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长亭送客,折柳赠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长亭送客,折柳赠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们总要经历和亲朋好友分别的时刻。在分离时,双方或依依话别,或眷恋难舍,或劝勉祝福,或关怀宽慰……种种真挚的情感,形诸吟咏,凝为诗歌,便有了诗歌中蔚为大观的一类――送别诗。这些诗篇不仅抒发离愁别绪,往往还寄寓着诗人的理想抱负,展现着诗人的精神境界。这一期,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走进古人送别的场景中,体味那细腻动人的深情。

送 别

〔唐〕王 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①。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释:

①南山:即终南山,主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

诗意:

我下马为你置酒,问你去往何方。

你说你郁郁不得志,打算归隐在终南山旁。

我理解你内心的情绪,你只管去就是了,我也不再多问。山中的白云永远自由地飘着,定会驱散你的愁闷。

赏析: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结构全诗,别开生面。全诗六句,仅第一句叙事,“下马饮君酒”交待诗人与朋友饮酒饯别,问朋友要去往哪里。之后在一问一答中,诗人交代了送别的背景:朋友仕途受挫,决定归隐于终南山旁。最后两句是诗人对友人说的话,写得颇为洒脱。上句“但去莫复问”,是说既然人生在世不称意,那么去便去,何必多问?下句“白云无尽时”,是说比起人间的瞬息荣华,大自然才是永恒的,脱离了世俗的樊笼,我们也可以像山中的白云那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忘怀得失,自得其乐。这是诗人对友人的劝慰和祝愿:即使仕途失意,仍然可以在大自然中找回自身的价值。诗人在抒发离别之情的同时,也寄寓着自己复杂的思想情感。王维对归隐的友人流露出羡慕向往之情,也间接反映了诗人对现实有所不满。

这首诗虽然是送别失意的友人,却没有常见的悲戚伤感,而是俊逸洒脱,别具一格。全诗语言简练,明白如话,看似平淡无奇,却又意味无穷,特别是最后两句,诗意浓厚,词浅情深,值得回味。

谢亭送别

〔唐〕许 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①,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释:

①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边,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所唱的歌,后人也称送别歌为劳歌。

诗意:

唱一曲送别歌,友人乘坐的行船就要起航,夹岸青山,满山红叶,河水迅疾地流过。

到了傍晚,我酒醒了,而友人已经远去,我走下谢亭的西楼,正值风雨交加。

赏析:

这首诗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之后所作,写伤别之情。首句叙事,点明送别主题,选取了别离在即、友人的行船就要起航这一时间点。次句描写江上景色。金秋时节,红叶青山,秋水浩荡,正宜欢聚同赏,然而诗人与朋友却偏偏在此时此地分离,以乐景写哀情,更反衬出离愁别绪之深重。由于惜别,所以感觉水流急速,朋友的行舟去得太快,景中含情。诗歌后两句情景交融。“酒醒”二字,说明时间已是送别友人之后,同时表明之前诗人为了减轻离别的苦痛,多喝了几杯,一醉方休,足见诗人之不舍,甚至不忍直面别离,只能借酒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等醒来时,天色渐黑,友人已远,诗人感到孤独怅惘。不巧楼外正值风雨交加,如愁绪般纷乱的雨丝令人更添凄楚。“日暮”“满天风雨”同样是景色描写,然而与之前的“红叶青山”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鲜艳,一个晦暗,在视觉感受上给人强烈的冲击力,充满艺术张力,充分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全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助不同时间点的不同风格的景物,将浓烈的情感自然地抒发出来,含蓄深厚,真挚动人。

淮上与友人别①

〔唐〕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②,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

①淮上:指淮南镇,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一带。

②扬子江:长江下游河段的旧称。

诗意:

扬子江头,杨柳青葱,春意盎然,飘飞的杨花让将要渡江的行人十分忧愁。

在傍晚的离亭里,几声笛音随风飘来,我们就要在此分别了,您要去湖南,而我要去陕西。

赏析:

这首诗自然流利,音韵谐畅,情意深挚。诗的前两句即景抒情,几字勾勒出暮春时节的惜别场景。扬子江头正值春天,风景宜人,然而离别之人对此美景,却已“愁杀”。杨花飘飞,缭乱似雪,更引起离人纷乱的愁绪。不说“别离愁杀渡江人”,却说“杨花愁杀渡江人”,避虚就实,生动可感。这两句中,“扬(杨)”这一音节出现了三次,但不显重复,反而有音节浏亮之美。三个“扬(杨)”所指不同,却又相互应和,富有巧思。诗歌后两句写得含蓄而富有情致。第三句从远处江头的景色转为写眼前离亭的道别。笛声本就幽怨,又在傍晚时分从风中飘来,人在离亭之中自然牵动起无限愁绪。也许笛子所吹的正是代表送别的《折杨柳》曲。“柳”谐音“留”,古有折柳送别之俗。眼见“杨柳春”,耳听“折柳”曲,分别又在即,怎能不伤怀?最后一句诗人只写到两人将要各奔前程,虽未明说“离别”二字,然而以“君”和“我”相对比,用截然相反的两个目的地,昭示出与友人即将分别的事实,更引人联想到分别后的场景。二人将要独自跋涉漫漫长路,前途艰辛,不知何时能再聚首。所有这些都在言外,给读者留下了大片想象空间,使诗歌获得字少情长、言简意丰的审美效果。

(梁雨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