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麦积山石窟景区现状研究及整改意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对甘肃天水麦积山风景名胜区麦积山石窟的旅游开发现状提出问题,进行景观可行性分析,并提出整改意见。
关键词:石窟,佛教艺术,旅游规划
一 前言
石窟艺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第一个落脚点是新疆,随着佛教东进,甘肃作为东西方经济要道,便于佛教传播,并且经过本土化衍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我国四大石窟其中之一的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后秦,大兴于北魏,后经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断的开凿扩建,遂成为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
范文澜编写的《中国通史》应该算得上解放前后最权威的史学书籍。其中按年代先后,共列出9个石窟,分别是敦煌千佛洞、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在介绍麦积山石窟时,称其是“一个佛教艺术的重要地区” “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麦积山在所列的石窟中排名第四,这可能就是四大石窟的来源。
二 旅游景观现状及存在问题
天水市位于甘肃东南部,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几年,天水大力推广文化宣传,旅游业迅猛发展,其中麦积山石窟的游客量最为突出。而景区开发过程中埋下的隐患也随之逐渐暴露。
2.1 定义不清
麦积山石窟历经几百年形成规模,现存石窟近200个,窟内全是大型的石刻造像,每尊像约有二、三吨重。窟内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佛像更似世俗之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子,体现汉民族的特点。那么问题在于,麦积山石窟现存的意义和向社会开放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根据麦积山石窟景区目前的状况显示,对于麦积山有着定义不清的问题,其中游客结构定义不清最为明显。
一个景区的明确定义决定了主要游客群体,准确定义自身景观能够起到导向作用,例如观古建筑群选择各地古城古镇、观自然风景选择名山大海、为个人信仰选择庙宇道观,不同的目的决定了人们会有不同的行为。麦积山石窟在这方面考虑欠缺,景区没有明确的定义导致游客群体过于复杂,过于集中。慕艺术之名而来的人大多希望能有一方位置仔细欣赏;慕佛之名的人忙于参拜,甚至将“香油钱”扔到佛像脚边,这给景区工作人员造成不小的困扰;还有不乏趋大势之人,两手空空而来,脑海空空而去。
2.2 以人为本还是以佛为本,教育性还是商业性
历经千年,佛像长期曝露在恶劣气候环境中,损坏严重,相关部门采取了保护措施,主要办法有两种――修复和隔离。
为了方便参观,在悬崖绝壁架起栈道,蜿蜒起伏,精心设计路线,确保游客能经过绝大多数的石窟。石窟内佛像因此置于游客触手可及之地,不得不用用细密铁丝网门加以隔离,导致无法看清佛像的真容。一些保存完整的石窟另外收费,且费用不低,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就包括了景区宣传的重点44窟“东方维纳斯”,因此,大多数的游客直到游览结束都不曾说出此窟的位置。
佛像需要精心的保护,有些需要重点保护的石窟限制参观人数也是无可厚非。但是采取隔离的措施不仅阻挡人们的碰触,更重要的是阻挡了游客观赏的视线,且对于风化侵蚀并不能起到任何作用,一个景点的管理需要大量的费用用来支持日常的维护,但是像麦积山石窟这种集文化、历史、雕塑、绘画与一身的历史存留地,它担负的不仅仅是一个景区的主要景观点,同时还要担负一定教育尤其是美术、历史教育的功能。在开发的同时应侧重这两点而非无限放大其商业价值。
2.3 标识缺失
标识系统设计是否合理是评判一个景区或者景点规划设计的重要标准,也是直接关系游客能否达到最初旅行目的的至关因素。标识系统设计最初在城市规划的时候被提出并得到重视,认为标识是文明的象征,指的是公共场所的指示,这个场所包括商业场所,非盈利公共机构,城市交通,社区等等。麦积山石窟位于麦积山中的一座孤峰上,海拔1472米,离地面高142米,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所处位置极其惊险。这就证明在开凿之初,其目的不是为了参观,而恰恰是禁止参观。因此这种特殊的景观需要详尽而人性化的标识系统,除了要具备旅游路线的导示功能,对于具体石窟的相关介绍也应具备。
目前对于麦积山石窟的研究以及相关学术讨论没有形成系统,更缺少深入的解释和定义,而研究不够深入前提下的盲目开放导致艺术和宗教释义模糊,相关宣传仅作表面文章,大而化之,不利于其艺术教育功能的发挥。而现有的标识仅有编号和简单的叙述,更加具体的知识介绍需要另行付费请景区讲解员。这里的问题是,人力资源分配不均导致浪费和失衡,讲解员的数量在旅游高峰期远远不能满足游客量。
2.4 周边环境不协调,游览方式单一
自然风景区和人文风景区的开发性规划设计应遵循整体性原则,主次分明、合理布局,过于强调主要景观点会导致整个风景区的可参观性降低,同时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麦积山石窟在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整体景区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过于突出石窟导致对周边景点关注度削弱,与周边仙人崖等地的冷清形成强烈对比。周边开发不够完善,农家乐等餐饮住宿不够规范,且景区购物管理凌乱,这是旅游景区规划的一个失误。由于参观地点在峭壁之上,游客的参观路线被固定于狭窄一线,尽管做了入口与出口的简单区分,但由于出入口距离过近且使用同一条道路,在实际应用中只得用警戒线临时分隔,栈道通行不畅导致入口通道排队拥挤,出口通道人流稀疏。
2.5 安全隐患
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栈道的修建注重参观路径,确保经由栈道可以到达每个石窟,同时也存在很多安全隐患。首先,凌空栈道承重依赖山体,而麦积山岩层相对松散,其雕塑被称为泥塑;其次,栈道梯步陡峭,扶手护栏高度过低,达不到安全高度;第三,高危地段没有设计年龄限制,更没有为不同年龄段的人设计合适的参观方式;第四,缺少应急通道和急救措施。
三 问题整改意见
首先,准确定义麦积山石窟景区性质,并且针对景区各景点特色突出其旅游性质,例如石窟可以定位于宗教艺术,而仙人崖等地可以突出自然风景,净土寺则满足佛教信徒需求。其次,控制商业性开发,根据景观性质合理设计,保证景区合理运营的同时侧重于石窟艺术的教育功能和传统美学功能。第三,深入研究石窟艺术的历史、文化、艺术表现等,为景点提供准确的旅游解释,并采用文字介绍和电子语音感应介绍的方式向游客传播。第四,整合周边相关资源,采取整体化规划方案,加强整体旅游景观的引导,利用整体景观资源的不同性质,突出各自重点,互为补充,有目的的分散人流量。第五,设计多种参观形式,增加应急措施,确保参观的安全性,并且为不同的参观需求设计不同的参观点。例如,可以采用同比或等比复制的形式在交通方便地段集中展示部分特色艺术。
四 结语
当代,石窟的存在是一段历史的证明,是一段宗教文化演变的记录,我们既不能沿着历史的文脉继续进行石窟的开凿,更不能已有石窟代表的一切。在历史遗存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性开发,在规划的同时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是这类景区最应注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阎文儒,麦积山石窟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2]天水麦积山石窟研究论文集[M].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中心,2008.
[3]中国通史[M].范文澜,蔡美彪.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