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全等转相似 比值易相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们常常会发现一类中考题:先给出特殊图形(如正方形、等边三角形)或特殊情形下线段的相等关系(让读者给出证明理由),然后弱化图形(当然图形之间具有种属关系,如变为矩形、菱形)或条件,探究原来两条线段的比值. 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就是沿着原来的特殊情况思考,看原来的全等三角形的全等关系是否还成立,若不成立,试一试能否证明它们相似.
小丽参加数学兴趣小组活动,提供了下面3个有联系的问题,请你帮助解决:
(1)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作AE交BC于点E,DFAE交AB于点F,求证:AE=DF.
(2)如图2,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AD,BC上,点G,H分别在AB,CD上,且EFGH,求的值.
(3)如图3,在矩形ABCD中,AB=a,BC=b,点E,F分别在AD,BC上,且EFGH,求的值.
(1)全等三角形是我们证明线段相等的一个重要方法,为此我们只要寻找到ABE与DAF全等的条件,问题便可获解. 由DFAE知∠AEB=90°-∠BAE=∠AFD,又因为AB=AD,∠ABE=∠DAF =90°,所以ABE≌DAF. 所以AE=DF.
(2)借助平移可以将问题(2)转化为问题(1)解决. 为此可过点A作AM∥EF交BC于点M,过点D作DN∥GH交AB于点N(如图4),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容易得到AM=EF,DN=GH.由(1)知,ADN≌BAM,所以AM=DN. 所以EF=GH,即=1.
(3)如图5,作AM∥EF交BC于点M,作DN∥GH交AB于点N,则AM=EF,DN=GH. 因为EFGH,所以AMDN. 所以∠AMB=90°-∠BAM=∠AND. 又因为∠ABM=∠DAN=90°,所以ABM∽DAN. 所以==. 所以=.
本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渗透了转化思想,转化的方法是利用线段的平移变换,平移的目的是溯本求源,构造一对与全等对应的相似三角形,从而求出线段的比值.
(2011山东临沂)如图6,将三角板放在正方形ABCD上,使三角板的直角顶点E与正方形ABCD的顶点A重合,三角板的一边交CD于点F,另一边交CB的延长线于点G.
(1)求证:EF=EG.
(2)如图7,移动三角板,使顶点E始终在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其他条件不变,(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如图8,将(2)中的“正方形ABCD”改为“矩形ABCD”,且使三角板的一边经过点B,其他条件不变,若AB=a,BC=b,求的值.
(1)由∠GEB+∠BEF=90°,∠DEF+∠BEF=90°,可得∠DEF=∠GEB. 又由正方形的性质,可利用“ASA”证得RtFED≌RtEGB,问题得证.
(2)可过点E分别作BC,CD的垂线,垂足分别为H,I,然后利用“ASA”证得RtFEI≌RtGEH,问题得证.
(3)可过点E分别作BC,CD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N,易证得EM∥AB,EN∥AD,则可证得CEN∽CAD,CEM∽CAB. 又由有两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相似,证得GME∽FNE,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即可求得答案.
(1)因为∠GEB+∠BEF=90°,∠DEF+∠BEF=90°,所以∠DEF=∠GEB. 又因为ED=BE,所以RtFED≌RtEGB. 所以EF=EG.
(2)成立,理由如下:如图9,过点E分别作BC,CD的垂线,垂足分别为H,I,则EH=EI,∠HEI=90°. 因为∠GEH+∠HEF=90°,∠IEF+∠HEF=90°,所以∠IEF=∠GEH. 所以RtFEI≌ RtGEH. 所以EF=EG.
(3)如图10,过点E分别作BC,CD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N,则∠MEN=90°,所以EM∥AB,EN∥AD.所以CEN∽CAD,CEM∽CAB. 所以=,=. 所以= ,即==. 因为∠NEF+∠FEM=∠GEM+∠FEM=90°,所以∠GEM=∠FEN. 因为∠GME=∠FNE=90°,所以GME∽FNE. 所以=. 所以=.
本题的思维方法,是以问题(1)的思考方法及图6的图形结构为基本框架,把问题(2)和问题(3)通过作辅助线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或相似三角形,然后“按图索骥”,思维拾级而上触及问题的本质,这同样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 此题综合地考查了正方形和矩形的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如图1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G是CD边上的一个动点(点G与C,D不重合),以CG为一边在正方形ABCD外作正方形CEFG,连结BG,DE. 我们探究下列图中线段BG、线段DE的长度关系及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
(1)①猜想图11中线段BG、线段DE的长度关系及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
②将图11中的正方形CEFG绕着点C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任意角度α,得到如图12或图13的情形. 请你通过观察、测量等方法判断①中得到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选取图12证明你的判断.
(2)将原题中的正方形改为矩形(如图14~16),且AB=a,BC=b,CE=ka,CG=kb(a≠b,k>0),第(1)题①中得到的结论哪些成立,哪些不成立?若成立,以图15为例简要说明理由.
(1)①BG=DE,BGDE. ②BG=DE,BGDE仍然成立. 对于图12来说,证明如下:因为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CEFG都是正方形,所以BC=CD,CG=CE, ∠BCD=∠ECG=90°. 所以∠BCG=∠DCE. 所以BCG≌DCE(SAS). 所以BG=DE,∠CBG=∠CDE. 又因为∠BHC=∠DHO,∠CBG+∠BHC=90°,所以∠CDE+∠DHO=90°. 所以∠DOH=90°. 所以BGDE.
(2)BGDE成立,BG=DE不成立, 此时=. 简要说明如下:因为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CEFG都是矩形,且AB=a,BC=b,CG=kb,CE=ka(a≠b,k>0),所以 ==,∠BCD=∠ECG=90°. 所以∠BCG=∠DCE. 所以BCG∽DCE. 所以==. 所以∠CBG=∠CDE. 又因为∠BHC=∠DHO, ∠CBG+∠BHC=90°,所以∠CDE+∠DHO=90°. 所以∠DOH=90°. 所以BGDE. 从上述图形对本质属性探索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每道题至少有两个问,第一问是猜想或证明两条线段的数量关系或位置关系,并探究结论成立的理由,第二问是将原图形中某一部分进行变换(平移、旋转等),使图形位置发生变化,产生新的问题情景,再去继续探究新情景中原结论是否成立. 或者类比、联想,即根据事物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用“种属”相同几何图形去替换,进行拓展、推广,探究原来性质的变与不变. 这类问题实质上是考查原来论证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可行. 解决此类问题应利用图形运动变化中某一时刻“静止”的位置,挖掘出其中的“变与不变的因素――全等与相似”,沿着设置的“路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按图索骥,方能以“不变”应“万变”,获得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