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话说沁州山水之间石刻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话说沁州山水之间石刻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水韵・神姿

从民间大窖藏的方位说起

南涅水,一个美丽的河流之名。在很早以前,沁县的前身铜L县和近邻武乡县的前身涅氏县,同属于西汉的上党郡。涅氏县因县境内的涅水(河)得名,沁县因沁水(河)得名。而沿沁县城北走出大约30公里,便是涅水之南,因涅水之南地理方位而得名的南涅水村又属于沁县。

位于沁县西北境、与武乡县交界的南涅水村,曾是春秋战国时的涅地,属赵国,有涅布铸造于此。东汉、魏晋时期这里改为涅县,北魏又改为阳城,隋开皇十八年改为甲水城。

南涅水村也好,甲水城也罢,总之,这里从往古水系中走出一些水韵来,水韵又流淌些古城的神秘和沧桑。

古城,依山傍水。水,怎么就叫“涅”、怎么就称“沁”,不得而知。山,却因相传的神话而得名。

说的是中国民间广为传扬的大力神二郎神,见太阳东方升起西方落,升起时大地就有万丈光芒,落下后却又漆黑一片,疑心女娲补天时留下了漏洞。就想,我得替女娲担石去补漏洞,便肩挑石头找洞。走到沁县坐下休息,把鞋脱下来倒了倒里面的土,这土就堆成了二郎山。

还有一种说法:二郎神是华山圣母之子,天性善良,当天上10个日头并处大地一片焦枯,挑起两座大山就去追太阳,想把太阳压于山下。走到沁县时,多余太阳正好被后羿射下,人们就把他朝南放下的山叫二郎山。

不同版本的神话无论怎样说,都同样给了二郎山一种神姿。后来的南涅水石刻馆,就建在山上旧有的二郎神庙遗址上。绰约间,这“立地成佛”的地方仿佛隐蔽着大力神的第三只眼。

2・佛像・僧影

从民间大窖藏的发现说起

多少年代过去了,人们并不知道从前发生的事埋在地底下。冥冥中,讲来世、讲善行的佛祖,在引水济民的年代还真容于民――关于民间大窖藏的发现,仍然与神秘的沁县之水有关。

1957年,那是“”到来的前夕,沁县率先掀起“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的高潮。南涅水村社员开山修渠,挖到城南的元代佛寺“洪教院”建筑群西北地带,出现了异常土壤层,深掘下去,发现垒在下面的地窖,打开一看,不禁心生敬畏:数不胜数的塔型石刻躺在里头,上面的雕塑皆为佛祖形象。

由于这里的人民秉承文化之乡的良好素养,马上意识到应由国家考证这批文物。在上级有关部门的介入下,当地文物管理人员组织起来,对窑藏石刻进行考证,发现佛教石刻有1126件,以造像塔和单体造像为主,大都造型精巧、构图严谨、形状美观、内容生动,代表了民间石刻的最高水平。

出土石刻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美术、雕塑、建筑以及书法提供了渠道,更为研究沁县宗教文化历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证,掀开了沁县佛教发展的神秘面纱。

史书记载,北魏文成帝登基后,开始复兴佛法。这批石刻造像的雕刻内容,恰好反映了当年复兴佛法后佛教信仰在民间流传的情况。由于佛教盛行,为佛造像之风也在民间蔓延。特别是,从内容不同、雕刻技法有变化的考证上,还可以得出造像时间是持续的结论。也就是说,作品并非来自一个朝代,而是包含从北魏永平(510)、东魏、北齐、隋、唐至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六个朝代的创作内容,历史跨度550年。

为了有效保护这一民间奇迹,当地政府在1962年把民间大窖藏搬移到县城原文物馆保管。原文物馆地势低凹、潮湿,对保护它们不利。到1986年,国家和当地政府投资300多万元,在沁县城南二郎山上的二郎神庙旧址为它们搭房盖屋,修建了占地3万平方米的仿明清建筑,并仍依据出土地起名,叫“南涅水石刻馆”。

1989年10月,“南涅水石刻馆”对外开放。从此,安放于1至6个展室中的1126件佛教石刻,得以正式公之于世人。建馆20多年来,接待国内外专业研究机构60多家。

3・陉关・重城

民间佛教石刻由来断想

断想一:得也陉失也陉

地处陕西省东南部的长治市沁县,夹在太行、太岳两山间。

南北千里、东西数百里的险峻山塬太行山,有八处东西出口,古人称为“陉”。诸多古文解释,“陉”就是山脉受河流切割而自然形成的大横谷。

沁县多水,追寻形成太行山陉的山脉河流,就会通向山西的水城之门。确实,至少有3个陉在记载上关联山西省长治市沁县一带。

第一陉轵关是进入山西上党山地长治市的第一通道,沁县属长治市北四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难想象,佛教东渐时期,这里民间较早地迎进了宗教文化。

第四陉滏口,因在太行山东麓滏水河口而得名,是晋东南长治地区东出的要道。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垂挥师西进,攻伐当时占据山西之地的西燕慕容永。慕容永以为后燕军会从太行陉和轵关陉攻入,于是将守军几乎全部调往这两陉,谁知慕容垂却从滏口陉攻入,在今山西潞城县一带聚歼急召回返的西燕两陉守军,慕容永杀死自己的妻子后逃到长治市长子县一带,这是中国古代攻守双方都利用太行陉道天险策划用兵的典型战例。然而,是否正是因为历史上某次战乱,才导致了民间窖藏佛教石刻之举呢?

还有,飞狐陉是历代兵家必争的关隘要道,多少古代诗文把“飞狐”作为边关的代名词。其中,坡的“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写尽了地理方位的壮美。而夹带着沁县之水的长治市,就处在上党盆地。想来,沁县是个掩在天下脊间、倒映黄昏落日的鱼米之乡,易于落脚生存,过往狐陉的侠客僧人也愿意在“飞脊”下遗落些生活痕迹。

断想二:兴在民间藏于佛寺

民间大窖藏以北魏石刻佛教内容开始,历经六个朝代,在它550年的历史跨度中,起始阶段正是我国佛教造像发展的高峰期。

南北朝、隋唐时期,由于当时统治者佞佛的影响,不论是上层社会的地主阶级还是贫民百姓,莫不崇佛信佛,塑像建寺,石刻出土在南涅水城南的佛寺遗址附近,应该是个必然原因。

南涅水是北魏都城洛阳到陪都平城(大同)的必经之路,把洛阳的龙门石窟与南涅水的民间石刻连成一线去思索,应该是体现了官式和民间两种形式并存的崇佛信教世风,从洛阳刮到边缘重城的风靡路线。

正是受其地理位置的影响,使制造于这一时期的南涅水石刻造像既呈现出时代的共性又标志着地方特色。若将南涅水石刻与附近各大型石窟比较,从造像题材、技法上可以明显看出官式和民间两种形式并存,有的构图正规、技法娴熟,有的技法比较粗糙,失去了艺术性,是当地人民敬佛礼佛的虔诚促成了大批石刻造像的出现,也是当地人民对追求一种信仰的寄托感促使他们保护民间的佛教石刻,而且是把它藏在了佛寺附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