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马来西亚华语助词“着”的用法变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马来西亚华语助词“着”的用法变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探讨了马来西亚华语助词“着”的用法,发现它除了拥有普通话“着”的几个语法意义之外,还因受到英语和粤语的影响,附加了两个表示“动作的进行”和“事件的持续”的语法意义。我们认为动词“来”“去”和“回”在“动作可重复性”的认知域和“动作内部变化的持续性”的认知域里皆属非持续动词,因而导致此类动词可以与“着”搭配使用,表示动作的进行。由此,文章继续讨论“着”跟粤语表示进行态的“紧”以及表示保持态的“住”的语义相似点是如何导致后两者的语法特点被收录马式华语里的。

关键词:着 马来西亚华语 变异 助词

一、引言

“马来西亚华语”是以汉语普通话为标准,在马来西亚独特的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区域变体。马来西亚华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4.6%(马来西亚国家统计局,2010),是海外除了新加坡以外,华人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韩爱珍,2011)。从华语普及程度、使用人口分布的角度来看,马来西亚华语是华语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语言变体。

学者们通常是从中国大陆的角度来看待汉语的,忽略了跨国、跨境情况下的汉语运用(郭熙,2006)。但随着汉语传播的大势所趋,我们并不能够继续以这种观点来看待汉语。华语研究的开展对语言接触、发展和变异的认识以及语言一体化和多样性关系的认识都有积极的意义,可以丰富社会语言学理论,还可以使我们重新认识语言规范化等固有的语言观念,帮助增强世界华人的沟通、联系和文化认同(郭熙,2006)。2010年《全球华语词典》的出版代表了近年来学界对华语研究的重视以及对各社区变体的同等关注。

由于受到了不同语言和方言的影响,马来西亚华语在虚词方面拥有很多有别于普通话的用法,本文所谈论的助词“着”便是其中之一。在马来西亚华语中,“着”一般不念轻声,念入声,在南部地区,“着”则普遍被念为“zhu”(入声)。

二、“着”与动词“来”“去”“回”的搭配

普通话“着”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的持续。

(二)表示动作的持续,而持续的动作本身实际上也是一种状态。

(三)表示对某物体进行动作后,该物处于某种状态。

(四)某些非动作动词加“着”后所表示的也是一种持续的状态。(刘月华,2001)

动词“来”“去”和“回”(我们称之为“来类”)是非持续动词,在普通话中是不可以搭配“着”的,但这样的搭配在马来西亚华语里却是成立的。例如:

(1)[马]①问:你回到家了啊?

答:没有,我的司机来着。

[普]问:你回到家了吗?

答:还没,我的司机在路上。

(2)[马]我朋友去着The Gardens 买final的票。

[普]我朋友现在正往The Gardens去买决赛的票。

(3)[马] 现在在南北大道,on the way 回着家。

[普]现在在南北大道上,在回家的路上。

马庆株(1981)根据能不能加“着”把动词分为持续动词和非持续动词,能加“着”的是持续动词。他把“来”“去”和“回”归为非持续动词类,即跟“死”“完”“断”“熄”等词同属一个类别,我们简称为“死类”。

这是放在“动作可重复性”的认知域内讨论的。“死类”词都有一个内在的终止点,具有[+完成]和[-持续]的语义特征。比如生命体“死”了以后不可能复活,然后再死一遍;事情“完”了以后便再也无法回到当初的原点并重新开始了。

“来”表示“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去”表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回”则表示“从别处到原来的地方”。三者都有一个始发地点和一个终止地点,发生一次即结束了,跟“死类”词一样在时间上具有[+完成]义,动作没有重复性,因此我们不能说“来来”“去去”或“回回”。

在“动作可重复性”的认知域里,相对无界的“吃”“打”等词而言,“来类”是有界的,也就是我们一般定义的非持续动词。

我们若要解释为何马来西亚华语的“着”可以搭配“来类”,就需将其放在“动作内部变化的持续性”的认知域里来看。在这个范畴里,“吃类”动作内部是变化的,是有界动作,属于非持续动词,可以加“着”;而像“死”“爱”“像”“姓”这类词则在时间上是无界的,是一种状态,属于持续动词。诸如“姓”这样的动词,无论我们怎么切分,它的内部都是同质的。把“姓”在时间上任意分割,取任何一部分仍然是“姓”。

换言之,这个定义下的持续动词本身已有持续或正在进行的意思,基于同性相斥的原理,加上“着”便是多余的(沈家煊,2009);而非持续动词如“吃”则可以加“着”。

至于“来类”词,我们认为它们在“动作内部变化的持续性”范畴下依然是属于非持续动词类的,因为“来类”动作有一个始发地点和一个终止地点,在时间上也相应地拥有一个终止点,不能算作可以持续的状态。在英语中,“come”“go”同“eat”等词一样,都代表有界动作,属于非持续动词,有进行态,没有简单现在时,而非持续动词则相反。

表1:根据不同认知域划分而成的三类动词

动词的类别

认知域

吃类

死类

来类

“动作可重复性”认知域 持续动词 非持续动词 非持续动词

“动作内部变化的持续性”认知域

非持续动词

持续动词

非持续动词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吃类”和“死类”在两个范畴里是对立的,而“来类”无论是放在哪一个范畴里都属于非持续动词,算是比较特殊的一类词。此类词可以说是同时具备了两个范畴里非持续动词的特征,不属于典型成员。这使得它很容易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合理地“破例”。

由于英语“come”(来)②放在“动作内部变化的持续性”认知域里属于非持续动词,因此可以有进行态,如“I’m coming”,而马式华语诸如“来着”的说法很可能就是从英语直译过来的。以下例句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英语在马来西亚华语里的影子。

(4)[马]大家都明白,来着的这一个星期,是选战最关键的时刻。

[普]大家都明白,接下来的这一个星期,是选战最关键的时刻。

显然,“来着的这一个星期”源自英语的“this coming week”。由于汉语没有时态变化,“V + 着”与英语“V + -ing”的结构相似性使得马来西亚华人往往会把“着”当成是可以对应英语“-ing”的词。

三、“着”表示动作的进行

除了英语之外,在粤语里表示进行态的体貌词尾“紧”也是马来西亚华语“着”特殊用法的来源之一。粤语动词词尾有始续、保持、进行三种体貌,全都跟动作持续有关,它们是始续态的“开”、保持态的“住”、进行态的“紧”。(李新魁,转引自侍建国,2002)

普通话中的“着”不能表示动作的进行,它的作用主要在于描写。位置处于动词之前的“在”才是表示进行的词。但由于在粤语里表示动作进行的“紧”是词尾,紧跟在动词后,跟普通话“着”在句中的位置是相同的,因此“紧”很容易被误认为相等于普通话的“着”。

(5)[粤] 佢食紧饭。

[普] 他正在吃饭。

以下马式华语例句(例6)跟粤语的“紧”字句是完全对应的,但在普通话里却是不合语法的。

(6)[马] 吃着饭或喝着水的不要看。

[粤] 食紧饭同饮紧水嘅唔好睇。

[普] 正在吃饭或喝水的别看。

我们再看一例:

(7)[马] 槟城现在哪里下着雨?

[普] 现在槟城哪个地方正下着雨?

例7表明,在某个时间点,“下雨”这个动作正在发生或进行,而不是状态的描写。在这种情况下,普通话必须用“正”来表示。

若把“槟城现在哪里下着雨”和“窗外下着雨”两个句子作比较,前者表示的是动作的进行,而后者表示的则是状态的描写,因为持续的动作本身实际上也是一种状态(刘月华,2001)。由于普通话中有很多类似“下着雨”这样的状态描写句,因此马式华语使用者很容易把它们跟粤语的“紧”字句混淆在一起。

在马式华语里分别表示动作进行和状态描写的“着”字句可以以其疑问句来分辨。表示状态持续的“着”字句一般可以用“怎么样”“有什么”来提问,而表示进行态的“着”字句,则不可以以这种方式来提问。比如“我现在来着”是不可以用“你怎么样了”来提问的,因为其重点并不是主语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而是动作本身正在进行当中。

四、“着”表示事件的持续

除了在粤语里表示进行态的“紧”的语法意义之外,马式华语“着”还融合了粤语“住”表示保持态的语法意义。粤语“住”同普通话“着”的语法意义比较相似,表示动作或状态的保持或存续。

粤语的“住”分为“住1”和“住2”。前者只能出现在动词后,而后者则出现在动词短语后(侍建国,2007)。例(8)中的“住”是“住1”, 跟普通话“着”的语法意义相当,在句中的位置也一样。

(8)[粤] 佢著住件黄色嘅衫。

[普/马] 他穿着一件黄色的衣服。

位居句末的“住2”则必须出现在否定句中,表示暂时不要的意思(邓思颖,2009)。“住2”跟普通话“着”在句中的位置不吻合,再加上必须加入否定词的句法规则,导致它的语法意义并没有被纳入马式华语“着”的语法意义当中。

粤语的“住1”基本跟普通话的“着”相当,但却比普通话涵盖了更大的语法功能。因此,马式华语的“着”在这方面还是跟普通话的“着”有着细微的差别。在以下例(9)和例(10)的情况下,无论是在马式华语里或是在普通话里都可以用“着”来表示动作的持续。但是,在例(12)和(13)的情况下,普通话是不允许用“着”的。

(9)[马] 暂时先做着这份(工)先吧,累积经验后可以再跳(槽)。

[普] 暂时先做着这份工作吧,累积经验后可以再跳槽。

(10)[马] 他们还会借一套rim给你用着先。

[普] 他们还会借一套rim让你先用着。

(11)[马] 你有几百千借着我先吗?

[普] 你有几十万可以先借给我吗?

(12)[马] 买着先吧,等迟些比较有钱了才买更大间的屋子。

[普] 先买下来再说吧,等迟些有钱了再买一套更大的房子。

在例(11)和例(12)的情况下用“着”在普通话里不符合语感 ,原因是“借钱”和“买房子”的动作持续的时间都不长。由此可见,普通话中的“着”只能单纯地针对动作而言,而用法源自粤语的马式华语“着”则是对整个“事件”而言的。

例(11)中的“借着先”不止于“借”这个动作,而是涵盖了“借钱”到“还钱”这整个时间段。例(12)也一样,“买着先”所涵盖的不只是“开始买”到“买完”的过程。它所涵盖的时间段是“开始买à买à买了有钱买另一套更大的房子”。两个例句都是把“先把某件事做了,然后一直等到某个时间点”作为一个事件来处理的,“着”表示的是这整个事件的持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式华语“着”跟副词“先”合用的时候,表示的是“暂且”义。

图1:表示“持续”义和“暂且”义的“着

五、结语

总的来说,马式华语“着”除了拥有普通话“着”的几个语法意义之外,也因为受到了英语和粤语“紧”和“住1”的影响而附加了两个语法意义:

第一,表示动作的进行。

第二,表示事件的持续。

由于马式华语“着”所发展出来的特征,比如与“来”类动词的搭配,都是循着认知规律发展而来的。因此,马式华语“着”与普通话在用法上的差异不易被广大华语使用者所察觉。本文期望能够通过对此现象的剖析,让马式华语使用者对自身的语言运用有进一步的了解,并期望能够对汉语动词类别的思考开拓另一个研究视角。

注释:

①例句前的[马]和[粤]分别表示马来西亚华语例句和粤语例句,

[普]则表示与之对应的普通话翻译。

②例句中( )内的词是真实话语中遗漏的成分。

参考文献:

[1]邓思颖.粤语句末“住”和框式虚词结构[J].中国语文,2009(3).

[2]韩爱珍.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现代汉语语法差异现象研究[D].济

南: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11.

[3]郭熙.海外华语教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世界汉语教学,

2006,(1).

[4]郭熙.论华语研究.语言文字应用[J].2006,(2).

[5]李宇明主编.全球华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1.

[7]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J].中国语文,1981,(2).

[8]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9]侍建国.广州话持续体貌词尾分类[A].徐杰、钟奇主编.汉语词

汇句法语音的相互关联[C].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10]施其生.论广州方言虚成分的分类[J].语言研究,1995,(1).

[11]马来西亚国家统计局网站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Malaysia, Official Portal http://www.statistics.gov.my/portal/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215&Itemid=89&lang=bm

(区淑仪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