水资源总量8亿立方米。兴隆森林植物垂直分布明显,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京津周边天然的绿化屏障。森林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20万吨,释放氧气15万吨,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8000-10000个,是北京地区的40倍,被誉为华北“热海”中的“凉岛”,风清气爽的“天然氧吧”。

一、战略措施得力,打造生态兴隆

1、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兴隆县地处长城沿线,毗邻北京、天津。早在清代顺治年间,兴隆被划为清东陵后龙风水禁地,从1661年起被封禁254年,形成了山场广阔、奇峰林立、树木繁茂、水秀山青的秀丽风光。解放以后,特别是“以粮为纲”年代,兴隆县片面追求粮食产量,陡坡开荒、毁林种粮,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农业内部结构比例失调,自然灾害连年不断。1978年全县有林地面积104万亩,森林覆盖率不足30%,农民人均收入不足120元。为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县委、县政府通过分析对比产业发展的利弊,决定大作“山”和“林”文章,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以林为主、粮果并举、多种经营、提高效益”的山区建设方针,工作重点由抓8分田转移到15亩山上,发动群众大搞林果产业,农业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改以粮为纲为多种经营,变单一种植为以林为主。并制定了长远规划和逐年实施计划。

兴隆县历届领导班子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思想,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1983年县委、县政府提出 “三年大育、五年大栽,实现大地一片红”,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红果,县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把红果树定为兴隆县县树。对偏远山区和一些绿化难度较大的地方,县政府还出台了“地随树走、谁栽谁有”和“谁造林、谁管理、谁经营、谁受益”的鼓励政策,近三年时间全县共投入资金2亿多元,投工3000万个,栽植红果、板栗等1500万株,建标准化示范园250处,绿化荒山50万亩。林地面积迅速增加,使大面积荒山、荒坡、荒地披上了绿装。紧接着县委县政府又及时出台了“四条禁令”即“禁止放牧,砍掉羊牛;禁止污染,关闭五小;禁止砍伐,保护植被;禁止开荒,实行退耕还林”给果农吃了“定心丸”。

2、结合实际,围绕林果产业,做足生态文章

兴隆县始终坚持不懈地抓林业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坚持把林果业作为农民致富、农村共富的支柱产业,林果生产、加工等各项工作均得到国家、省市认可。兴隆县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山楂之乡”、“中国板栗之乡”,被评为“全国甲级绿化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省首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县”、“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示范县”。

林业生态建设长足发展。以建设京津生态屏障,保护京津水源地为主线,结合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完成人工造林35.6万亩、飞播造林19.5万亩、退耕还林19.5万亩、封山育林29万亩,建设基本草场和人工草场9万亩,治理小流域44条148平方公里。通过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全县新增植被90.8万亩,有林地面积达到305万亩,每年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00万亩,减少水土流失40万吨。在抓好生态建设的同时,站在保护好首都北京生态环境的高度,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先后砍掉了化肥厂、造纸厂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42家,实施节能减排项目91项,生产企业严格做到污水达标排放。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兴隆大气、地面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级和1类标准,森林覆盖率达65.76%,居华北地区县级第一位,相比1978年增加了近40个百分点。兴隆县通过大力造林,实现为京津保水源、阻沙源目标的同时,默默的守护着京津周边的这块“绿岛”最大限度的增加森林生态资源,改善县域生态环境。

造林栽果实现富民增收。一是基地规模不断壮大。兴隆县坚持把林果业作为农村经济和优化生态环境的主要支撑产业,由过去的“栽、改、管”变为现在的“管、改、栽”,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截止2013年底,全县各类果树面积发展到82万亩,其中板栗50万亩、山楂16万亩、苹果3万亩、梨3.8万亩、核桃2万亩,其他果树7.2万亩。年果品总产量达44万吨,优质果品率达70%,其中绿色、有机果品栽培面积分别达到30%和10%以上。。山楂、板栗的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级首位,全县90%以上的农户从事果品生产,农民人均林果收入突破30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二是品牌意识不断加强。2010年,兴隆县12.09万亩山楂正式通过农业部绿色标准生产基地验收,同时认证有机山楂1.5万亩,有机板栗2.11万亩。全县注册各类品牌32个,其中农业部“绿色食品”品牌5个,“紫瑜珠”板栗、“富兴”苹果等省级优质名牌产品8个,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并出口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三是果品质量不断提高。制定并大力推广山楂、板栗、苹果等主导树种绿色果品生产技术规程,果品质量大幅度提高,果农质量安全意识显著增强。推广普及山楂矮化复壮修剪技术、板栗实膛修剪技术、板栗密植丰产栽培技术。建成百亩以上板栗高标准示范园30多个,现已建成标准化果园1000多个,其中包括5个千亩精品果园和3个优种嫁接示范基地。建设绿色优质山楂基地15万亩,有机板栗基地3万亩,完成了40万亩无公害果品基地环境检测。

果品加工就地增值。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大的果品加工企业在兴隆投资兴业,实现兴隆果品就地增值,解决农民卖果难的问题,截止目前,全县果品加工企业整合完成后有89家,其中国家和省市级龙头企业 17家,果品就地转化率达到75%以上,创产值17亿元, 3.5万农村劳动力直接从事果品加工业。建成了饮料灌装、原浆加工、罐头、制罐等15条现代化生产线,果品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加工产品有山楂汁、山楂干红酒、山楂汉堡、栗子鸡和各种水果罐头等10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26个省市区,有30多种产品远销韩国、日本等15个国家和地区。

3、生态旅游展示兴隆魅力

兴隆的魅力在于生态,在林果发展的树梢上,在生态建设的山水间。兴隆县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旅游工作方针,构筑起以生态和休闲为主要特色,以峰、林、水、洞、天为支撑点的生态旅游新格局。这里有‘京东第一峰’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北方小黄山’之称的六里坪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北方张家界’之称的九龙潭;有保存完好的15亿年前的兴隆溶洞;还有亚太地区直径最大的2.16米天文望远境的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全县建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景区景点20余个,拥有燕山主峰雾灵山和六里坪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具备对外开放能力景区达到10个,其中3A景区2个、2A景区1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 2013年度,全县接待游客151.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亿元。同时,许多乡(镇)以当地丰富的生态资源为依托,搞起了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为特色的民俗旅游。宾馆度假村发展到15家,农家院发展到500家,涉及旅游服务业的从业人员近万人,从旅游产业中收益的超过5万人,有效地拉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结束语

几十年来,兴隆县坚持造林栽果、发展森林旅游产业,兴隆县的生态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总结过去几十年生态建设发展的经营,对兴隆生态发展的未来充满信心。力争到2020年全县有林地面积稳定在350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5%,林木蓄积增加到1000万立方米;林果基地总面积达到100万亩,果品年产量达到57万吨;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农民年人均林果收入达到4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