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广播新闻即兴采访中的心理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广播新闻即兴采访中的心理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所谓即兴采访,就是记者对眼前的事物、人物、景物、风物等有所感触,凭借自己的嗅觉和独特的判断,从而产生奇想、兴致,乃至冲动,有意无意地展开的采访。即兴采访作为采访形式的一种,常被记者所采用,并不断显示出它无以伦比的优势。近年来,即兴采访手段的运用给广播节目,尤其是新闻性节目和纪实性节目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给听众以身临其境之感,其表现力更使听众为之一震、耳目一新。

广播新闻的最大特点是:迅速、生动、真实。这些特点要求广播新闻的采访离不开现场,主要采集现场的声音,通过声音的再现来表现新闻,传达信息。而现场的声音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一种源源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就更加要求记者具有即兴采访的素质。根据现场千变万化的情况,即兴采访有价值的东西,录下活生生的现场音,再用现场“声音”再现新闻事件,还原现场氛围。

而人物活动的音响是一切实况音响中最富于思想性的。人物谈话又是一切人物活动音响中最直接、最真实地反映采访对象思想和感情的音响。所以,在即兴采访中,记者最大的任务莫过于挖掘采访对象心底最为深刻、最为真实的感受。

笔者在12年的采访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广播新闻的即兴采访中,要挖掘采访对象的内心,最为重要的是记者必须拥有正确的心理状态,采用正确的心理方法。记者要把自己放在与采访对象同样的环境中,想采访对象之所想,急采访对象之所急,从而与采访对象产生思想和感情的共鸣,这时,及时出击,就能采访到最为真实的东西,录下最为生动的现场语言,使自己的报道清新自然。本文将从下面三方面来具体阐述记者常用的心理方法:

一、顺其自然法――不加雕琢,原始质朴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脱口而出的东西大多是最真实的,因为面对此情此景,有些采访对象掩饰不住,在环境的刺激下、在记者的作用下,会把自己头脑中长期形成的对某种事物的印象、概念,一言道出,朴实简单,真实可信,这正是新闻所追求的生活的真实。那么,怎样才能让采访对象脱口而出呢?最好的办法就是熟知采访对象,他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要熟识采访对象,记者就应该顺其自然,不要过分诱导采访对象,而是先做一个听众,仔细地倾听采访对象的心声。

例如:在《谈心活动是转变干部作风的好方法》(获2003年河南省广播电视好新闻一等奖)一文的采访中,笔者采访了十几位农民,由他们现身说法,来展现“谈心活动”的成就。但是采访前由于和有关部门打了招呼,结果被采访的农民都准备了一份发言提纲。录制时农民全部照本宣科,声音都是干巴巴的毫无感情,丝毫不能显示农民的特点,现场感也不强。在这种情况下,笔者放弃了安排好的采访对象,自己下到田间地头,和干活的农民随意聊起家常。一打开话匣子,很多农民自己兴高采烈地谈起家长里短,说起村干部的事情,全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故事。在这种情况下,无须过多引导,在顺其自然的倾听中,记者采访到了最为原始、质朴的故事,录下了最为原汁原味的声音。节目播出后,引起观众好评,他们认为记者与农民“田间聊天”这一段很有趣,既有随意提问,也有应声答来,生动自然,令人回味无穷。

笔者在采访中还有这样的感受,即采访对象的第一遍谈话最为真实可信、生动有趣,因为第一遍采访对象自自然然地谈话,少了准备的过程,因此也就少了很多矫揉造作的成分。很多时候,采访对象认为:第一遍没有准备好,说得不好,坚持再来一遍。虽然经准备后,确实不乏更有条理的例子。但大多数情况下,就现场的气氛和人物的情绪来说,往往一遍不如一遍,到最后那一遍时,连一点原汁原味都没有了。于是,笔者在搞录音采访中,尽量要第一遍录音,哪怕在后期制作时费点事,掐头去尾,从中筛选,再组成一段连贯的谈话,也不要采访对象把谈话内容写到纸上,照本宣科,那样的效果非常不好,给观众一种干巴巴的虚假的感觉。

二、激将法――抓住要害,一击成功

在采访中,有些采访对象或者由于性格内向、或者不愿谈及有关事实,对采访持回避态度。这时,记者要针对采访对象的“逆反”心理,故意从反面提出问题或故意用夸张的言辞提出问题,以刺激对方谈出所需要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所提的问题必须是关键性的、十分要害的问题,犹如大江大河上的闸门,不动则已,一动则闸门洞开,一泻千里。

使用此法有三个条件:

1.事先了解有关情况,“明知”才能“故问”;2.选好刺激问题;3.摸准对方的心理特点。

例如:在《河南好小伙――孙天丛》(获2002年河南省好新闻二等奖)的采访中,笔者发现孙天丛是一位朴实善良、沉默寡言的小伙子,在采访中,一直不怎么说话,所有问题都由妻子代为回答。我很想录到孙天丛本人的声音,想了很多办法,提了很多问题。孙天丛只是嘿嘿笑着,推着媳妇说:“你说,你说。”我再三提示,孙天丛都是这个态度,令采访无法进行。这时,我突然想起,曾有人猜测,孙天丛救的这个老太太家境很好,女儿在北京开饭店,小伙子是不是事后得了一笔酬金。便故意激他:“有人说,你救人是图回报哩,王松滨家(被救老人家)给了你不少酬金吧?”孙天丛顿时急了,脸憋得通红,脱口而出:“俺不是为钱,钱哪,你给我100万我也不要,我做这个事不是图钱,那不是俺自个儿弹腾(方言:挣的意思)的钱,花着总是不舒服。”听到这里,我又马上追问一句:“那你图什么?”耿直的孙天丛脖子一硬:“俺啥也不图,谁没个老的,俺不能看着老太太躺在那儿没人管。”孙天丛因激动而脱口说出的话,将他淳朴善良、无私奉献的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果不使用“激将法”,就很难从这位老实憨厚的农村小伙子嘴里挖出这些有价值的素材。

那么,在采访中,怎么刺激才有效呢?笔者在采访中发现要注意几点:态度诚恳、有理,不可给对方有故意嘲弄之嫌;反话或夸大的话一般不要太显露,以免对方迁怒采访人或第三者,可用“听说”、“据说”、“外界传闻”等为由头提出问题。

三、迂回法――迂回采访,寻找契机

在即兴采访中,被采访者、采访者大都是陌生的,被采访者又往往是千人千面,万人万心,他们的人生经历,内心世界是不容易被挖掘出来的。如果我们在采访中,单凭一连串的提问是难以让人吐露心声的。这时,记者在心理上就不能着急,要“文火慢慢熬”,迂回前进,寻找多个切入点,从采访对象的方方面面来调动采访对象的谈话欲望,在自己的心理和采访对象的心理上搭起一座沟通的“桥”。记者要用平静淡泊的口吻,通过闲聊,摆龙门阵的问答,了解事件的背景材料,同时也转移了采访对象对记者的注意力,消除其紧张心理,然后借助启发、诱导等方法使采访对象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谈出具体细节。也就是,先交朋友再采访,使采访对象慢慢与记者熟悉,不再把记者当做一个陌生人,而是当做朋友。唯其如此,广播电视记者才能在即兴采访中录到活生生的人物语言,为报道增色。

笔者在作品《感天动地好军嫂――张荣》(获2000年河南省广播电视好新闻一等奖)的采访过程中,就深切地感受到“迂回采访”的强大威力。荣获“1999年全国十大杰出青年”这一光荣称号的军嫂张荣以柔弱之躯毅然承担着全家的重担,照顾夫家三个患病的老人,抚养三个痴呆兄弟,其爱家孝亲的行为令人称赞不已。在采访张荣的婆婆――一位60多岁的农村老太太时,当笔者问及“您觉得您的媳妇怎么样?”时,老太太只是嗫嚅着说:“好……”再问“怎么好”时,翻来覆去就是一个“好”。笔者只好沉下心来,暂时抛却主题,转换话题,与老人絮絮叨叨地拉起家常,老太太慢慢放松了,开始说话,当谈到老伴不在的日子时,眼圈顿时红了,沉默不语。笔者灵机一动,认为这就是切入点,便直奔主题:“您老伴不在时,那日子太难熬了吧?”老太太一听,眼圈顿时又红了,哽咽着说:“难受得很,我又有病,照顾不了他,心里急啊。”笔者这时马上诱导说:“是媳妇照顾的吧?”老太太回忆起那段伤痛的日子,泪如雨下,哭着把张荣为患病的公公擦屎把尿、尽心伺候的场景叙述得生动、感人,令在场的人都唏嘘不已。作品声声泪、句句情,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并获得河南好新闻一等奖。

总之,通过12年的工作实践,笔者深深感受到:即兴采访是一种最贴近受众、最吸引受众的采访形式,其采访形式的灵活性、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宣传效果的影响力,都是其他宣传报道形式无法比拟的。即兴采访是一种常搞常新的采访形式,要掌握即兴采访的技巧,提高即兴采访的能力,记者必须采用正确的心理方法,因势利导,旁敲侧击,抓住采访对象的兴奋点,从而采访到最为真实可信的“声音”,使自己的报道出奇制胜,使广播新闻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童宁:《即兴采访》,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

2.周小普:《广播新闻与音响报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王淑芬:《浅谈即兴采访的情与理》,《新闻记者》,1999(11)。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