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罗浮山百草油治疗口腔溃疡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罗浮山百草油治疗口腔溃疡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罗浮山百草油治疗口腔溃疡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门诊科就诊的口腔溃疡患者2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给予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10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罗浮山百草油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随访6个月统计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7.00%(97/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00%(83/100)(P<0.05);两组患者均成功获得随访,观察组复发率为3.00%,较对照组的13.00%显著下降(P<0.05)。结论:对于口腔溃疡患者,在蒙脱石散治疗的基础上加以罗浮山百草油治疗可以显著增强疗效,降低复发率,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罗浮山百草油;思密达;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为口腔科常见疾病,又名“口疮”,是一种发生在口腔黏膜的溃疡性损伤疾病,多位于口腔黏膜表层,发作时疼痛剧烈,局部伴有灼烧感,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饮食和说话,给生活造成极大不便[1]。目前对于口腔溃疡的治疗药物较多,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本研究对我院门诊科收治的100例患者应用了思密达联合罗浮山百草油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门诊科收治的口腔溃疡患者200例,患者均明确确诊,符合《口腔内科学》[2]中有关口腔溃疡诊断标准。就诊时口腔部分均有2个以上溃疡或糜烂,溃疡大小如黄豆或米粒,牙龈和口腔黏膜有发红、灼烧感和疼痛感,影响进食和说话,在进食刺激性食物时疼痛感明显加重;表面呈黄色或白色的溃烂膜,大多伴有白色的脓包。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男59例,女41例,年龄13~68岁,平均(26.5±9.8)岁,病程1~3d,平均(1.2±0.8)d;对照组男62例,女38例,年龄12~66岁,平均(25.6±9.5)岁,病程1~3d,平均(1.1±0.7)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P>0.05)。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蒙脱石散治疗,常规无菌生理盐水清洗消毒处理后,将蒙脱石散药物直接涂抹于患处,每日4次,用药30min内常规禁食和禁饮,7d为一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罗浮山百草油治疗,常规消毒处理后,用罗浮山百草油含漱一分钟,3~4次/日,两种药物间隔使用,4d为一个疗程。1.3疗效判定[3]治愈:经治疗后疼痛症状消失,溃疡周围无充血,溃烂部分痊愈,可正常进食和说话;有效:自觉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溃疡周围充血明显改善,溃疡创面较治疗前缩小2/3以上;无效:治疗后无改善。随访6个月,统计复发率。1.4数据处理本组数据均用SPSS17.0软件处理,治疗效果和6个月内复发率用%表示,并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0%(97/100),较对照组的83.00%(83/100)明显提高(P<0.05),见表1。2.2两组6个月内复发率随访统计随访6个月,两组均成功获得随访,随访成功率100%,观察组3例复发,复发率为3.00%,对照组13例复发,复发率为13.00%,两组6个月内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6.7935,P<0.05)

3讨论

关于口腔溃疡的发病机制当前还尚未明确,多数学者公认为与遗传、环境以及免疫因素有关。罗浮山百草油组方中白芷性温,味辛,具有活血排脓,生肌止痛的功效;益母草性凉,味辛苦,具有活血祛淤、调经消水的作用;野性微寒,鱼腥草、虎杖、一朵云的清热解毒能力较强,联用抗菌消炎和抗病毒作用强[4]。诸药合用,共奏消炎止痛、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效,可广泛用于口腔溃疡病症治疗。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在蒙脱石散治疗的基础上加以罗浮山百草油治疗,效果显著,治疗总有效率和6个月内复发率分别为97.00%和3.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00%和13.00%。综上所述,对于口腔溃疡患者,采用罗浮山百草油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效果显著,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晓蓉,葛云霞.白玉散治疗口腔溃疡患者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6):1-2.

[2]包穆蓉.口腔内科学(7)[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09,2(1):61-62.

[3]邹莹.简便中药漱口防治放化疗口腔溃疡的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22(6):78-79,82.

[4]殷建玲.中药抗菌研究进展[J].北方药学,2014,(4):111-111.

作者:王志骥 单位:梅州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