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跨国公司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影响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跨国公司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影响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跨国公司的对华直接投资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依据我国目前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调整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结构和方式,更新引资理念,在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构筑可持续发展的引资战略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

关键词:跨国公司;外商直接投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外资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1-12月份,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3664家,比2003年增长6.29%,合同外资金额1534.79亿美元,同比增长33.3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6.30亿美元,同比增长13.32%。另据统计,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08941个,合同外资金额10966.0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5621.01亿美元。2003年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国工业的31.18%和27.62%。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中最活跃的成分之一,是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对我国经济发展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全方位的,最直接的作用是增加了我国的投资资金,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来源,弥补了资本形成不足的缺口;另外,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快速增长,带动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高速发展;作为我国对外资开放时间最早、开放领域最宽,也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工业,外商集中投资于工业部门积极促进了我国工业部门的高速增长;外资的进入还给中国带来了全新的经营观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打破了传统的经济模式,推进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我国公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培训机会,并引进了大量具有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特长的专业人才,为我国人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等。

但是,外商直接投资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一点在环境保护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不可否认的是,有不少外商投资企业环保意识较高,通过引进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环境管理思想和方法,为我国的环保事业作出贡献,并在中国环境保护领域起到了示范作用,不少企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投资中国的生态、环保产业,并促使一些开放地区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它们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也必须看到,还有相当一部分跨国公司将高能耗、高物耗甚至淘汰的技术、设备、生产工艺、危险废物等转移到我国并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1 跨国公司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环境保护的正面影响

1.1 跨国公司在投资过程中,注重引进新技术来缓解对环境的污染

例如,宝洁公司在同中国企业合资之后,对原有中国工厂的技术设备进行了比较大规模的改造,从而减少了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北京熊猫宝洁洗涤用品公司建立后,在减少粉尘污染、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以及产品向环保型产品升级换代过渡几个方面进行了技术改造,并付出近200万美元进口国外先进设备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污水处理厂以减少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福特汽车以重视环保为宗旨,不断地投入巨资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开发出既省油又减少环境污染的汽车;作为全球性能源公司的壳牌企业,不仅提供长期可持续的清洁能源,帮助减轻目前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在2000―2003年捐款170万美元用于帮助中国开发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计划。他们对环保的重视,给我们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1.2 跨国公司投资建环保企业,推动了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

外资的投入不仅有效地弥补了国内环保投资的不足,而且引进了国外先进环保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培养了一批人才,改善了我国环保水平,促进了环保机制的逐步建立。受我国巨大的环保潜在市场的吸引,外商投资建设环保企业,推动了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这不仅给我国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了资金来源和先进的技术设备,还加快了我国环保产业和产品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同时满足了我国环保市场的巨大需求,有效治理了环境污染。如目前我国水污染问题相当突出,而国内企业受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因素制约,对水务市场一直望而生畏。但对国外企业来说,这块市场的诱惑力是巨大的,如法国苏伊士水务集团旗下的得利满公司,已经在我国参与了100多个水处理项目建设;美国金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开发区投资建设污水处理厂,使绵延8公里的凉水河由昔日的臭水河变成风景秀丽的水上公园;更多的海外公司则通过技术转移在我国建立合资企业,用先进技术、雄厚的资本与低成本、熟悉市场规则的中国企业结合,形成包括环保产品生产、服务、开发、营销、咨询、管理、资源利用、生态保护、洁净产品生产等跨行业、跨地区的新兴产业。同时外资企业在我国的生产经营,一方面为其带来了直接的、丰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工商税收作出了相应的贡献。随着外企数目的不断增加,投资的扩张,收入的上升,其缴纳的税金也随之上升,这已经成为我国环保投入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

1.3 跨国公司在投资过程中重视我国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高了我国企业及居民的环保意识

在发达国家,环保的意识早已深入人心,从企业到普通消费者。“绿色”运动表现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掀起了以“绿色生产”、“绿色采购”、“绿色消费”等为主的绿色浪潮。而我国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尚未形成以保护环境为荣、污染环境为耻的经营与消费观念。目前,国际上大多数著名跨国公司都制订了环境原则与方针,不仅对外有相应的环境承诺,而且不少公司已付诸实践,不少跨国公司已明确提出采取母公司标准,欧盟等也已开始要求所属企业在区内和海外投资要采取母公司标准。虽然在我国境内有的外商投资企业不愿意采取母国环境标准,但仍然有不少企业环保意识较高,把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环境管理思想和方法带到我国。可以说,外资的大量进入,不仅带来了资金与技术,还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提高了我国企业及居民的环保意识。

2 跨国公司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环境保护的负面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环境的影响具有多重性。国际投资理论认为,产业的扩张和转移是国际投资的一个基本动机。以此为基础,可以发现产业转移的走向势必是按梯度从高向低进行的。对发达国家来说,这是一个成熟和过时产品和技术的转移过程;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一个相对先进的产品和技术的引进过程。站在发展中国家的角度,从积极方面看,相对于独立发展工业化的过程,开放式的发展工业化成本较低见效快,但因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地位,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也处于两难境地。

2.1 跨国公司大多投资于我国污染密集产业,对环境破坏产生了一定影响

污染密集型产业主要集中于工业,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污染密集型产业主要包括:煤炭采选业;石油开采、加工、炼焦―石油化工;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冶炼;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某些非金属矿采选业及部分非金属矿物制品;食品加工业中的植物油加工业、制糖业;食品制造业中的发酵制品业、罐头食品制造业、调味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中的酒精及饮料酒制造业;纺织印染业;制鞋业(不包括布鞋);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火力发电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部分塑料制品;部分金属制品;部分机械产品制造业;部分电气机械及器材;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中的部分产品等。根据此定义,对照《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4))中的数据不难发现,外商投资行业绝大部分为污染密集型产业。第二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这些外商投资对我国经济的贡献很大。根据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可以看出,2003年投资于工业的外商企业占我国全部工业企业的19.66%,而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的31.18%,总资产的比重达到23.26%,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都在30%左右。另外,也为我国解决就业人员达1258.67万人。但是也必须看到,外资集中于第二产业也对我国的环境保护问题产生一定影响。根据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1995),外商投资于PIIs(污染密集产业)的企业有16998家,工业总产值4153亿元,从业人数295.5万人,分别占全国工业企业相应指标的0.23%、5.05%和2.01%,占三资企业相应指标的30%左右。造成目前这种污染转嫁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基础差、科技力量薄弱而亟需物资、资金、技术及设备引进,而且国内的环保法规和标准较为宽松,在环境管理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企业为逃避国内日趋严格的环境法规与监管措施,就必然将其国内淘汰的某些污染严重的产业、技术及设备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因此受到广泛破坏与污染。震惊世界的印度波帕尔毒气泄露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同样,在我国这样的破坏环境事件也屡有发生,例如在沈阳市,某合资企业引进了早已被国内废弃的工艺,即用液态汞生产日光灯,导致车间空气中的汞浓度超标几十倍,严重污染了环境并危害了工人的身体健康。有调查发现,外商投资企业中高达70%以上的引进设备为中低档水平,而这些低端设备往往成为转移有害技术的重要媒介。

2.2 跨国公司将ODS(臭氧层损耗物质)的生产与消费转移到中国,影响中国淘汰受控物质的进程

由于污染造成臭氧损耗直接影响和危及人类健康,已成为世界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进入80年代,如何控制破坏臭氧物质的生产和使用,有效保护臭氧层已成为全球关心的热点问题。1985年,20多个国家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90年6月,《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修正案》正式生效,中国政府于1991年6月19日宣布加入经过修正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尽管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修正案中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较长期的宽限期,但它在非缔约国通过投资方式向第五条款缔约国转移ODS生产和消费没有采取任何限制措施。其允许向第五条款成员国转移ODS的生产与消费条款本身为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些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开了绿灯。一些投资者利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淘汰时间上的差距,以直接投资方式将ODS的生产和消费转移到发展中缔约国。据不完全统计资料,1985-1996年清洗、制冷和泡沫是外商投资较集中的行业,这三个行业占企业总数的95.7%和外资总额的98.03%。跨国公司如此大规模地转移ODS生产与消费,除了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以外,还会产生严重后果,它将会影响中国淘汰受控物质的进程,从而影响中国履行对国际社会的承诺。

2.3 一些外商投资企业直接参与国外危险废物的进口,加剧了我国生态环境的危机

据联合国UNEP估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每年至少有10万余起越境转移事件,数量达2000万吨以上。绿色和平组织某项调查显示,发达国家目前正以每年5000万吨的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运送有害废弃物。中国政府对危险废弃物的越境转移一贯持坚决反对态度,1990年3月22日,中国政府签署了《巴塞尔公约》,1991年9月,中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了该公约,同时中国也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控制有害废物转移的法律、法规、条约等。然而,一些外商投资企业直接从事危险废物的进口、加工、处置,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直接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这些废物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1997年从美国、日本和香港进口的废物分别占进口总量的24.25%、9.88%和5.58%,沿海地区是危险废物的主要进口地和使用地。从目前海关查获的情况看,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山东是主要进口地和使用地,上海、天津、辽宁、北京、江西也发现不少危险废物。洋垃圾的大量进口无疑加剧了生态环境危机,危险废物的堆放、拆解、处置等过程严重污染了当地的水质、大气、耕地,一些人的健康受到损害。中外合资江西华隆化学有限公司进口的3万吨生活垃圾严重污染了20公顷的土地,许多工人和农民受到病菌的感染。

3 跨国公司逃避环保责任并对被投资国环境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剖析

3.1 跨国公司利用其所处的有利地位和东道国法律、政策、管理上的缺陷,逃避环境管理

与国内公司相比,跨国公司在经营活动中有更大的灵活性与自。它们甚至能够利用东道国法律与政策的缺陷,采取有损于东道国而有利于自己的经营形式。跨国公司经营的灵活性决定了各国政府对其环境影响管理的困难。一方面,不同的国家由于发展水平、环境容量与环境偏好的差别,制定了不同的环境标准与法规。跨国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一些污染密集或危险性大的工厂从环境管理严格的地区转移到环境管理相对松懈的地区,以达到逃避环境管理与降低污染治理成本的目的。另一方面,在国际间安排生产的自又可能使跨国公司在与东道国政府洽商对其有利的环境管理、许可与豁免权时,处于优势地位。80年代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将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动力,各国之间争取外资的竞争趋于激烈,纷纷采取了许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并在实际操作中做了一些让步。跨国公司可以利用其所处的有利地位,要求东道国在环境管理方面做出让步。

3.2 环境治理的高额投入令跨国公司望而却步

从理论上讲,企业使用的资本与环境因素都是生产要素,它们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如果需要减少

环境因素的消耗,即降低污染物向自然环境的排放,则需要在生产中投入更多的资本。在实际中,一些行业治理污染的设备确实非常昂贵,占全部资本费用的比重很大,例如造纸业约为14%,化工业约为13%,而石油与煤炭业更是高达25%(U.S.Depart-ment of Commerce,1993)。污染治理的高额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企业保护环境的积极性,这也是许多跨国公司不愿在投资国加强环境治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4 中国在引进外资中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作为对外开放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外商投资时必须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吸收外资必须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做到以外资促环保,以环保促外资,纠正片面追求外资规模和数量而忽视环境保护的做法,把提高环境质量作为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重要内容。

4.1 制定与完善一系列有利于跨国公司投资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法规

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法律法规上有所体现和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应积极考虑外商投资发展问题,外资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应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签订和修改双边投资协议时应认真考虑环境保护问题,在协议中应有专门的环保条款;进一步调整外商投资领域的产业与地区导向,从环境保护角度制定鼓励、限制、严格限制、禁止外商投资的领域与项目;禁止引进严重污染环境又无有效治理措施的项目、工艺和设备;限制引进可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或治理困难的项目;对国内不能配套解决污染治理问题的项目,在引进时必须同时引进先进环保设施;应积极鼓励外商投资到具有重大影响的、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如清洁能源、清洁生产技术、环保产业;应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来改造国内的高污染产业和企业、开发生态农业(有机食品)、生态林业和旅游业、处置和利用国内危险废物。具体来说,可以在1992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外商投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通知》基础上,吸收国内外相关法规的长处,由国务院制定和颁发专门的《外商投资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这可使污染防治更适合污染密集产业的特性,同时完善法律体系,使法律、条例、标准、措施等成龙配套,切实可行。

4.2 通过引进外资来加速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

4.2.1 加大环保产业的开放力度

环保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市场前景是相当广阔的,人世后随着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环保产业的对外开放正在进一步扩大,这既是环保产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因此,鼓励跨国公司进入环保产业,特别是积极引进外资中包含的知识与技术要素,注重引资质量,以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的调整,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环保产业不断进步,走向成熟。

4.2.2 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公平的竞争环境是吸引跨国公司介入的又一重要因素。我国应认真履行人世承诺,对外资在环保方面实行国民待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将大大改善外商在我国环保产业的投资环境,并有利于外商投资与环保有机结合起来。

4.2.3 拓宽环保投融资渠道

除了吸引跨国公司外商直接投资建立环保企业以外,还应采取多种形式和灵活措施,吸引外国政府、国际金融机构的优惠贷款,吸引海外基金组织、国际财团、企业团体建立环保基金或奖励基金,积极利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改变以往单一的传统融资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还应积极争取发达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和资金支持,特别是在保护全球环境方面如臭氧层、防治荒漠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赠款支持。

4.2.4 加强政策引导与扶持

政策驱动对于尚处初级阶段的我国环保产业而言是一种有效的驱动机制。我国在最近公布和实施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和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将环保产业的许多相关领域列入鼓励外商投资项目,这必将对外资流入环保产业及其相关产业起到积极正确的引导作用。另外,我国还应积极借鉴国外的有关政策,尽快制定适合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相应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调动外商投资于环保产业的积极性,对环保产业的发展会起到有效的扶持作用。

4.2.5 加强政府审批与监管制度

在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外资的介入,既有可能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减少环境污染,也有可能带来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增加环境污染。因此,在吸收外资时要遵循环境与发展并重的原则,严格把好“环保”关,加强审批与监管制度,把“环保”作为引资立项的首要因素,防止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和资源掠夺。

4.3 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来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随着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影响越来越深,它们所能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加强环境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对于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环境新闻是公众新闻,而公众新闻体现的就是公众知情、公众参与和公众监督。环保事业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没有公众参与,环保事业就变成少数人的事而最终一事无成。因此,我们要充分保障新闻舆论对环境问题实施监督的权利,支持媒体客观真实地报道环境问题,通过媒体引导舆论。并将外资企业同内资企业一样作为被监督的对象,他们对环境的破坏也应遭到社会舆论的批评,因此,舆论监督是促使外资企业加强环保的一个重要举措。鉴于目前环保问题的复杂性,建议对内外资企业统一进行环保等级评定,让公众舆论监督企业商业环保状况。例如,可以建立环保事件投诉站,以环保事件网上投诉、电话投诉和信件投诉多少决定单位的环保等级;及时在网站、报刊、电视、广播公布结果,以便舆论监督,在企业门口和广告中显示环保等级标志;产品和商品必须显示生产厂家生产此产品时的环保等级。

5 结束语

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在跨国公司日渐成为经济发展主体的情况下,跨国公司不仅对经济增长贡献巨大,对自然环境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前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相当部分考虑的都是追求狭义的经济比较利益而没有考虑广义的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结果是表面上有关方面通过国际经济活动取得了所谓的比较利益,但实际上有一方付出的生态环境成本很高,可能大大超过所获得的经济利益,结果牺牲了其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引导下,要努力消除跨国公司行为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促使跨国公司对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从而使跨国公司与我国甚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