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地方性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选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方性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选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地方性高职院校作为开放系统,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外在环境的资源供给,从而形成了与外在环境间的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是相互的,地方性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在办学定位上体现服务性,构建以他方为中心的相互作用大学;在办学理念上体现特色性,打造高职教育品牌;在人才培养上体现适应性,培养适应未来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从而寻求依赖与自治的平衡,从自恋、自怜走向自强,与外部环境建立一种和谐、共赢的关系。

关键词 资源依赖理论;地方性高职院校;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4-0020-05

韦恩・K.霍伊(Wayne K. Hoy)认为,一个开放系统的发展,不仅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更需要从外部环境获得资源。地方性高职院校是指由市级(地、州)政府投资举办的高等职业院校,其办学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地方政府的财政经费和学生学费。一般而言,地方性高职院校没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没有耀眼的办学品牌,没有雄厚的办学实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区域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走向理性,已有地方政府开始对地方性高职院校的存在价值进行质疑,如,市级地方政府是否有义务出资举办高等教育,地方性高职院校能否培养满足区域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地方性高职院校能否做到多方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等,从而引发了地方性高职院校的身份认同危机。与此同时,面对生源逐渐萎缩,高职院校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地方性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重大挑战。本文试图从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探寻地方性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

一、资源依赖理论的阐释

20世纪60年代以后,组织研究的重点从组织内部转向组织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从封闭系统模式转向开放系统模式,其中资源依赖理论、种群生态理论和新制度主义理论最为盛行[1]。“资源依赖理论将环境视为实现组织任务和组织运作而获取稀缺资源的场所。”[2]具体而言,资源依赖理论至少包含四重含义:一是组织体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必须与外部环境要素进行交换以获取生存必需的资源;二是组织体和外部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既彼此依赖又彼此影响;三是组织体可以采取措施调整对外部环境的依赖程度;四是组织体外部的环境不应被看作客观现实,一个组织体如何确定环境取决于它怎么看待和解读环境[3]。斯科特(Scott)强调,所有组织作为开放系统,自身都不完整,都需要依靠与环境中的其他组织进行交流才能生存。组织所需要的资源一般包括财政、人力(师资、学生等)、信息和知识(研发成果和评估方案)以及产品和服务[4]。

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地方性高职院校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其自身的发展需要与外部环境中的其他组织进行交流。一方面,地方性高职院校依赖外部的组织为其提供生存和发展必需的资源,如政策、资金、人力资源等,主要表现为学校对环境的依赖;另一方面,地方性高职院校作为独立的组织体,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一定程度的独立自治,主要表现为办学自主性。地方性高职院校如何认知、看待和解读环境,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理的发展策略和有效的应对措施,寻求依赖与自治的平衡,与外部环境建立一种和谐、共赢的关系,是需要重点探讨的内容。

二、影响地方性高职院校发展的外部环境

目前,对高校的环境分析主要从政府和市场这两个维度进行,政府出资办学为高校提供必需的政策和资金等资源;市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选择毕业生和技术服务等,为高校解决“产品”的出路问题。以上两个维度主要从高校的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分析,相对比较笼统。依据波特的“五力模型”理论,本文尝试从出资者、消费者和竞争者三个维度,对地方性高职院校的环境进行认知和分析。

(一)出资者

对于地方性高职院校而言,其经费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二是学生所缴学费。因此,地方性高职院校的出资者主要是地方政府和所招收的学生。政府出资办教育的主要出发点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而地方政府在GDP指标考核的前提下,出资办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机更强烈。学生缴费入学,旨在人力资本投资,实现自身价值增值。有学者研究表明,对于地方性高校而言,自2005年以后,政府投入的财政经费占办学总经费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至2010年左右,其比重已降至35%左右[5]。2004年之后,地方高校的预算内拨款增速低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速,可以认为,地方政府对高校的投入并未跟上其自身财力增加的步伐。同时,政府经费投入的区域差异比较明显,东部落后省份和中西部人口大省由于财政收入较低,对地方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也相对较低[6]。在这种趋势下,地方性高职院校对学生学费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大,相当一部分学校需要通过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解决办学经费。因此,出现全体教职工招生,甚至安排学生回家乡宣传招生的“全员招生”现象。

(二)消费者

地方性高职院校的“产品”主要是提供教育服务、培养的毕业生以及技术服务。消费高校教育服务的“顾客”主要是指学生,需要学校提供完善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教育服务;培养的毕业生顺利就业是地方性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关键,而毕业生就业需要市场和社会,也就是用人单位的接纳;技术服务需要相关的企业或组织“买单”。综合以上,对于地方性高职院校而言,其消费者主要包括学生、劳动力市场上的用人单位和有技术服务需求的组织。近年来,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规模建设快于内涵建设,一定程度出现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毕业生被社会拒斥,技术服务很难满足企业需求等一系列问题。

(三)竞争者

地方性高职院校作为高校的一部分,在办学过程中,需要与其他高职院校、本科院校甚至是重点高校竞争办学资源,特别是政策资源、资金资源和生源。在当今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官本位文化”依然严重,从事生产一线的工作不被多数人看好,多数家长希望子女能够在办公室中工作,即所谓的“白领”。多数基层一线“蓝领”的待遇都明显低于“白领”。在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均不如人意的情况下,报考高职院校就成了学生的无奈之举,只有在没有机会选择更好学校的前提下才会就读高职院校。在当今依然是高考分数论英雄的前提下,地方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就显得更加不理想。地方性高职院校在招生时,能够“吃饱”就显得不易,无从谈起选择理想的生源,更无从谈起选材施教。另一方面,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来看,与本科院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相比,由于是专科学历,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总体就业层次不高。加之,社会选择人才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进行学历限制,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机会不多,进一步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降低。

综合以上分析,影响地方性高职院校的外在环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主要通过政策和资金等对地方性高职院校产生影响;二是生源,主要通过学校选择产生影响;三是市场,主要指用人单位和需要技术服务的组织,通过提供工作岗位和消费技术服务对学校产生影响;四是其他高校在政策、资金和生源等资源上的相互博弈。如图1所示。

图1 地方性高职院校环境分析图

三、地方性高职院校的发展战略选择

依据资源依赖理论,地方性高职院校作为开放系统中的组织体,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应对,寻求自身和外在环境在依赖与自治中的平衡。

(一)办学定位要体现服务性:构建以他方为中心的相互作用大学

地方性高职院校如何定位,为谁服务,这似乎是显而易见的教育哲学命题。随着高校区域化的进一步发展,很多地方性高校已经逐渐认识到,办学的关键就是要使他们的学校与当地的“政、企、行”形成一种有意义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以他方为中心的相互作用大学。“相互作用大学”是一种新型大学,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其核心是以他方为中心,是美国迎接新经济时代的产物,主要表现在它能主动适应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互作用大学不仅是美国新时代、新经济的产物,同时也是大学改革的一种战略。”[7]

构建相互作用大学需要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以他方为中心的积极态度、构建具有弹性的大学基本结构、大学与所在社区相结合、大学获得所在社区的尊重和所在社区的尊重对大学的挑战[8]。所谓以他方为中心的积极态度,就是要求地方性高职院校不仅愿意而且能够吸收所在区域的公民成为学校发展的“利益相关者”或“共同产权人”。具体而言,地方性高职院校一方面要主动融入所在区域,另一方面要能够吸收区域的公民为学校的利益相关者,与所在区域同生共荣。所谓构建具有弹性的大学基本结构,就是要求地方性高职院校要具有适度的规模、精干高效的组织结构和灵活的专业设置体制。具体而言,地方性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要适度,要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体的办学能力确定办学规模;精简机构和内部行政管理人员,设置扁平化的精干高效的内部组织机构;加强市场调研,跟踪毕业生就业信息,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情况灵活设置办学专业。所谓大学与所在社区相结合,就是地方高职院校要致力于社区发展,切实解决社区面临的问题,也就是说,高职院校要切实关心所在社区的建设发展,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解决社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如结对共建,送科技下乡等技术服务等。所谓大学获得社区的尊重,就是要看所在区域各界人士包括地方领导,是否愿意把自己的孩子或亲戚推荐过来上学,是否会以选择这所当地大学而感到自豪。所谓社区的尊重对大学的挑战,就是地方高职院校要应对区域提出的新要求,展现自身价值,发挥地方性高职院校在繁荣社区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

构建以他方为中心的相互作用大学,要求地方性高职院校反思自身的价值存在,转变办学思维,办学眼光由内转向外,明确服务他方的办学定位,“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从自恋、自怜走向自强。

(二)办学理念要体现特色性:打造高职教育品牌

对于地方性高职院校而言,如何应对区域对学校的要求和挑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深入的前提下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要在办学理念上体现特色性。所谓特色性,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地方高职院校办学应依托区域资源优势;二是学校专业设置应依托区域行业、产业;三是人才培养应依托区域用人单位[9]。具体而言,地方性高职院校应根据所在区域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办学,主动寻求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的对接点,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深领域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自身办学特色和高职教育品牌。如,该区域“二产”具有比较优势,特别是汽车产业发达,地方性高职院校可以围绕汽车产业设置相关专业群。一方面可以满足区域产业发展的人才需要和技术需要,达到学用一致,资源共享与互补;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发挥区域产业、企业资源优势,进行全面深入的岗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人才培养要体现适应性:培养适应未来的人

对于生源和用人单位而言,人才培养质量是关键。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值得办学者反思。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界定使用了3个关键词,分别是“高端”、“技能型”和“专门”,反映了三方面的特征:一是相对性,所谓高端是指群体中处于较高层次的人员,数量相对较少;二是实践性,技能型人才的主要特征就是实践性,培养技能离不开实践,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三是针对性,主要是针对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综上所述,“高端技能型人才”可以解释为掌握专门知识和操作技能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劳动者。理性分析而言,专门的知识和操作技能短期内是可以培养的,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是短期内(2~3年)培养而成的,而是在多年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实践、钻研和磨练出来的。因此,有学者认为高技能人才既不能“大力培养”也不可能在比例上“有较大增加”,高职院校无论采取怎样的培养模式,所培养的一定是准职业人,而非高端技能型人才[10]。从而引发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危机。

传统假设认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要为适应未来经济和工作场所的变化而变化,学校根据未来经济需要进行不断调整,以适应未来需求。这种假设的困境在于,目前还没有严格的方法可以预测50年将会在技术和组织上出现什么样的改变。因此,教育该如何适应未来?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教育之所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核心是教育提高了劳动者适应变化的能力;并非因为教育增加了劳动者完成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精确性和个人产出,以及提高了劳动者从事复杂工作、担任更高职位的可训练性[11]。因此,美国学者亨利・M・列文研究认为,21世纪的人才培养应以适应性作为主要目标。

地方性高职院校如果囿于现实的需求,甘愿做“工业的侍女”[12],在人才培养上与行业、产业亦步亦趋,培养当前的高技能人才,由于教育的滞后性,所培养的人才也只能满足短时期的社会需求,而无法保证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地方性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寻求现实与未来的平衡,培养具有适应性的高技能人才。具体在培养目标上应体现以下三个方面[13]:一是在价值观和态度方面,主要包括主动性,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行动的动力和创新能力;团队,即与他人进行建设性的、目标导向性的互动,非正式和正式的同行辅导、咨询和培训等。二是在综合技能方面,主要包括学习技能,促进新知识获取的认知和情感技能;获取和使用信息能力,判断哪种信息是相关的,知道如何去获得并使用它;解决问题能力,识别问题,对原因进行假设检验,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及其结果,选择一种解决方案,并实施该方案;跨文化技能,懂得如何与来自不同文化(包括语言、交流方式、不同价值观)的人共事。三是专业岗位知识技能方面,主要包括专业岗位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四、结语

地方性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肩负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区域化的重要使命。地方性高职院校作为开放系统,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外在环境的资源供给,从而形成了依赖关系。然而这种依赖关系是相互的,地方性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在办学定位上体现服务性,构建以他方为中心的相互作用大学,与外界资源供给组织同生共荣、互惠互利,实现自身的价值存在;通过在办学理念上体现特色性,依据地方资源优势办学,打造高职教育品牌,体现自身的独特性并实现价值增值;通过在人才培养上体现适应性,寻求现实与未来的平衡,培养适应未来的人才,体现人才培养的超前性,从而寻求依赖与自治的平衡,从自恋、自怜走向自强,与外部环境建立一种和谐、共赢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马迎贤.资源依赖理论的发展和贡献评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5(1):116-119.

[2][4]韦恩・K.霍伊,等.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M].第七版.范国睿,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查强,丹尼尔・兰.大学之比较――兼析多伦多大学选择同型大学的案例[J]. 教育研究,2004(3):29-35.

[5]郭秋平.大学办学定位分析:资源依赖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3(1):18-21.

[6]宗晓华.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及其影响因素[J].高等教育研究,2010(11):41-48.

[7][8]王保华,张婕.大学与社会共生:地方高校发展的模式选择――从美国相互作用大学看我国地方高校的发展[J]. 高等教育研究, 2003(5):57-61.

[9]胡世明.“三层对接”探索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14):52-54.

[10]柴福洪.何谓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J].当代职业教育,2011(12):1.

[11]亨利・M・列文.教育如何适应未来――以美国教育为背景的探讨[J].新华文摘,2013(14):137-142.

[12]操太圣.高校问责制中自治与外控的冲突及其化解策略[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4-108.

Choice of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Loc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ZHENG Yong-jin,GAO Hui-mi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 China)

Abstract As an open system,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nnot leave the environment of resources supply, which has formed the dependency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vironment. This dependence is mutual. Loc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represent its service in the orientation of running a school and construct the interactive university centering on others; embody the characteristics i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build the brand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lect the adaptability in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rain the students adapting to the future; seek the dependence and autonomous balance, move towards self-improvement from the narcissistic and self-pity, and establish a harmonious, win-win relationship with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loc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evelopment strategy

收稿日期:2013-12-25

作者简介:郑永进(1979- ),男,安徽含山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职业技术教育;高慧敏(1988- ),女,河南扶沟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SK2012ZD01),主持人:徐建平;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基于绩效考核视角的高职院校执行力提升研究》(SK2013B566),主持人:郑永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