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罗近溪“不学不虑”之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罗近溪“不学不虑”之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近溪“不学不虑”之学可从三个方面展开:“赤子之心”是立其体,“孝弟慈”是贯其实,“当下理趣”是受其用,三者循环互解又自成一体。在识取道德源头圆满自足的前提下,“不学不虑”呈显为当下具体事为,当下情境凝一成“不学不虑”之理境。

[关键词] 罗近溪;赤子之心;孝弟慈;当下理趣;不学不虑

[中图分类号] B24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2)04—0039—05

作为性善论的基本依据,孟子的不学之能、不虑之知无疑为这种思想的确立提供了佐证。然孟子提不学不虑之知能是聚焦于性善论这个思想核心,至于不学不虑内涵的具体展开形式,孟子论说不多。至罗汝芳(号近溪,1515~1588),他在继承孟子“不学不虑”之性善论的基础上,对其理论内涵作了进一步的阐发。

一赤子之心不学不虑

黄宗羲说:“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之入门处。”[4]此是强调为学宗旨的重要。近溪和学子之间亦有一段关于为学宗旨的对话,颇有意趣:

问:“今时谈学,皆说有个宗旨,而先生独无。自我细细看来,则似无而有,似有而无也。”罗子曰:“如何是似无而有?”曰:“先生虽随言对答,然多归之赤子之心,便是似无而有。”罗子曰:“如何是似有而无?”曰:“才说赤子之心,便说不学不虑,却不是似有而无,茫然莫可措手也耶?”罗子曰:“孔孟门庭,果然风光别样。吾子以似在有无之间言之,却亦善用形容矣,其实不然。我今且问,子原日出生亦是赤子否?”曰:“是。”罗子曰:“出生既为赤子,难说今日此身,不是赤子长成?”曰:“今我此身,果是赤子养成而非他也。”罗子曰:“此时我问子答,是知能之良否?”曰:“是知能之良也。”罗子曰:“此个问答,要虑学否?”曰:“不要虑,不要学也。”罗子曰:“如此是为宗旨,尽是的确为有矣,安得犹言似有而无耶?”[1]

从这段话看,近溪之学实有一宗旨,即“有”,这个“有”也就是赤子之心不学不虑。它涵蕴的意思是:长成之身由赤子而来,赤子之良知良能自会顺此而存;“我问子答”是顺性而为,无需“学”和“虑”。其中“我问子答”关涉“当下理趣”话题,此在下文论及。在近溪看来,长成之身既然由赤子而来,而赤子之心是良知良能、不学不虑的,这就担保了“我问子答”的话语情境是不待学虑、完全合乎道德的。这种进跳式的言说方式显然排除了长成之身不同于赤子之心的一系列心理观念和道德意识的变化,预先框定了赤子之心完整地承有在后天的长成过程中,否则长成之身的道德性是否与赤子之心同一便会受到质疑。同时,近溪也将赤子时的自发本能等同于“我问子答”时表现出来的道德性和知识性,乃至以道德性湮没知识性。也就是说,就内存的道德本质而言,赤子之时与长成之时无异。为进一步了解这一点,我们另看一则语言材料:

问:“良知说是不虑而知,此只可在孩提赤子时说,若是年既长成,则自有许多事物,如何容得不虑?即孔子亦问礼问官,费多少心思,而后能无所不通也。”罗子曰:“不虑而知,是学问宗旨。此个宗旨,要看得活,若不活时,便说是人全不思不虑也,岂是道理?盖人生一世,彻首彻尾,只是此个知,则其拟议思量,何啻百千万种也!但此个知,原是天命之性,天则莫之为而为,命则莫之致而至,所以谓之不学不虑而良也。圣人立教,盖见得世上人知处太散漫而虑处太纷扰,故其知愈不精通而其虑愈不停当,所以指示以知的源头说。知本是天生之良,而不必杂以人为;知本不虑而明,而不必起以思索。如此则不惟从前散漫、纷扰之病可以尽消,而天聪天明之用亦将旁烛而无疆矣。细推其立教之意,不是禁人之虑,却正是发人之虑也己。”[1]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2年第4期阮春晖,章启辉:论罗近溪“不学不虑”之学

近溪以为,从孩提赤子到年既长成,作为天命之性的良知始终不变,世人之所以于此不觉知并杂以人为、起以思虑,皆缘于赤子之心这个“知的源头”被遮蔽。近溪在这里揭示的,就是要点拨这个“知的源头”(即赤子之心),是不必学不必虑的,是本内于主体自我的善性。可以看出,近溪所言“赤子之心”乃是自孟子首倡而至阳明标揭的“良知”概念。孟子赋予良知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先天性,是从性善论立脚,指点人在本初的意义上是德性的存在。阳明将良知膨胀为道德总原则,以道德的平等绽放而成思想世界里的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为人人认识自我、张扬自我掘发了一条新路。完整意义上的心学的推进,采用的是一条“先立其大”的道德主义路线。这个“大”,就是承诺自我首先是德性的存在,从孟子到阳明,都是如此。这种道德上的坚定信仰拒绝任何质疑式的求证方式,否则便不是心学或已逸出心学范围。近溪“赤子之心”以不虑不学为学问宗旨,实际上是这种道德主义的另一种诠释视角。但近溪之不虑不学,是从“知的源头”说,较之孟子从抽象模糊的良知良能处说,显然精妙圆通得多。

另一方面,阳明已树良知本旨,近溪再立“赤子之心”,是否有骑驴觅驴的嫌疑?照近溪的意思,鉴于世人知处太散漫虑处太纷扰而指示以“知的源头”,因而所谓不学不虑,不是不要任何思虑,而是要从赤子之心之不学不虑处去思虑。近溪说:

心性是一个神理,虽不可打混,然实不容分开。如曰知得某事善,能得某事善,此即落在枝叶上说善,所谓善之枝叶也。如曰虽未见其知得某事善,却生而即善知;虽未见其能得某事善,却生而即善能,此则不落知能说善,而亦不离知能说善,实所谓善之根本也。类观夫赤子之目,止是明而能着,然未必其看之能辨也;赤子之耳,止是聪而能听,然未必其听之能别也。今解者只落在能辨能别处说耳目,而不从聪明上说起,所以赤子、大人,不惟说将两开,而且将两无归者也。呜呼!人之学问,止能到得心上,方才有个入头。……今人说心,不晓从头说心,却说后来心之所知所能,是不认得原日之耳目,而徒指后来耳之所听、目之所视者也。此岂善说耳目者哉?噫!耳目且然,心与异矣。[1]

赤子之心是人之本有的善性,这个“善性”不是后天环境下形成的“知善”、“能善”,而是生而有之的“善知”、“善能”。“知善”、“能善”属于知性范畴,重点在“知”与“能”,展示的是人运用知识解决事务的能力,具有因事即物的枝节特征。善知、善能则有价值范畴,着意在“善于知能”,张发的是人所具有的道德上的控制与施展力量,具有价值指向和道德衡定的根本性,故近溪主张立此善之根本。置于赤子之心的语意上,不是“能辨能别”是赤子之心的内涵所在,而是生而有之的“善辨善别”才是其应有之义。进一层说,要“善识善晓”,才能真正到得“赤子之心”,成就大人之学。联系上文提及的“知的源头”和此处的“入头”,可以发现,近溪是要寻绎纯净无瑕的道德之根,使人认识到人的本来意义就是纯净无暇的道德存在,于此持循不放,方为善学善知能。如果说阳明拈举良知照顾到了人的整个生命历程,那么近溪的赤子之心则是在揭发人之出生的那一刻良知最细微最纯净的原初状态,因而显得更为具体、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