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提高纪录片的可视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高纪录片的可视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和审美已进入一个高级阶段。这不仅表现在纪录片形式上的变化――更注重纪实性,而且更表现在内容上的变化――注重情节和情节的细节化,更讲究可视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画面的纪实性和内容的故事化、细节化,现已成为优秀纪录片的一种标志。然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细致采访和观察的基础之上。

一 、采访中的“发现”是体现纪录片特征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电视纪录片多以画面加解说的形式出现。用今天的观念点看,这种片子表现形式单一,封闭,往往“一说到底”。受传统方式的影响,创作者在拍摄结构作品时,往往只注意画面与解说和主题的对应及逻辑关系,而忽视了情节与细节的真实展现,从而消弱了纪录片以“纪实”为美的基本特质,影响了作品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矫枉过正”,受目前“纪实”风格的影响,有的纪录片又过于偏重画面的纪实性结构和拍摄,尽管画面的形式和内容也是“纪实”的,且画面形式很美,但内容仍然缺乏应有的情节和细节,缺乏能打动人的东西,结果造成结构拖沓,节奏缓慢,主题模糊,没有深度。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了作者创作风格的因素外,主要原因还是主观上原有的重画面、轻采访的观念造成的。

“电视纪录片是以摄像或摄影手段,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事件等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并给人以一定享受的电视作品。”[1]纪录片的这些基本属性决定了它必须以真实的画面为主要的叙述语言,必须遵循影视作品创作的基本规律,必须重视视觉形象的建构,使得声画合一,给人以亲临其境的真实感受。但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记录片的“纪实”性要求它直接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取材、拍摄,在要求纪录事件真实的同时,尽可能纪录更多的真实的场景和细节,并把这些场景和细节用艺术的手段呈现在屏幕上。这些细节的来源就在于创作者在现场积极的观察、感受和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说,记录片是发现的艺术。

要发现真实、动人、有意义的情节,创作人员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到事件发生的最前沿,充分占有第一手、最有价值的资料和信息,认真地剖析、甄别,并用摄像机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这一切都有赖于深入再深入的采访。

“电视采访比文字更难,因为它要占有两种素材:一种是全面的,这是用来了解事实和认识事实的;另一种是形象的,是用来组成画面、表现事实的。没有深入的采访,好比无米之炊,只能做些表面文章。”[2]

事实正是这样。反观我们多年的创作中,由于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的原因,经常是注重形式,浅尝辄止。外出拍片时,往往走马观花,把山川、河流、落日美景大拍特拍;即便是拍人物,也只是拍一些象征性的工作和生活场景,浮光掠影,大都是一些表象的东西,做出来的片子很难感动观众。

二 、重视采访要贯穿于纪录片的整个创作之中

(一) 对采访对象或事件尽可能全面、详细地了解和研究。

拍摄之前,要从各个角度了解拍摄对象,详细地全面地占有资料。这些资料,不仅指文字的,也包括图像的、声音的以及图片、物品等。只有大量占有资料,并认真地研究、揣摩,去伪存真,才能总体把握片子的主题和创作思路,也才能最大程度地做到“纪录”的真实。上述过程是长期的,甚至是枯燥无味的,且贯穿于整个片子的创作始终。采访了解的材料越多,后期的拍摄就越有把握,走的弯路也会越少。

荆紫关是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的一个古镇,自古以来享有盛名。1999年,我们与广州电视台合作创作中国古镇系列纪录片《荆紫关》时,开始几次去荆紫关采访,结果都是流于表面的肤浅认识。古镇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大家文字资料上看到的: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明清时期航运通商达到了盛期;古镇多为徽派建筑,是目前我国北方十三省保存最好的“清代商业一条街”。后来,我们调整思路,整个摄制组在荆紫关住了下来,通过不断地查阅资料、采访当地的老人、教师、船工等,并同专家学者一起到过去的码头、祠堂和丹江的源头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和论证,整个片子的思路渐渐明确,那就是:“丹江水是荆紫关这个千年古镇兴衰的‘始作俑者’,千年古镇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丹江航运的发展史。”遵循这一思路,我们深入古镇的家家户户,采访拍摄了大量翔实的现场资料,古丹江河道、昔日的“两广”会馆,加上古镇特有的优美画面以及极富民俗特色的农家喜筵,使整个片子韵味十足,可视性大大提高。片子播出后,受到了观众的好评,在2002年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举办的大型系列节目《中国古镇》评选活动中获奖。

(二) 在采访中善于发现情节和细节,找出适合用画面表现的东西,做到情节、细节“画面化”。

由于“纪实”属性所限制,记录片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随心所欲 ,虚构、创造情节。同时,受观念和创作手法的影响,以及摄录设备技术层面的限制,早期传统的纪录片基本上没有情节。随着纪录片创作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情节对纪录片创作的重要性,因为,生活中本身就有许多具有情节因素的事件发生,这些真实事件中所产生的情节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往往成为纪录片中最吸引观众的看点。

在拍摄反映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库区移民生活的纪录片《国家至上》时,我们在采访曾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先后两次移民青海和湖北、这次又要移民河南辉县的80多岁的何肇胜老人时,老人正在收拾东西准备搬迁。老人的家并不富裕,养了一条叫贝贝的狗。老人对贝贝珍爱有加,不停地向我们诉说着贝贝的“好处”。老人的两个儿媳对于马上要搬迁到千里之外而不让带狗一起走,很是不理解。她们担心人搬走后,贝贝没人管,会饿死。我们及时地录下了这个场景。在第三天凌晨所有村民都已登车即将出发时,贝贝意外地出现在现场,何家的大儿媳抱着贝贝失声痛哭,久久不愿离去。这段极富戏剧性的情节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我们也全部拍下了这一珍贵的镜头。后期剪辑时,这两段情节前后呼应,较好地表现了沿江村的村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故土深深的依恋,从侧面反衬了库区移民舍小家为大家、为国家的可贵的奉献精神。

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我们并不一定总能拍到有意义、完美的情节,所以有人说,记录片“可以没情节,但绝不可没细节”。由于纪录片的情节往往只是片断,有时不一定能够完整地表达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所以,细节常常成为纪录片创作中举足轻重的要素。

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就是要发现所采访事件发展中一个个生动、具体、真实存在的人及事件场景,并把这些场景中真实的视觉形象用画面语言记录下来,这包括人(或物)的特写、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

纪录片 《荆紫关》中有一个表现一家农户的小孩过周岁生日的场景。当时场面很热闹,让小孩“抓周”。桌子上放了很多东西,小孩突然抓住了一双貌似古代官靴样式的鞋子,这时有人喊,“抓鞋好呀,以后可以脚蹬官靴走四方,前途无量啊!”听到这句话,我们及时把镜头从桌上的鞋子迅速摇向孩子高兴且满含稚气的脸部。后期剪辑时,把院子里的鞭炮、孩子的小手、鞋、众人的祝福的笑脸、孩子的笑脸这几个表现细节的画面,放在片子的最后,与古镇的外景结合在一起,预示着这个千年古镇美好的未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在采访中善于观察,耐心等待。

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创办人、日本著名纪录片导演小川绅介曾多次坚持:“时间是纪录片的第一要素。”这里的“时间”一是指纪录片所拍摄的事件要有一个过程,可能是一天,也可能是一年,甚至是几年;另外是指创作者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尽可能地呆在拍摄现场,等待“精彩动人的一刻”出现。速战速决式的采访,对于纪录片创作毫无益处。

在拍摄记录片《国家至上》时,我们一直跟拍沿江村党支部书记冯志斌从乡里开完最后一次会又为第二天一早就要搬迁的移民们发放“明白卡”的场景。发完明白卡,移民们又围着冯领取电话卡,有的村民还在与冯争吵。我们想等冯办完事回家后拍摄他准备东西的场景,于是,就耐心地等下去。几个小时过去了,其他的摄制组等不及都走了。直到天色快黑,冯终于办完了事。没想到冯的一大家人正等着他回来到父母的坟地上坟告别。这个动人的场景终于被我们意外地收获。

综上所述,没有深入细致的采访,记录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电视记录片要增强可视性,就要在重视画面的基础上,把采访贯穿于整个创作之中,在采访中及时发现动人的情节和细节,并善于把这些情节和细节画面化――用流畅的影视语言表达出来。这种发现和表达能力越强,片子的可视性就越强。

参考文献:

[1]石屹:《电视纪录片――艺术 手法与中外观照》 [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2]钟大年:《纪录片论纲 》[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

(河南南阳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