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海外寻“源”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海外寻“源”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实困局】

人们总说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然而,中国人均资源水平极低,几乎所有人均资源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石油、煤炭、铜、铁、锰等45种主要矿产现有储量,能保证到2020年需求的只有六种。而重庆是中国资源贫乏的缩影:总量不高,人均较低,分布不均,开发较难。更要命的是,重庆资源型企业占比很大,经济结构正处于资源依赖的强势阶段。资源短缺,正成为制约重庆及中国成长的“致命烦恼”。

“走出去”不是赶一场远集,而是充分利用市场杠杆,实现以“丰”补“欠”。

在重庆资源紧缺的画布上,博赛、重钢、重庆粮食集团,正以不同以“丰”补“欠”方式,挥毫泼墨。

短缺之痛

空闲时,煤老板曾刚眼前总是一阵恍惚:大院里,货车排着长队,收账处,挤满挥着支票的拉煤人。

“尽管要从早忙到晚,但我心里特别舒服。”几年前的辉煌,在曾刚眼里发着光。

辉煌从2008年开始转向晦暗。

随着产煤量的每况愈下,院里货车一天天稀少起来。“现在一天能接待六辆车就万幸了,差的时候只有一辆。”曾刚一脸无奈。

辉煌尽处是落幕。

“再等几年,矿尽山空。”曾刚忍不住叹气,“好日子就彻底到头了。”

矿尽山空,不仅是曾刚的烦恼,更是整个万盛区的隐痛。

煤炭,曾是万盛人自傲的“黑金”。

鼎盛时期,万盛不但提供了四川省1/4的工业用煤,更撑起重庆工业用煤的半壁江山。凭借煤炭资源,万盛从一个小乡场发展成一座现代化矿业城。

鼎盛的下一步往往就是衰退。

2009年3月2日,国土资源部下发“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万盛赫然在列。

70年持续开采,已让万盛上百平方公里地域矿尽山空――重庆唯一资源型城市就这样心酸落幕。

万盛之痛,不过是重庆资源“贫血”的缩影。这种“贫血”,日愈制约着重庆的生长发育。

2011年1月28日,在全市工业与信息化工作会上,市长黄奇帆大声疾呼:“未来五年重庆要力争实现三万亿元工业总产值,现在最头痛的问题是能源瓶颈。”

走出去,寻找工业发展的“氧气”,“十二五”别无选择。

抄底并购

袁志伦是个“猎人”。

早年,袁从事有色金属贸易。1997年,他出任重庆博赛集团董事长。

袁善战,短短七年就将博赛打造成中国最大氧化铝生产民营企业。

2004年,博赛遭遇阻击――中铝豪掷50亿元,直奔博赛根据地南川。

“南川有5000万吨铝矾土矿。”袁志伦说,“但被中铝一口吃掉4000万吨,剩下1000万吨,以博赛每年100万吨的胃口,十年就没饭吃了。”

老巢失守,袁踏上漫漫寻“源”路。

先入贵州,再征云南,“粮食”依然堪忧,博赛氧化铝扩建工程被迫停工。

迫不得已,袁将目光投向海外

尽管饿着肚子,但袁没有盲动,他在等待良机。

2006年底,金融危机初现端倪,袁兴奋起来。

“在别人贪婪时,你要恐惧;而别人恐惧时,你要贪婪。”袁借危出击。

遍访之下,佳音传来:世界第一大铝矾土企业欧迈陷入困境,准备抛售圭亚那铝矾土矿。该矿储量高达1.86亿吨,相当于中国已探明储量的1/3。

“不惜血本!”在20多家竞争者瞻前顾后之际,袁果断出手,6000万美元,抄底成功。

一年后,每吨铝矾土熟料暴涨240美元,竞争者大悔,袁大赚。

从圭亚那运回的铝矾土熟料,让博赛获得了抗衡中铝的砝码。

“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这条铝业链,因资源限制,民企只能涉足其中一块,但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全线出击了。”袁说。

更得劲的是,这次海外抄底,彻底改变了重庆70%的氧化铝依赖高价进口和外省提供的格局,“中国铝加工之都”获得加速度。

联手开发

2010年8月,烈日当空。

重钢董事长董林,俯身坐于桌前。

办公室很静,唯闻“沙沙”写字声。董林正在批阅收购亚洲钢铁控股公司60%股权的合同文本――下月将完成交割。

时间拨回到2009年9月24日。

伴随一块火红钢板缓缓下线,重钢长寿新厂4.1米宽厚板生产线开炉。

“此前,重钢只能生产宽度为2.7米的船板。”董林说,“船舶外壳采用船板焊接,船板越窄,工序越多。”

正因如此,此生产线还未投产,重钢已接到十亿元订单。

欣喜背后是隐忧。

“在产能扩张之前,重钢每年需500万吨铁矿石,其中80%需要进口。”董林蹙眉说,“产能扩张后,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在中国铁矿石资源全面告急之下,建立海外基地成为唯一选择。

这条路并不平坦,中国有色矿业集团等行业巨头,海外并购时频频碰壁。

为何频频失败?董林通过摸底发现:外矿拒绝国企背景。

既然不能像博赛那样抄底,那就只能选择曲径通幽:寻求民企共同开发。

重钢找到全球投行大鳄摩根士丹利。“他们出现的地方,多与企业重组有关。”董林说。

果然,摩根士丹利很快带来情报:香港民企亚钢资金链断了,欲寻伙伴共同开发其澳大利亚磁铁矿。

重钢集团与重庆外经贸集团迅速组建重庆矿投,以2.8亿澳元,买下亚钢所属澳矿60%的股权――将参与开发,并获得优先购买权。

“拿下澳矿后,重钢不仅实现了铁矿石自给,还可帮助国内兄弟企业规避进口铁矿石涨价风险,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董林说。

“有了这一矿产资源,重钢将向千亿级企业冲刺。”重庆市长黄奇帆说。

借“源”下蛋

2011年2月,多国民众游行,抗议粮油上涨。

“粮食危机已成事实。”联合国粮农组织说。

此时,在巴西亚马逊河旁一块土地上,一茬茬大豆嫩苗正破土而出。

万里外的重庆,胡君烈正喜色上脸:“三月后,我们就能收割这片大豆了。”

“进口粮食,不如进口土地。”近几年,国家部委一再呼吁。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建立海外粮仓迫在眉睫。

2008年2月,重庆粮食集团成立,胡君烈出任董事长。一上任,胡就将建立海外粮仓列为“势在必行”。

但胡极其谨慎,前车之鉴就在眼前――“一亩地只要每季两美元,原以为能挣大钱。”去老挝种粮的四家渝企,全部铩羽而归。

种子不适应老挝气候,基础设施几乎为零,国内水稻需求低迷……老挝突击,就这样化为泡影。

这次教训让胡警醒:建立海外粮仓,须立足中国急需。

一番分析后,“大豆”让胡的眼睛亮了起来:中国大豆进口依存度高达60%,如要实现自给,需五个黑龙江省的大豆种植面积。

但胡没有冲动,他沉下心来,寻找着最佳种植之地。

2009年5月,巴西总统卢拉访华:“欢迎中国企业到巴西买地发展农业。”

这条信息让胡欣喜若狂。

十多次巴西考察,胡终于发现亚马逊河旁一块土地很适合种大豆,且基础设施不错。

胡立即将“巴西计划”上报市里,市里随即上报国家部委,获大力支持:将优先采购。

得到鼓励,重庆粮食集团果断出手:58亿元买下巴西300万亩土地永久经营权。

“巴西基地可年产300万吨大豆,加上向周围农场主收购,每年可为中国提供500万吨大豆。”胡说,这不仅缓解了中国之急,还再造了1/10个“重庆农业”。

重庆粮食集团的“长江中上游最大农业产业化航母”之梦,在借“源”下蛋中翩然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