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索“双引导”导激教学方式培养创新人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对“双引导”导激教学方式的研究,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双引导”导激教学方式中,“导”是主体,解决学习方法问题,让学生会学;“激”是核心,解决学习动力问题,让学生爱学。“导”“激”结合,从学生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加以引导,对“导”与“激”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例证分析,演化出无限丰富多样的具体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式重学习方法、重学生内因、重非智力因素,不囿于具体教学模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可大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效果,科学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引导;激励;教学方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2)06012704
一、“双引导”导激教学方式的背景、做法及特点
(一)教学方式改革现状及背景
当代教学方式改革现状:在改革中不断地弃旧扬新,同时又步履蹒跚地艰难前行。
一方面,考试的桎梏仍顽固地左右着课堂教学,以考试判优劣,以分数论英雄;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只要教师“讲”得精彩,就是好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理论说教式教学仍是较为常见的教学形式;在高等学校,本来没有升学和统考的压力,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学中仍多是以“讲”为主,学生大都处于被动听课的地位,与培养创新能力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另一方面,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教育界众多有识之士在不懈探索教学方式改革之路。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是当代教学方式改革的先导,“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1],是他为我们进行教学方式改革指出的方向。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目标激励法”与“任务驱动法”[2]、“体验式教学”[3]、“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4]等各种探索型、研究型教学方式实验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
但是,上述改革实验和探索还仅仅限于少数和局部,并且也各有其局限:或过分强调具体教学形式而缺乏必要的灵活性,或对教材有较多的依赖,或因对教师有太琐细的要求而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使得教学方式改革显得步履维艰,不易取得满意的效果。
现代社会已逐步进入信息时代,对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和知识更新的要求日益提高,知识陈旧周期日益缩短,职业变动和重组要求人们能快速调整、更新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具备创新能力,这就需要终身学习,需要具备再获知识的技能。社会要求教育要优质、高效、大面积地培养人才,强调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全员发展、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呼唤科学、高效、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的融合,给传媒艺术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发展空间和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对传媒艺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面对“三网融合”新形势下传媒艺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我们应探索更适合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
(二)“双引导”导激教学方式的基本做法及特点
1.“双引导”导激教学方式的基本做法
“导”即引导,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加以指引和导向。导是主体,是外在表现,其目的是解决学习的方法问题, “达到将传统的让学生‘学会’这一教学理念向让学生‘会学’这一理念的转变”[5],让学生会学,是“双引导”导激教学方式的主要目标。
“激”即激励,指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加以激发和强化。激是核心,是内在实质,其目的是解决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问题,“学习中有了兴趣,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的内动力,就能做到忙而不累、乐而忘忧,就能够产生灵感、提高效率。”[6]让学生有兴趣、有动力、爱学,是“双引导”导激教学方式的首要目标。
“导”“激”结合,从学生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加以引导,设计出无限丰富多样的具体教学形式,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2.“双引导”导激教学方式的特点
第一,重学习方法、重学生内因、重非智力因素。它既解决了学生学习的方法问题又解决了其动力问题,让学生既会学又爱学,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很容易主动吸收知识、把握方法、形成习惯、提高创新能力。
第二,不囿于具体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导”与“激”的综合运用,导学与激励结合,可以设计出无限丰富多样的具体教学形式,使课堂教学摆脱僵化和枯燥,使学生始终置身于生动、活跃、优美的教学氛围中,从而引导学生科学、高效地学习。
第三,具有广泛适应性。不分学科、专业、年级和学生的学习力,不需要专门的实验教材,对实验教师也没有过多的特殊要求,实验难度低,便于广大师生灵活运用,易于推广。
二、“双引导”导激教学方式实施例说
(一)“导”的教学方式例说
1.导的内容举例
导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及时给学生安排学习任务,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力给以不同的任务。每节课任务的难度、容量要适当,要求要具体。
导思路。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可能有几种不同的途径,每考虑一种途径都反映为一种思路。教师在引导中,要注意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其思路既开阔活跃,又清晰缜密。
导内容。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加以引导,如直接给出概念的定义,归纳分析的要点,讲解图表的含义等。
导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这是使学生会学的关键。学习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如阅读、记忆、思考、演算、证明等,都有其奥秘和方法可寻,引导学生把握了相关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导例证。引导学生弄懂例证,包括教科书上的例证和教师自己设计的例证,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把握知识内涵,收到举一返三,驾轻就熟的效果。
导顺序。在一堂课中的几个问题有难易之分,一个问题的几个侧面亦各有其特点,先思考什么后思考什么,先解决什么后解决什么,也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引导内容之一。
2.导的形式举例
谈话导。谈话在引导中运用最多,在授课开始时可对学生进行集中的指导谈话,在学生独立学习时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别谈话,在学生独立学习后可进行集中的归纳提示性谈话。
提纲导。用提纲加以引导也是用得最多的形式,可采用发放学习提纲、板书归纳提纲、要求学生设计课题分析提纲等方式。
阶段导。学习内容呈现板块和层递结构形式,章节课次的安排体现出明显的节奏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呈适时强化巩固和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决定了引导要有阶段性。教师在“导”的过程中应注意根据阶段安排不同的内容。
示范导。即教师运用示范的方式进行引导,如示范朗读、示范分析、示范绘图、示范操作等。
超前导。教师有时提前引导,这与安排学生预习时的指导很相似,在学生学习之前明确地提出目标和要求,适当点拨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和钻研。
延时导。教师有时故意不在学生学习后及时指导,而是延迟一小段时间,待学生反复思考、深入探求后方予以点拨。
(二)“激”的教学方式例说
1.激的内容举例
激动机。学习动机是产生主动学习行为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学生学习有各种各样的动机,在教学中要经常地刺激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主动学习的动机。
激兴趣。一是借助生动、明快的课堂教学形式,灵活、艺术地组织教学;二是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三是利用教学内容或情境的趣味性来激励学生。
激注意。利用教学语言声调高低、强弱、快慢的变化,或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图像激发学生,同时教育鼓励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力争保持大脑兴奋中心经常指向学习内容。
激目标。用目标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给学生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引导学生自觉地追求目标,不断达到经过努力能达到的高度。
激意志。从正向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培养其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性;从反向激发其战胜困难的勇气,有时还可故意设置学习的障碍,让学生经受困难的考验。
激自信。在课堂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使学生在完成作业、课堂发言、上台演讲、示范解题、演示操作、模拟研究等学习活动中树立成功感和自豪感。
2.激的形式举例
情感激。借助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中的情感因素来实施激励,利用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可激励学生驾驭科技的热情。教学情境的情感因素则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期待、鼓舞等方面。
理性激。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正面激励,如学习目的、专业思想、攻关精神、奉献精神等,使其自觉、主动地学习钻研。
暗示激。内容暗示:针对学习实际穿插激励学习的信号内容;情境暗示: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等,用含蓄的警醒语言、或眼神、手势等予以激励;形象暗示:多设计形象化教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情境。
悬念激。故意设置悬念,让学生心生疑团,激发其深入钻研探究的愿望。在教学中,阐释一个命题,推演一个定理,例证一个公式,解答一道难题、组织一次讨论、指导一次研究……都有机会利用悬念激励学生。
逆向激。利用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故意限制课堂发言人数,激发学生努力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成果与才能;在教学中“故设障碍”,让学生吃些苦头,锻炼其意志;反向设计问题,造成“故错”,激发学生对其进行驳斥、反证,从而引发学生的钻研热情。
趋新激。教学设计力求灵活多样,富有新鲜感;经常变换具体教学组织形式,即使是对变化不大的常规内容、老问题,也要在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做到常教常新,使学生经常置身于新鲜有趣的教学氛围中。
三、结语
“双引导”导激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立足“相机诱导”,“授之以渔”,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和内动力,强调引导与激励的综合运用与深度融合[78],既不限于具体的教学模式,又没有学科、学习力及专门实验教材等限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这种教学方式符合当代先进教育理论,有实践基础和显著优势,可以大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果,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双引导”导激教学方式必将在教学改革中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21.
[2]张学琴.关于大学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6):249.
[3]范晓梅,李艳,杨会娟.体验式教学在课堂上运用方式的探讨[J].科教文汇,2010(2):60.
[4]张忠华.论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种教学方式的统一[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3):72.
[5]宋晓燕,沈倩倩.论高校教学改革:从“学会”向“会学”转变[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63.
[6]杨松柏,曹素利. 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J].企业导报,2010(4):215.
[7]刘鲁文,许峰.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27130.
[8]刘时勇.地方高师院校办学定位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