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亚投行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路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亚投行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路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国企业“走出去”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6 463亿美元,发展迅速。企业“走出去”的过程需要金融的支持,中国金融机构一直在探索支持和服务企业“走出去”的方法,而亚投行的成立,则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支持提供了新的路径。因此,研究亚投行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路径十分必要。

关键词:亚投行;“走出去”;金融支持;路径

一、 引言

中国倡导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建设银行(简称“亚投行”)已于2015年底正式成立。亚投行是政府间的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能源、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旨在促进亚洲地区的互联互通,加强区域合作,推动亚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亚投行的成立与“一带一路”战略交相辉映,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战略支持。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截至2014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已达6 463亿美元。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金融的支持,近年来,中资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服务,但是,目前的金融支持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需要,而中国从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多边开发银行得到的资源也极为有限,亚投行的诞生能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新的金融助力。

二、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支持现状

1. 央行等金融监管部门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作为金融和外汇的主管部门,为适应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需要,不断调整金融管理举措,完善外汇管理体系,简政放权,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和便利,具体有:

一是简化企业走出去的用汇管理,发挥外汇市场的作用。近年来,外汇局在企业跨境投资用汇的管理上不断简化程序,实现了从重审批到重事后监测的职能转变;中国人民银行一直致力于发展外汇市场,推出了多种人民币外汇交易工具,并不断进行业务创新,形成多种外汇产品结合的避险体系。此外,监管当局高度重视扩宽企业跨境投资的融资渠道,鼓励发展融资租赁,并取消境内企业和商业银行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地域限制,方便企业利用国际市场进行融资。

二是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和清算体系,推进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2011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的指导意见》,允许银行按照有关规定向境内机构在境外投资的企业或项目发放人民币贷款,并明确了商业银行开展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的有关要求,促进了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结算业务的迅速增长。截至2014年底,累计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结算额达1 866亿元,较2011年上涨了9倍多。

三是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维护中国企业的利益。截至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7家多边开发银行的成员,并倡导成立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开发银行。加强与多边开发银行的合作,能够为中国企业赢得更多的海外发展机会,推动解决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时遇到的融资和担保问题。

2. 政策性银行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进出口银行是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最重要的政策性银行,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挥着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第一,信用评级高。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国家背景,信用评级与国家评级一致。一些海外重大项目的背后都有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资金和信用支持,比如中国五矿收购秘鲁las bambas铜矿、埃塞俄比亚铁路项目等。第二,业务品种丰富。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业务范围包括进出口信贷、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贷款、对外担保等,可以多方面满足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需求。第三,审批效率高。与商业银行多级机构不同,中国进出口银行只有总行和省级分行两层机构,贷款审批层次少,效率高。政策性银行更多地考虑的是国家整体战略,经济盈利不是其主要目标,因此,贷款审批所参考的盈利因素相对弱化,而商业银行的逐利性使其不具备政策性银行的这一优势。

3. 商业银行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商业银行贷款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根据企业“走出去”的实际需求,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拓展业务范围,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包括融资、结算、现金管理和投资顾问等金融服务。

(1)融资服务。中资企业“走出去”的主要方式包括海外投资建厂、海外并购、对外承包工程等,所需资金往往数量庞大,自有资金很难满足这种需求,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依赖度较高。针对这一现状,商业银行推出了出口信贷、并购贷款、内保外贷、国际银团贷款等多种融资产品,解决企业资金难题,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

(2)担保服务。中国企业参与的海外项目,很多都是大型的建设类项目,期限长,金额大,企业的商业信用往往保障力度不足,交易对手为防范风险,常常要求引入第三方担保。出于上述原因,境内银行推出了投标保函、履约保函等种类繁多的保函产品,以银行信用作为企业商业信用的补充,交易对手更容易接受,大大提高投标的中标率。

(3)结算服务。结算业务是中资银行服务“走出去”企业的一项基本中间业务,包括电汇、出口信用证、保函及备用信用证等多种产品和服务,有效满足了企业各类国际结算的金融服务需求,方便企业的跨国经营。

(4)资金管理服务。随着全球经营的深入,企业对于资金统一管理的需求日益增加,商业银行利用网上银行及现金管理技术,能够及时了解包括境外公司在内的集团旗下企业的资金往来、账户余额等情况,从而合理调配境内外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工行、农行、中行、招行等开展的全球现金管理业务,协助客户进行跨境现金管理,大大方便了企业的全球资金结算。

(5)投资顾问服务。“走出去”企业会面临汇率风险,当汇率波动幅度大时,企业可能会面临一笔不小的汇率损失;另外,企业在境外的信用记录缺失,“走出去”项目有时也需要专业金融机构的顾问服务等,针对这些现象,商业银行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外汇买卖、境内外征信调查、投资银行等投资顾问服务。

三、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金融抑制

1. 自有资金有限,外部融资受限。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即企业自有资金,境内金融机构融资,东道国筹资以及国际资金。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对外并购的资金中,约50%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15%来自境内银行贷款,而境外融资占35%。由于“走出去”项目具有高风险、高成本、周期长等特点,仅靠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不足以支持企业在海外的项目投资,另外,企业“走出去”后还需要大量的后续资金来维持其运转,因此,如何以合理的成本取得外部融资就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企业自有资金的积累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近年来,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与大型国有企业不同,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短缺,对外部融资有很强的依赖性。然而,由于中小企业的资质和信誉保障不及大企业,金融机构在进行贷款评估的时候往往非常谨慎,严重打击了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第二,企业“走出去”项目所需资金数目大,时间长,要获得境内金融机构的贷款不仅要经过严格的评估,还需支付高额利息,这就给企业带来了时间上和资金上的双重成本。第三,企业“走出去”后,由于在东道国银行信用缺失,加上境外投资的项目或设立的子公司处于起步阶段,向当地银行取得融资非常困难,这使得企业的后续发展资金难以获得东道国金融机构的支持。第四,根据《境内机构借用国际商业贷款管理办法》的规定,境内机构若使用国际商业贷款进行融资,必须要经过外管局的批准,这一限制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审批成本,阻碍了企业对外部资金市场的利用。

2. 中资银行国际化程度不足,不能满足“走出去”企业的金融需求。

第一,中国金融业“走出去”相对滞后,国际化程度较低,制约了企业“走出去”。我国银行业“走出去”起步较晚,2007年以后才开展跨国经营,而中国企业“走出去”在2008年以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不仅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量大幅提升,而且对金融业务的多样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显然,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企业“走出去”的需求。第二,中资银行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金融产品创新意识不强。据统计,五大银行的境外机构占中国银行业的90%以上,五大行的客户群体相对集中,业务类型相似程度高,竞争激烈。同时,中资银行提供的服务品种还是以传统的担保、信贷类为主,创新业务种类与国外大型银行之间的差距还很大,不能满足“走出去”企业的多层次金融需求。第三,中资银行“走出去”受限较多,境外网点设置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有待提高,此外,网点布局与“走出去”企业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域错配。如表1所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已覆盖184个国家和地区,而中资银行的海外覆盖率却远没有跟上企业“走出去”的步伐,目前仅涉及51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企业投资存量最大的亚洲,中资银行的覆盖率只有44.9%,而在中国企业一向看重的非洲国家和地区,中资银行覆盖率仅有6.7%。可见,银行业“走出去”相对于企业“走出去”,不仅存在时间上的滞后,在区域分布上也相对落后。

3. “走出去”企业的金融风险分担机制不够完善。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会面临政治、经济、法律等风险。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目标国家和地区多集中于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弱的亚洲、非洲等地区,在这些地区的投资往往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直接增加了企业走出去的隐性成本,且风险发生后,中国企业也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偿。

这主要源于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金融风险分担机制不够完善。企业的海外投资安全不仅要求企业自身对东道国的政治、法律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和判断,也需要政府层面保持沟通和协调,还需要政策层面的海外投资保险机制。我国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作用不够明显,境内保险机构参与企业海外经营过程的机会很少。平安保险、中国财险等很少介入海外业务,中国人寿的海外子公司――国寿海外,也只在香港、澳门和新加坡设有分公司,海外业务覆盖范围较小。当前,政策性保险机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是海外投资的主要承保公司,2014年,其海外投资保险业务承保金额为 358 亿美元,仅占全年对外直接投资额的34.79%,覆盖面较低。另一方面,中国对企业“走出去”的补贴方式也比较单一,尚未建立完善的“风险补偿基金”制度,一旦企业的海外投资业务发生风险,由于涉及金额大,往往超出企业的承受范围,从而抑制企业“走出去”的热情。

四、 亚投行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路径

1. 亚投行有助于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筹备伊始,亚投行的定位就非常清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区域多边金融机构,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互为补充,本着政府推动、市场运营的原则以及公开、透明的运行机制,亚投行势必会为世界金融市场注入一股新鲜血液。

作为一个开放的投融资平台,亚投行能够有效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为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亚投行的诞生是对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的补充。据亚开行估算,2010年~2020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总需求为8.28万亿美元,今后每年的投资需求将达到7 300亿美元。对于许多亚洲国家而言,这是其自身的发展水平和投资能力所远不能及的,往往需要借助于国际投资机构。然而,世界银行和亚开行在基础设施领域的贷款比重小,且贷款条件比较苛刻,无法满足亚洲各国的实际需求,相比而言,亚投行的贷款标准更低,审批灵活性更大。它要求项目合法透明,保证社会和环境效益,但不要求借款方为贷款而私有化或者放松管制。

我国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银行贷款是企业融资最重要的渠道。“走出去”的企业中,除大型央企、国企和民营企业龙头外,中小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始终不能得到妥善解决。亚投行相对宽松的贷款条件,无疑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不仅如此,亚投行还可以为我国那些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实力雄厚、技术先进但缺乏对外合作平台的企业提供“走出去”的机会。中国企业应抓住亚投行带来的新契机,推动“走出去”的进程。

2. 亚投行加速人民币国际化,便利“走出去”企业的国际结算。货币国际化的过程从结算、投资到储备依次推进,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亚投行的成立,为人民币在亚洲市场的应用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将不断带动中国出口,并进一步推进人民币贸易结算。利用亚投行的平台优势,中国可以通过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带动人民币走出去,并尝试发行区域内人民币债券,或者设立人民币基金,为企业提供配套融资工具,适当增加人民币作为区域内结算货币的比例,在增加结算、投资的基础上,促使区域经济体增加人民币储备需求,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

由于我国是亚投行最大的股东,在选择以何种货币作为结算货币时,拥有绝对的主导权,如果以人民币来结算,将大大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促进我国企业的出口和对外投资。

3. 亚投行有助于风险分担,保护中国企业的海外利益。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多样而复杂,之前中国的海外投资已屡屡因政治动荡、战争等因素遭受重大损失。如何确保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安全已经成为越来越紧迫的课题。

亚投行的成立,为保护中国企业“走出去”利益不受损失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原因在于,亚投行的资金池汇集了各成员国的资金供给,初始资本金由各成员国按GDP占比来认缴,后续会吸引其他商业银行及民间投资,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债券、设立专门基金等方式把亚洲乃至全球的闲散资金吸引到亚投行(即引入PPP模式)。采用多元方式进行融资,这就意味着,亚投行提供的资金和资本支持是所有参与亚投行的国家的共同行为。因此,东道国在进行项目审查时受到的外部力量干预就会大大减少,因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不佳而损害中国企业利益的现象也会受到抑制。亚投行不仅对绿地投资青睐有加,还支持跨境并购等项目,跨国并购与绿地投资不同,对目标方的选择和评估是成功的关键,然而,由于地域、文化和法律上的差距,跨国并购面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风险更大。亚投行除了发挥其资金平台的作用外,还将担负着信息平台的使命,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和跨国并购时,充分利用好亚投行的资金和信息资源,将大大提高海外经营效益,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

参考文献:

[1] 陈蓉.国际直接投资新趋势与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策略[J].国际贸易,2008,(6):20-22.

[2] 贺晓琴.中国企业“走出去” 的发展态势及其目标[J].世界经济研究,2008,(10):14-19.

[3] 刘迎秋,张亮,魏政.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竞争力 50 强研究――基于2008年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 与竞争力数据库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9, (2):5-14.

[4] 卢进勇.入世与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J].国际贸易问题,2001,(6):1-5.

[5] 王达.亚投行的中国考量与世界意义[J].东北亚论坛,2015,(3):48-64.

[6] 王艳.论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模式选择[J].南方金融,2007,(3):61-62.

基金项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项目号:201502)。

作者简介:吴青(1965-),女,汉族,广东省中山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司金融与金融市场;卞金鑫(1990-),女,汉族,山东省滨州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公司金融。

收稿日期:2016-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