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上海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和情感体验的现状调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上海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和情感体验的现状调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文献参考等研究方法,对上海高校大学生锻炼情况,以及情感体验与高校大学生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上海高校大学生体育人口数量明显高于全国体育人口的平均数,且在锻炼频率和锻炼持续时间与情感体验之间有显著相关性。由此得出结论:个体每周参加3-4次的中等强度的运动,每次持续时间20-30分钟或再长一些,会更有利于获得最大的情绪效益。

[关键词]上海高校;体育行为情感体验;锻炼状况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6-0062-05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课题“缺课题名称”(12B890002)

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任务。[1]高校大学生对体育的情感体验会间接或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健康状况和自身成就的实现。本研究深入调查研究了高校学生体育锻炼的情况,并对锻炼频率、锻炼持续时间以及与体验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上海高校一至四年级在校大学生300名(10所高校,每校30人,男女各150人)。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文献法。调查于2005年5月完成,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7份,问卷回收率为95.7%;有效问卷270份,有效率为94.3%。

二、研究结果

(一)高校学生体育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1997年《对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中所规定的标准划定,体育人口是指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低于3次,每次的活动时间不低于30分钟,且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负荷强度者。体育人口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调查结果显示:上海高校大学生达到体育人口标准的有155人,占总数的57.4%(见表1)。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表2中可以发现:每周参加锻炼次数超过4次的人与其他四组相比并没有获得明显的情感体验差异;而每周参加4次体育锻炼的人与2-3次、1次及1次以下者相比,在良好情感体验上存在明显差异。说明每周适度的锻炼能够使人获得最佳的心理感受,能够更有效地获得自信、愉悦、心情舒畅等良好情感体验;而锻炼次数过多可能会导致心理疲倦,引起不良的心理反应。因此,个体在锻炼的过程中要把握一个度,也可以调整锻炼的时间,恰当地利用体育锻炼的良好作用,以产生预期的良好心理反应。比如:在心情郁闷、烦躁不安等不良心情的时候锻炼,有可能通过锻炼改变心理反应,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每次锻炼持续时间与情感体验

本研究结果显示,锻炼时间超过两小时者能够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由表3可知,锻炼时间超过两小时者与其他几组之间在获得良好情感体验上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两小时的锻炼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魅力,能够与同伴之间进行更充分的交流,彼此之间有更融洽的配合,从而获得满足感、愉等良好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降低焦虑和紧张,让人更好地适应环境,克服困难。但其他三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能是由于大学生参加锻炼的时间差异不够明显,所以心理感受也没有明显区别。

三、分析讨论

(一)体育态度中的情感体验与体育行为的关系

1.体育态度与情感体验

所谓态度,是指个体对待外界对象(人和事物)较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内在的心理倾向,只能从外显行为中加以推测。[2]一旦形成了某种态度,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人的行为产生方向性和动力性的影响。[3]而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评价后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态度的核心因素,能使人的某种态度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倾向,如有些人对参加体育活动已喜爱到迷恋程度,而有的人对体育活动缺乏热情,这都是体育情感的反映。感情的作用使态度扎根于情感之中且变得很持久。有研究表明,当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不一致时,情感成分就决定了行为倾向。[4]由此可见,情感在体育态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体育态度的重要成分。因此,教师应根据凯尔曼提出的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注重情感方面的因素,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首先,在形成良好体育态度的服从阶段,多鼓励学生的体育行为,使他们获得较高的情绪效益,以便使刚刚产生的一些体育兴趣保持下来,并创造在体育课内外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氛围和条件,让他们对体育锻炼充满自信。其次,在形成良好体育态度的认同阶段,要注意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并鼓励学生通过与同伴的默契配合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在运动中体验到满足和愉悦。再次,形成良好体育态度的内化阶段是体育态度的较高阶段,学生在运动中非但不会因身体负荷、能量消耗以及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感到不适,反而会随着这种锻炼体验到身心的愉悦。因此,要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5]

2.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

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行为倾向和综合表现,影响着人是否参与体育活动及怎样参与的行为。[6]而体育行为是指人在动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有利于促进健康的躯体活动,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体育行为的产生来源于体育需要和体育动机,而体育需要的产生和满足需要的迫切程度又源于大学生对体育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对体育所产生的兴趣和意向,即锻炼者持有的体育态度。体育态度是体育行为的准备状态,但态度不等于行为,虽然一般认为一个人的态度与其行为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态度形成与转化的过程与个人社会化的程序是同步的,态度形成与转化的过程也就是个人社会化的过程[7]。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态度是多年来在学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下和社会及家庭体育氛围下逐步形成的。为提高大学生对体育形成整体性、全面性的认识,应利用多种形式宣传体育的价值,增强大学生对体育的理解,以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体育活动态度和自觉的体育行为。

(二)体育行为与情感体验

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并可以影响和调节认识过程。情感体验可以构成恒常心理背景或心理状态,对信息加工起组织和协调的作用,它帮助人选择信息和环境相适应,并驾驶行为去改变环境,影响着人是否参与体育活动及怎样参与的行为。[8]科学的体育锻炼是人们获得更多情绪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第一,与心情状态的改善有关;第二,可缓解焦虑与紧张情绪;第三,与心理自我良好感成正相关;第四,长期身体锻炼对焦虑、抑郁的治疗具有长期稳定的缓解作用。[9]

大学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情绪适应不良”,一方面是受其所处特定时期的情绪活动特点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学习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压力等,从而使他们产生了不良情绪或情绪障碍。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过度紧张和焦虑能够破坏人体内环境的稳定状态,导致内分泌失调,胃肠消化功能降低,免疫功能下降等生理变化。心理学研究则发现,焦虑可分散和阻断注意过程,干扰记忆和思维结果,使人出现紧张不安、焦虑等心理变化,长期维持这些不良情绪会导致神经系统机能失调,发展为焦虑症,诱发精神病。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引起的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能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季浏认为,体育锻炼可作为“缓冲器”,降低个体应激生活事件所带来的紧张水平。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表明,焦虑和紧张的强度会随着身体运动的加强而逐步降低,激烈的情绪往往在体能消耗中逐渐减弱,直至平静。[10]

1.锻炼频率与情感体验

运动频率是指每周运动的次数,它反映学生的体育习惯和意识的养成程度,又可较准确地透视学校体育的教学效果。[8]刘一民等调查了1254名大学生运动频率及相应的体育态度得分,并发现两者之间具有高度正相关。[11]有研究运用脚踏车对受试者进行一次高强度(最大心率的80%-85%)的身体锻炼,并就生理、心理指标进行监控和测试。结果发现,有良好体育行为习惯,并维持一定的锻炼频率的人,在高强度锻炼后,其焦虑状态短时下降并且脑电图能量出现上升,而没有锻炼习惯的人在高强度锻炼后,其焦虑没有任何程度的下降。[12]这一结果说明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维持一定的锻炼频率能促进情绪效益的提高,在特殊状态下能保持稳定的情绪反应和较高水平的脑部反应。此外,有人认为,情绪效益的获得具有短暂性和波动性,一般人锻炼后情绪效益大约可持续2-4小时;锻炼后造成焦虑短暂下降和收缩压降低的效果可以持续2-3小时,若要重新获得情绪效益,需经常性地参加体育锻炼。[13]因此,要维持身体锻炼的心理学效益并使之长期发挥效益,就必须使锻炼形成一种生活规律,并且长期坚持,养成习惯。本研究结果显示,每周参加3-4次中等强度的运动与学生情感体验有显著的相关性,能够使人获得最佳的心理感受,对大学生情绪状态的改善有明显的作用。

2.锻炼持续时间与情感体验

大多数研究认为情绪效益的产生需要20-30分钟[14,15],也有学者认为60分钟的持续时间可能更好[16,17]。由此看来,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如果少于20分钟,在多数情况下是不会出现心理效益的,可能是因为相应的效益还未来得及出现身体活动就已经结束了。有学者认为,通过身体锻炼进入积极陶醉状态并使大脑得以自由运转所需要的时间是40-50分钟[18]。但在某一特定的强度下,如果锻炼时间过长,就有可能造成疲劳、厌倦,不仅不利于增加情绪效益,而且可能对情绪造成损害。但也有研究报道:步行5分钟也能提高心境[19]。本研究结果表明,每周参加3-4次中等强度的运动,每次持续时间20-30分钟或再长一些,会更有利于获得最大的情绪效益。

参考文献:

[1]董翠香,茹佳,季浏.体育强国视阈下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探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1):88-92.

[2]于春艳.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J].浙江体育科学,2012(1):107-113.

[3]苗志刚.辨识体育态度及其在形成过程中的致力点[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3(2):47-49.

[4]张素霞.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因果关系[J].体育学刊,2003(3):50-51.

[5]黄胜,刘雪勇.女大学生体育运动态度的调查研究[J].怀化师专学报,2001(2):91-92.

[6]谢龙,赵东平,严进洪.青少年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1):72-74.

[7]刘一民,孙庆祝,孙月霞.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1):34-38.

[8]梁思雨,杨光,白翠瑾.体育行为对改善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作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4):36-40.

[9]陈建东,王志鹏.对高校体育教学中情绪效益的探讨[J].山西体育科技,2001(3):32-34.

[10]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1]刘一民,孙庆祝,孙月霞.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1):28-31.

[12]BoutcherS.H.,LandersD.M.TheEffectsofVigorousExerciseonAnxiety,HeartRate,andAlphaActivityofRunnersandNonrunners[J].Psychophysiology,1988(25):696-702.

[13]RaglinJ.S.,MorganW.P.[WTBX]InfluenceofExerciseandQuietRestonStateAnxietyandBloodPressure[WTBZ][J].MedicineandScienceinSportandExercise,1987(19):456-463.

[14]高文倩,杨建平,卢天凤.上海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及行为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8):21-25.

[15]BergerB.G.,OwenD.R.StressReductionandMoodEnhancementinFourExerciseModes:Swimming,BodyConditioning,HathaYogaandFencing[J].ResearchQuarterlyforExerciseandSport,1989(59):148-159.

[16]刘正国,李莉.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对其锻炼行为影响的预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6):563-567.

[17]雷慧.藏族大学生体育态度调查研究[J].兰州学刊,2005(2):304-305.

[18]汪明旗.江西省大学生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136-137.

[19]ThayerR.E.[WTBX]Energy,TirednessandTensionEffectsofaSugarSnackversusModeratedExercise[WTBZ][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7(52):11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