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科学“做中学”的有效微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科学“做中学”的有效微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做中学”强调以体验引发思考,鼓励小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思考,力求让小学生在科学实验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语言交流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做中学”;有效微探

“做中学”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在选取教学主题时,力求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让小学生从接触到的具体问题出发,强调以体验引发思考、鼓励小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思考。在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小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探究意识和科学语言交流能力都增强了。“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由此看出,“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注重动手实验,推进“做中学”的有效微探

强调以亲自动手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是国际科学教育研究与改革的极其重要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大力倡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做中学”的基本思想之一。

在“做中学”的科学课堂上,教师精心创设学习问题情境,将学生直接推向现实世界,让小学生面对真实,向真实发问,与真实接触。学生以平时接触最广泛的学习用品为观察对象,大大调动了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在实际的活动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等得到了一次综合的有效锻炼,同时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比如,本人在教“浮力”这一课时,讨论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就上浮;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就漂浮在水面或悬浮在水中。“试想,给你一块橡皮泥,把它捏成一个实心长方体的时候,橡皮泥就沉入水中。同学们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橡皮泥漂浮在水面?”这时,小学生纷纷动起手来,有的把橡皮泥捏成一个空心的长方体,再轻轻地放在水面上,这时惊奇地发现橡皮泥安然无恙地漂浮在水面,水到渠成地得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大小有关,当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物体所受到的浮力也越大。通过这个小型实验,可以更深刻地揭示出“做中学”在现实学习生活中的实践意义。“做中学”既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通过“做中学”的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强调小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追问,加强小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鼓励小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不断地提出假设,让小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且做到不轻易否定他人的答案。让他们在科学老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进一步学会用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和谐融合来表达科学探究的结论,从而深化了“做中学”的科学思想。

二、观察和实验的有效融合,彰显“做中学”的有效微探

科学实验是验证科学假说的重要途径,只有掌握了科学实验方法的人,才有可能在科学的探索中有所创新。而任何科学的实验方法只有靠普及教育和经过严格的科学训练,才能为人们所利用。以前做科学实验大多是让小学生验证老师准备传授的知识,而今是科学老师千方百计促使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自己构建知识。观察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是训练智力不可缺少的条件。老师对学生学习情绪比对他实验成功与否更为关注。比如,教“植物的种子”这一课时,偏重于观察细小的构造,这是对小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训练。观察生物的细小结构的能力是研究生物科学的必备能力。首先,老师要提供给小学生观察的机会,为他们提供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小学生通过自己亲手解剖各种植物的种子,找出它们的相同构造:都有胚根和胚芽。然后老师再提供豆芽菜,让每个小学生全面观察。这样小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了胚根将来会长成植物的根,胚芽会长成植物的茎和叶。小学生通过直接实验和感知,获取了科学知识,激发了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满足,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愉悦,直接兴趣逐步向追求新知的兴趣转化,这对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又比如在探究有关磁性问题的时候,“我们的两块吸铁石像好朋友一样拥抱在一起。”“我用一块磁铁向另一块磁铁靠近,另一块磁铁就会转过头逃走。”“它们像敌人一样互相推开对方,怎么也合不拢。”“看我的磁铁,你去吸它时,它会打圈圈。”这就说明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的道理。“做中学”过程,教师永远不会对学生说“你错了”。在这里,错误和弯路是重要的,具有建设性的探究意义。通过“做中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小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的良好悟性与接受能力。观察和实验是培养小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为小学生提供探究科学的学习平台,使小学生见多识广,逐步形成善于仔细、全面、深入、有序地观察事物,提高科学观察能力,养成勤于观察的科学习惯。

三、师生换角色,重视“做中学”的有效微探

在“做中学”中,小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科学的主人,而老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不再是“标准答案”的权威,老师可以轻松地对学生说“我不知道”,但应加上一句“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老师陪伴小学生一起去发现科学奥秘,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交流的过程中,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全新科学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带着科学问题进入课堂,带着科学问题走出教室。这恰恰是“做中学”成功的地方――引发不断探索的兴趣和愿望。在探究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成为小学生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支持者,陪伴小学生进一步去发现未知世界,因为新的发现往往是不同操作实验的结果。在此,有位小学生大胆提问,他说:“老师,在炎热的夏天,气温很高,发现有很多支棒冰放在木箱的棉絮里,从表面上看,这些棒冰应该马上融化,实际上这些棒冰却安然无恙。请问这是为什么呢?”面对这一问题,老师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因势利导,把问题重新抛给自己的学生,亲切地问道:“刚才这个问题谁来帮助解决它?”话音刚落,只见旁边有一位小学生昂首挺胸地说:“这是因为棉絮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它能够把棒冰箱外面的热量挡住,这样棒冰就安然无恙地躺在棉絮里。”通过师生的互相探讨,既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学习气氛,又增长了许多来自不易的科学知识。

在学生的交流中,往往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一个学生的观点不被大家认同。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如何引导显得颇为重要。抓住学生中出现的有价值的争议,引导和鼓励他们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学生就可能由此获得新的知识。教育中如能尽量给学生造成一种宽容与理解的气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在探索未知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性,自己所有学习行为都能得到教师和同伴的理解与尊重,自己所有的成就感都能获得自我满足。我们不能想象,当一个人自己的想法、行为老是受到他人的指责、批判甚至情感伤害,他的探究潜能怎么能获得主动的、充分的发挥?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大力倡导鼓励式评价,避免消极式评价,杜绝谴责式评价,显得颇为重要。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展现思想和方法的时空和容量,就能使他们各自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因为个体能量的充分释放就是心理表达的充分自由,所以,在教学中就必须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表露自己情感,表达自己观点,表现自己欲望等自由。显而易见,教学中一要宽容学生为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一切想法和做法;二要在将问题展现给学生时,给学生充足的思考、讨论和回答的时间;三要鼓励自由奔放和新颖的想象,并允许个别学生暂时性的思考目标的转移。在科学课堂里,随时都有可能有新的问题生成,随时需要捕捉值得探讨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这是对教师的教育能力的一种挑战,但这也正是“做中学”教育行为的魅力所在。

四、创设预设情景,提升“做中学”的有效微探

新的发现往往源于错误的尝试,最终的成功基于直面失败的勇气。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最好就是从事科学。科学不仅仅是一堆事实和理论,它更是一个过程,一种思考和探索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的方式。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思考、查找、发现、探究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并获得知识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生活,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老师要加强实验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验中学生分析能力主要是指运用科学教学中的概念或原理,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或结果进行分析并做出正确的解释,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探求科学的兴趣。比如,在教学“水的净化”时,酒精灯使用和水的过滤实验可创设这样的科学情境:点燃酒精灯时,为什么火柴要从灯芯下面点燃?用外焰加热时,为什么试管要倾斜、管口不能对着人?熄灭酒精灯时,为什么不能用嘴巴吹,要用灯帽倾斜灭火?水过滤倾倒液体时,为什么要沿着玻璃棒倾液?过滤时,漏斗的柄为什么要紧贴烧杯壁?经过过滤的液体纯净吗?为什么?还要经过处理吗?……这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有意识地分析了实验现象和结果,不仅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一个学生,如果他的活动需求得到满足,如果能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在教师的有意识的引导下积极地去探索科学的小小奥秘,他将会释放出多大的能量呢?长期以来,科技活动都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科技素质、能力为目标,然而给予学生们真正能动手与创新的实践机会还远远不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学生自行获取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教学相长的独到之处。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在探究活动中也获益匪浅:跟随学生跳出了学科单一的知识模式;了解、掌握了不少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触类旁通,提高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升华了有效教育理念;进一步贴近了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科学观。

“做中学”的有效微探教学工作任重道远,今后还有很长的科学探究之路要走,旨在通过广大科学老师的共同努力开拓,扎扎实实引领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有效探究,使“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在农村学校的一线科学课堂教学中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韦钰.“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由此起步.汉博・中国少儿科学教育网:试刊,2001-07-10.

[2]王晓辉.“动手做”:法国科学教育的新举措.中国教育报,2001-08-13.

(作者单位 浙江省玉环县楚门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