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万有引力视角的产业集群效应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物理学中,物体的质量越大,则万有引力越大。产业集群就像一个吸聚体,集群规模越大,越能吸引更多的厂商甚至研究机构,当然也包括越来越具有集群化倾向的政府政策和帮助。本文首先综述了产业集群效应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从物理学的万有引力角度理论上分析了产业集群外引力,并在万有引力公式的基础上,建立了集群引力公式。
关键词:产业集群;集群效应;万有引力
O、引言
产业集群已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流。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能够产生外部经济性:有利于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有利于促进企业之间的创新,能够产生创新效应等。鉴于产业集群的重要作用,对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产业集群效应综述
1.1外部经济性
第一个较系统研究产业集群现象的是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90),通过对英国一些传统工业产业集群现象的考察,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Ⅲ。继马歇尔之后,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ber)(1909)从集聚因素带来的经济性的降低来研究产业集群效应。克鲁格曼(1991)则通过其新贸易理论,发展了集聚经济观点,理论基础仍然是外部经济性。
而国内学者关于从外部经济性来研究集群效应的主要观点如下:
李煜华(2007)等,从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方面,正反两面客观地分析了集群效应。苗丽静,王雅莉(2007)从外部经济性方面来体现集群效应。李盛竹(2008)从信息产业集群式发展对企业与社会带来的影响与效应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许仁祥从成本、需求和环境等角度分析了城市经济环境对产业聚集和产业发展的影响。刘军国从报酬递增角度来研究集群效应。
综上,国内外学者大都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或者是经济效应,社会效应角度来研究集群效应的。
1.2竞争优势论
最具代表性的是新产业区理论家波特(2002)竞争优势论,其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产业集群效应。陈柳钦(2008)从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区域竞争力方面来考察集群效应。孙国峰(2008)等认为成本的降低和收益提高,可产生集群超额利润,从而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刘玉巍(2005)等人集群效应有利于培育产业竞争力胡宇辰(2004)等人认为,随着需求多样化的发展和技术的日新月异,众多以集群形式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表现出了巨大的竞争力,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㈣。阎金明(2008)认为产业集群带来的竞争,在为企业带来压力的同时,也提升了产业集群区的整体竞争力。在实证方面,付新爽(2007)则在综述有关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评价指标用以评价集群效应的成果及其关键的影Ⅱ自因素,以期为集群的管理及相关主体的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悯。
综上,集群有利于提升企业、产业,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1.3学习机制论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cter)(1912)强调了产业集群由于外溢性的知识创新效应以及技术创新及其扩散促使,促使其不断的学习进步从而发挥集群效应。国内学者赵娴(2007)等人认为产业集群促进企业的学习与创新。
魏江等(2003)从浙江省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当中总结了一种基于学习人的集群学习模式。赵涛、艾宏图(2004)产业集群对知识创新的促进作用,进而提出了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李琳、袁灵(2004)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中的知识流动与创新机制的研究动态作了综合考察与评述。贾明江(2005)运用博弈论方法就集群中模仿行为和知识溢出效应在各种条件下对企业创新动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对于网络模式的学习机制论,主要观点如下:集群内的企业与相关机构之间的网络关系是积累创新能力的重要投入(Lundvall,1992),有利于企业之间互相学习:仇保兴讨论了技术创新在产业集群内部的扩散方式和由此带来的技术创新“集群效应”,魏江还提出了集群创新系统要素的模型分析和集群创新系统总体结构模型,盖文启运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交易成本、竞争优势、创新等理论建立了区域创新网络理论体系-翊。许庆瑞指出以龙头企业及其形成的网络(即“龙头企业网络”)为主体的企业集群的市场结构对于集群创新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但是“集群促进刨新”并不是永恒的命题,安虎森指出区位因素即创新环境因素对区域产业创新具有不同的影响程度。宁钟对特定地区产业集群的学习创新行为进行了研究,认为集群有利用内部企业的学习创新。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的正效应,主要体现在外部经济性,整体涌现性及交易成本等方面。但也存在负效应。客观的说,集群效应是把双刃剑。若发挥的好,就可以对所在区域带来积极的显著的效益和影响,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人才、资源的进入;若发挥的不好,也可带来很多负面效应,容易陷入局部最优化,从而导致内闭和僵化,这在产业集群生命期的各个阶段都可能体现。总之,我们应发挥集群正效应的吸聚特性,吸引更多的厂商甚至研究机构进入,当然也包括越来越具有集群化倾向的政府政策和帮助。
2、集群的外引力
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认为,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集群一经形成后,其规模和范围经济效应及一种诚信的文化会把与产业具有直接联系的物资、技术、人力资源、特定产业资源,尤其是跨国企业及相关的产业甚至不同产业吸引过来。此外,也会吸引当地政府的注意力,一方面加大区域内交通运输、环境治理和邮电通讯等硬件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通过规范市场秩序,健全政府服务体系营造适应集群发展的软环境。总之产业集群将更多的优势资源吸引到了集群里,为集群竞争优势的维持奠定了基础。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万有引力定律,笔者从引力及环境引资方面来研究集群效应。结合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公式:F=G*M1*M2/R2,对于产业集群系统,也给出以下公式:
F=E*A*S*L*C*N/R2
其中:F为产业集群引力:E为产业集群环境因子;A为外部经济性;s为整体涌现性:L为学习与创新效应;C为交易费用:N为负效应因子:R为距离因素。
2.1 E――产业集群环境因子
系统之外的一切事物总和为该系统的环境。外部的变化多少会影响系统,系统与环境的联系方式的改变也会改变系统内部子系统的联系方式。因此,产业集群系统的环境主要包括当地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政策环境。
2.2 A――外部经济性
外部经济性主要包括外部范围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通过集聚可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具有规模收益递增效果,进而提高整个产业的生产率。
2.3 S――整体涌现性/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是指企业从资源配置和经营范围的决策中,通过共同努力,达到比单个企业的努力累加更大的效果,即俗称“1+1>2”效应。产业集群具有协同效应,集群内企业共同努力,实现效益更多的增加。
2.4 L――学习与创新效应
集群是创新的催化剂,产业集群的创新功能增强以及内部的创新活动发生与增值可以从以下两点来分析:第一,集群体内知识的累积、传递与扩散。第二,外部环境的激烈动荡也会促进创新。
2.5 C――交易费用
交易和分工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一方面有了分工才需要交易,一个自给自足的个人是不需要交易的:另一方面,有了交易的可能之后才会发生分工。有了分工就需要整合,有了交易就要有相应的规制结构,而不同的规制结构有着不同的交易成本。因此,从交易成本理论进行产业集群效应分析是十分有意义的。
2.6 N――负效应因子
成功产业集群的示范效应使得产业集群正成为许多地区制定经济政策的战略工具。但是集群的正效应并不是无限扩大的。产业集群能给企业带来很多好处,但也正是这种聚集,往往会导致一种内闭与惰性。产业集群在集群发展的初期、成熟期和衰退期都有可能产生负效应,包括管理混乱、过度竞争、创新惰性、路径依赖、空洞集群等。因此,其与集群引力成反比。
2.7R――距离因素
产业集群的辐射效应和距离有关。距离越远,辐射效应越弱。其与集群引力成反比。
3、总结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之所以能产生集群效应,一是基于其固有的内在特性;二是源于其较低的交易成本、强大的外部经济和能够放大的协同作用。由于集群内部企业的业务关联所产生的是典型的“集群效应”,即产业集群内形成大量的信息集聚、技术集聚、资金集聚、人才集聚、政策集聚、权力集聚(代言人)等,使产业集群能够克服中小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劣势:由于集群内企业之间相对稳定与熟悉的关系所形成的隐形契约关系,企业的每个定单都能很方便地在产业集群内找到合适的委托生产者,从而大大地降低了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与监督成本等:同时,集群内完整的产销链与隐形契约关系的存在将大大提高集群内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金周转率。
本文首次借用物理学万有引力定律,结合集群效应的各个因子分析了集群的外引力,并定性的分析了各个引力因子,力图为量化指标提供一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