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生因你而不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今年3月看了孙小红老师的网络直播课堂教学,被孙老师的魅力所吸引。孙老师是一位智者型的老师,充分整合了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享受地理学科之美。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得以培养生成,在探索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受益匪浅。
关键词:学者型老师;学习能力;内容整合
2012年3月,通过教学新时空,观看了孙小红老师的《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本课的教学虽然不是很华丽,但在孙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在课堂上自然生成。所以即使网络直播不是很流畅,但还是被孙老师的教学睿智所吸引,断断续续地坚持看完了这一课。这一课让我感触颇深,特别是关于我们教师个人素养的提高、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对于教材的选择性的处理。以下是我的一些听课后的启示:
一、孙老师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型老师
在信息资讯发达的今天,学生可能知道的比教师还多。我们上课时多有体会:“照本宣科”,久而久之,学生会丧失学习的感动、学习的意愿和尝试的勇气。所以教学中要适时地把课本以外的内容有机地与课本内容糅合,让学生感受地理学科之美。
孙老师本节课的教学由“茶马古道”开始,从“美酒千杯难成知己,陈茶一盏也能醉人”介绍了中国茶文化中的普洱茶的一些文化知识。
再如:在讲授乳畜业时介绍了各地“繁复的乳制品词汇”,可见孙老师对中外文化的了解与研究。
孙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课堂上娓娓道来,避免了教学的狭隘化,学生既享受到累积的人类文明之美,也加强了对西欧乳畜业为何发达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孙老师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转换为学习行为。
二、孙老师把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生成完美地体现于课堂教学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结合新课程理念,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学习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记忆、存储,或是学会运用某种特定技巧,而是在于学到终生学习的能力。而要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就必须要学习如何学习;从教师的角度也可以理解为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诚然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有多种方法来实施这一教学理念。孙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围绕着该教学理念而展开,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孙老师非常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特别是从提供的材料中提取、加工、表达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生成
打开地理教材或查询地理资料时,会发现它们是由文字、地图、图表来表达,图文结合是地理学科的特点。孙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用的材料也是图文并茂,而且材料明晰,文字简洁到位,控制信息量,有利于学生在短暂的课堂内有效地提取相应的地理信息,提高思维活动的效果和速度。
例如:在分析牧区与内蒙古牧区的产草能力差异时,在提供中国四大牧区图的基础上,还提供了牧区“海拔4000米以上,年降水量300 mm以上高寒草甸草原,每公顷产鲜草0.75~1.87吨”的资料。内蒙古东部牧区“年降水量400 mm,平原草原,每公顷,产鲜草3~4.5吨”的资料。学生在分析差异时,根据材料就想到了从降水量与地形的差异方面来分析。
再如:利用教材提供的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因素之“气候温和,草类茂盛”,与西欧的乳畜业的区位因素之“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牧草的生长”,分析了“气候的温和与温凉热量;潮湿,多雨多雾水分;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光照。而热量、水分、光照是以气候因素为基础的自然区位条件之一”。
2.在本节教学中孙老师也注重了比较能力的培养运用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通过比较有助于学生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既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也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如:介绍普洱茶后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思考:“普洱茶的消费量为什么在牧区最大,而不是在内蒙古牧区?”比较分析“潘帕斯草原、内蒙古东部牧区、牧区这三个不同地域畜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孙老师在引出本课的课题“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区位因素与形成条件”时,提问“从‘因素’到‘条件’,语义有无变化?”这一差别也是学生平时往往容易混淆的、忽视的。
3.孙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及时帮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形成知识系统,培养了学生的系统学习能力
如: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牧牛业的生产特点进行分析时,从刚才分析得到的区位优势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的生产特点,既减少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又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再如,在学完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后,以此为基础归纳介绍了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自然:气候(热量、水分、光照)——是否有利牧草生长,地形,水源
社会经济:市场、交通、地价……
其他:机械、冷藏……
孙老师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一个一个的单一要素进行分析、综合,这样学生既及时掌握了地理知识,又学会了分析的方法,并为以后的学习分析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4.孙老师也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中阐述:“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教学的重点已不是记住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而在于在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如何应用这些地理知识来解释各种地理现象,并进一步模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把握分寸,留下必要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
因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本节教学内容结束后孙老师请学生预测“乳畜业在中国的市场前景”以及分析伊利乳牛业的“现有优势及进一步发展需要改善哪些条件”。
三、孙老师整合了教材,上课的内容“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
孙老师教授的内容主要是教材上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节,该节以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和西欧的乳畜业作为典型的案例,结合该节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孙老师又回顾、补充拓展了相应的教学材料。如:
1.孙老师在导课中简要回顾了初中教材中的“中国的四大牧区”和畜牧业的定义;分析了牧区与内蒙古东部牧区的产鲜草能力的差异和了解了这两大牧区的景观差异,然后通过内蒙古东部牧区比牧区的水分更为充足引出与区位有关,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由中国的畜牧业延伸到世界上畜牧业典型案例的学习,学习的内容更加的开放有序、系统和全面。
2.利用课本提供的“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让学生思考“这些条件与我们学过的哪些气候类型的特点相近”。让学生回顾了高一上学期的主要气候类型的内容,然后在“世界气候类型图”上结合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这两大气候区落实了世界主要的畜牧业分布地区,既巩固了旧知又提升了新知。
台湾企业战略专家石滋宜博士认为:
懂得如何学习的人,自然能掌握变化,掌握趋势。
懂得如何学习的人,自然有事业心、有应变力。
懂得如何学习的人,自然能够有创造力、有前瞻性。
孙老师的这一堂课,是一节师生、生生间思维碰撞的课堂,课堂上既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又有合作讨论,学生既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又培养了思维的逻辑性、创造性,掌握了有效学习的学习能力。
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从这一节课学生的反映可以看出,现在结果的产生就是孙老师以前平时课堂教学的积累,让我在探索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受益匪浅。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