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内连八省,外接俄蒙,是全国林业大省、生态建设大省,生态环境地域差异大,生态条件脆弱,生态类型复杂,特殊的自然气候条件决定了其生态的脆弱性,特殊的地理位置又赋予其生态屏障的重要地位。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内蒙古各族群众的生存发展,也关系到华北、东北、西北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在全国特别是西部生态建设中占据了重要的战略地位。

近年来,内蒙古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坚持保护和建设并举,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如:大力发展林草沙产业,以龙头企业带动生态建设等,走上了一条“沙漠增绿、资源增值、企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地方增税”的科学发展之路。不少地方已初步形成了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有效地遏制了风沙危害,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防沙治沙事业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沙漠扩张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据统计,2006至2011年,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1274万亩,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面积10.2亿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26万亩,草原植被盖度平均达到38.85%,比2000年提高8.27个百分点,生态治理区草产量提高0.5至3倍,牧草高度提高4.7厘米至22.6厘米,林草盖度达到50%左右,至2011年森林面积达2366.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0.0%,生态状况实现了由严重恶化到整体逆转的历史性转变。

但就总体而言,全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仍存在较严重的问题:滥伐林木、盲目开垦、过度放牧造成荒漠化面积扩大,水土流失严重;高耗能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保护和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生态建设尚未在全社会形成合力。全国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表明,“内蒙古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62.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52.6%;沙化土地总面积41.6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5.2%。其中,近30年中荒漠化面积发展了1100万公顷,平均每年以33万公顷的速度扩展,沙化土地遍布全区12个盟市的90个旗县市区,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脆弱的自然环境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基础,但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则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路,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内蒙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一是煤炭企业要由粗放开发向集约经营转变,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内蒙古煤炭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煤炭的开采过程中存在非法生产、乱采乱挖现象,造成煤矿地表千疮百孔,沙化、水土流失严重。另一方面,在煤炭的加工利用过程中,大量的煤矸石经雨淋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污染;矿区二氧化硫和烟尘为主的高浓度污染物,造成危害严重的煤烟型大气污染;各类煤炭企业普遍存在采选水平、综合回采率低于标准水平的现象,煤炭开采的回采率仅为45%,远低于国家规定的65%的水平。煤炭企业要彻底改变粗放开发、低效利用、污染环境的生产方式,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加快科技创新,延伸煤炭产业链,拓展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扩大煤气综合利用途径,以炼焦和煤焦油加工为重点,实现煤炭产品向化工产品转化,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推进生态产业体系建设。

二是调整农牧业结构,建立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要进一步加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着力改变农户经营规模过小、过于分散、过于粗放的状况,发展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农牧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销售。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牧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三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内蒙古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可再生能源丰富,其中风能资源居全国之首,太阳能资源居全国第二,因此应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制和生产为主要方向,组织推广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工程示范项目,使风能和太阳能利用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把清洁生产与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合为一体,组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努力实现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高循环,要围绕“清洁”搞好资源转化,围绕“输出”加强通道建设,围绕“基地”做大产业规模。

二、加快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良性循环

从市场需求看,内蒙古生态产业化正经历着从自我发展向优势产业集聚的转变,从以初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转变,从利益联接相对松散向更加紧密转变。因此,大力推进区域特色鲜明的生态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要积极发展知识密集型沙产业、草产业,推动“企业加基地,基地联农户,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生产单位联合攻关,解决生态建设中的疑难问题,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依法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加快开发和推广一批畜牧业高新技术成果和实用技术,特别是加快遗传育种、生物化工等生物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以牲畜“种子工程”生态建设重大项目为载体,推动产、学、研相结合,推进生物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科技水平,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二是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中小企业“一业带百企”“一园带百户”工程,构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和扶持能够带动农牧民致富增收、促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型产业化项目,降低农牧民经营林业产业的风险,提高农牧民收益,使他们切实享受到生态建设带来的实惠,从而提高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三是实现以生态建设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反哺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着力提升生态产业结构向多层次、多品种、多效能的方向转变,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倡导企业确立以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核心的绿色理念,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重点要抓好龙头企业带动、知名品牌创建、产品质量监管,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农畜产品绿色无污染这一优势。

三、更加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水资源是决定草原生态畜牧业系统结构、功能、效率及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是制约草畜平衡的主要因素,也是决定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潜力的主要因素。内蒙古水资源缺乏,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水污染现象普遍存在,必须大力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一是要更加合理地配置水资源,提高重复利用率。应根据不同区域各要素的特点,在合理配置和利用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的同时,更要合理配置和利用生态水,达到水资源与其它要素的均衡发展。在逐渐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循环的同时,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统筹农牧业、工业、城镇和生态用水,推进雨水集蓄和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节水灌溉工程,重点推进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技术改造,鼓励企业使用再生水。将节约利用水资源的举措落实到各个领域和环节,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完善和强化城市水资源的管理。

二是要强化水环境的监管和防护。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推进重点领域水污染防治,推动严重缺水城镇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加强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的节水设施建设,全面推广应用节水器具;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严格执行饮用水的水质控制标准,加强对农牧林区饮用水源污染防治监管,建立健全饮水安全预警制度和水环境评价制度;加强牧区水资源的普查,在地下水不足的地方,大力发展水库、塘坝、贮水池等小型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地表水和天上水,加快灌溉草库仑、人工草场、饲料基地、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力推广应用节水工程,发展节水型农业、补水型人工草地建设,提高用水效率。

四、倡导绿色消费,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

加强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倡导绿色消费的社会风尚,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选择一批具有典型性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鼓励创作一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弘扬生态文明建设主旋律的艺术作品,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促进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逐步提升内蒙古生态建设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