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数学课的课末小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数学课的课末小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小学数学课的课末小结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画龙点睛的课末小结,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主要形式和优化方法。

关键词: 课末小结 主要形式 优化策略 小学数学课

小学数学课的课末小结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画龙点睛的课末小结,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数学课的结尾还未能尽如人意。因此,本文探讨了课末小结的主要形式和优化策略。

一、数学课课末小结的主要形式

(一)总结式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把一节课内所学生的知识和主要内容,作提纲挈领式的总结。

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以后,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总结:

(1)什么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有几条边?有几个角?

(3)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4)我们能够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呢?如果能,又应该怎样计算呢?

这样设计,既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教学重点,又巩固了新知识、强化了记忆。

(二)悬念式

这种小结是在教学本课知识的同时,通过教师设疑引出下节课要学的内容。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新授小数除以整数,除总结好本课内容外,还可提出:“21.45÷15,小数除以整数,如果把15缩小100倍,21.45÷1521.45÷0.15,小数除以小数,又怎样计算呢?”这样小结既总结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了铺垫,促使学生去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主动建立新知结构。

(三)前呼后应式

这种小结需要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给学生设疑置惑,小结时释疑解惑。前呼后应,形成对照,使学生豁然开朗。

例如:教学“三位数有余数的除法”,在导入新课时设疑: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如遇到有余数的时候,余数也不变吗?讲完新课后教师结合出现的几对算式,引导学生小结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如果有余数,那么余数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这种前呼后应式的小结,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的主要知识。

(四)图表式

这种小结通常是通过图示或表格的方式,引导、归纳、总结出当堂课所学的知识,或揭示同以前所学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例如:学生在学习带分数乘法的解法时,由于受前面学过的带分数加减法的解法干扰,往往出现将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与分数部分分别相乘和把带分数部分先通分、再约分等情况。针对学生出现的这种错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两者之间计算过程中的异同点,可用图表小结。

(五)探求式

这种小结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步骤,安排教学内容时,把学生感到模糊的或容易引起意见分歧的问题有意识地留到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分析,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得出结论,统一认识。这样小结,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索,以达到促进学生思维的锻炼、学会明辨是非能力的目的。

(六)对比式

有比较才有鉴别,对比式小结,就是在一节课教学的结束阶段从内容结构、形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侧重地把本节课内容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概括出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把握住特点,总结出规律,加深了解所学知识。

二、数学课课末小结的优化策略

(一)使知识生活化

例如教学《认识左右》一课后,可让学生到楼梯口当“小交警”,抓出不遵守交通秩序的同学。

这样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并非只是“纸上谈兵”,学生必然学得兴趣盎然。相信这一幕将永远留在孩子的脑海中,教师还要去寻找什么结尾呢?

(二)知识的迁移

例如,在《九加几》的教学末尾,学生得出了这样的填法:9+6=8+7。老师可以问:你是怎样算8+7的?学生会说出用“凑十法”也可以算“8+7”。

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今天的知识,还尝试把今天的知识用于相似题的解决中,成功地对知识进行了迁移。

所教内容学完后,不是马上结束教学,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使之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所阅读的课外读物与本课内容密切相连,拓展知识,扩大视野。

又如,教学《年、月、日》小结时,可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在同一年里,有没有相邻的两个大月或两个小月?不在同一年里呢?

2.小强今年12岁,可是他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出生的?

3.一个坏人私自开了一张介绍信,日期是1999年2月29日,立即被机智的警察发现了,是什么原因?

(三)使知识融于游戏

这种方式是根据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点,把游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游戏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兴趣得以保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结束新课。

例如教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时,可以设计“找朋友,离教室”这样的结尾:

教师出示带有数字的卡片说:“你们可以为我出示的这些数字‘找朋友’。如果你的座位号是卡片上数的倍数,你就找到了‘朋友’并可以离开教室了。在离开以前,你要走上讲台,为你的座位号再找出两个‘朋友’并大声说出来,才能走出教室。这两个‘朋友’,都是它的倍数。”学生顿时兴趣倍增。

(1)教师出示卡片2,座位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一个个走上讲台,分别说出了自己座位号的倍数,然后离开了教室。

(2)教师出示卡片3、5时,座位号是3、5的倍数的学生,也用同样的方式走出了教室。

(3)最后,教室里只剩下座位号是1、7、11、13、19、23、29、31、37、41、43、47的学生。

引出:当出1时,剩下的这些学生就都可以出去了。

在欢快的下课铃声中,同学们依次做完游戏走出教室,乘着游戏的余兴,投入快乐的课间十分钟。

总之,一堂课的结尾就如一曲乐章的尾声,设计得好,就会有掷地有声、余音缭绕、回味无穷之感。我们要尽量做到周密安排、精心设计,做到简洁明快、灵活多变、新鲜有趣、耐人寻味,达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