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及对中国的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及对中国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必然趋势,中国高等教育在本世纪也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而同为亚洲邻国的日本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本文将从考察探讨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入手,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现状,分析其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国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必然趋势,2010年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在二十一世纪也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而同为亚洲邻国的日本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其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之一,而且发展之迅速亦很罕见,因此其大众化进程在推动日本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从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入手,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现状,分析其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历史沿革

1963年,日本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4%[1],根据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论述,日本高等教育至此告别精英阶段,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从高等教育就学率来看,日本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被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扩张期,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在经济高速增长、教育投资理论盛行、教育需求猛增等因素的影响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60年的9.45%一跃至1975年的24.69%,增幅接近三倍,顺利完成了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过渡[2]。大学结构从原来单一的四年制大学变成多层次结构,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得以建立,丰富了高等教育的结构。

平稳期,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国家出台《私立学校振兴援助法》和《私立学校振兴援助法实施令》从经费投入上鼓励私立学校发展,使得私立学校长期以来承担了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任务,支撑了日本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七十年代中期日本私立大学数和在校生数均占到大学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80%左右。私立大学与国立大学的二元结构也正是日本高等教育不同于世界各国的独特发展结构。

过渡期,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日本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过渡期,此阶段通过修改《大学设置标准》,倡导高等教育向社会开放,创办广播电视大学,实行函授教育,放宽短期大学和高等专修学校学生转入四年制大学限制,推行以在职人员为对象的教育,在已经形成的二元多层高等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以高等教育为主的终身教育体系,打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对人的限制。

2.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

日本高等教育之所以发展如此迅猛,并通过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各方面进步,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借鉴。

(1)法制化。依法治教是日本教育的一大特色,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改革以来,日本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把高等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其内容详尽,涉及大学的管理体制、设立基准、专业课程设置、教员资格、校园与校舍的面积、图书馆的藏书量和座位数等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其立法顺应时势,极富灵活性,随社会发展和需要不断调整修改以得到完善。

(2) 独特的二元多层次教育结构。二元即国立与私立两种办学主体,多层次即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构建的多层结构,这一结构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得以迅猛发展的根基。这一独特的教学系统结构借鉴了德国的模式,教育发展以国立大学为主,同时私立大学并行发展,培养研究型人才和精英人才主要依赖国立大学,私立大学担负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平民化的作用。而短期大学、高等专修学校等新型大学的设立更是将高等教育机会扩大化了,降低了入学标准,丰富了专业选择,满足了不同人群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为日本各产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3)私立学校为主体。日本的私立学校是支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柱石,国家重视私人办学,在私立学校上投入大量经费和精力以保证私立学校的发展。1955年进入私立大学读书的学生占总数的六成,1965年增至七成,1999至今私立短期大学的学校数和学生数比重均在八成以上[3],可见私立大学是日本实现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重要力量。其具备平民性和敏感性特点,平民性即指其在政府资金支持下,更多的面向大众招生,敏感性即其专业设置通常与社会需求、生产需要紧密结合,能为社会输送大批急需的实用型人才。

3.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存在的问题

日本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一些负面影响,其教训也值得我们深思。

(1)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高等教育规模在数量上直线上升的同时也伴随着教学质量的近乎全面下降。这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最难调和的矛盾之一,特别是体现在私立学校上。私立学校在吸收了大量学生进行高等教育的同时,由于办学标准的降低、经费设备及师资力量的紧张,教学质量也大为缩水,虽然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质量上远不及国立大学。这也最终导致了“大学纷争”的出现。质量的下降具体表现为师资力量不足导致大课堂教学多,师生交流沟通较少,教学质量自然得不到保证。此外还有经费不足导致学生可使用的教学资源少,这更导致了学生学习质量的下降。学习兴趣的缺失成了大学生活的主要面貌,以致与精英教育的学生相比,大众化时代的学生在基础性知识、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等方面都较为缺失,造成社会对大学生评价较低,进而导致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2)学历社会严重化。大众化时期高学历学生大批出现,且质量较精英教育阶段有所下降。高学历人群规模地扩大并未使日本原有的重视学历的社会风气有所缓解,反倒愈演愈烈。正是由于拥有高学历的人才越来越多,高学历贬值,人们才更激烈的追求名校学历。拥有名校学历,而不仅仅是拥有大学学历,成为进入一流企业、一流学校的重要条件。对于学历的过分看重导致教育基本价值的动摇,注重学历的获得使得教育内容变得不再重要。表面看来,大众化使得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更多更均衡,但实际上由于学历社会的严重化和竞争的激烈化,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

(3)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是文科类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比较显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日本存在重文法轻理工的现象,使得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失衡。文法类学科在高校专业设置中占据了绝对优势,使得理工类毕业生供不应求,文法类毕业生就业困难。如1970年毕业生统计数据表明,文学、法律和经济学科毕业生约有29万名,教育学科毕业生3.3万名,农学科2.8万名,家政学科6.8万名,远远超出需要,而另一方面工科却存在将近17万人的缺口,自然科学缺少0.39万人,医学缺少5.1万。虽然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充理工科系,新建工科大学,开设高等专门学校等一系列措施,但由于建立文法类专业所需办学条件较理工类低,大量出现的私立学校都偏重于文法类学科,因此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日本教育界早就存在的结构失衡问题,且造成文科类规模过度膨胀,大量文科类毕业生出现就业难问题。

4.思考及启示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有其特殊性,但也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对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认识和分析,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制定和高校自身明确发展方向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1)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马丁・特罗提出的理论,随着高等教育从经营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和普及化阶段的递进,高等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社会的精英,而在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学校从培养少数精英转向满足更广泛的社会和公民个人的需求。日本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功能多样化带来结构的多样化,传统大学承担着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功能,短期大学培养了人文、社会科学类人才,高等专门学校培养理工类学生,专门学校承担了职业教育任务。

近些年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国家一直大力引导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之一,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层次化多样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打破原来的单一型培养理论型人才的模式,成为多元化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高校,不应对这一变革有抵触情绪,应该积极的适应多样化趋势,在院校培养人才定位和专业设置上做到多元化开放化,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

(2)加强高等教育法制化建设。日本教育的全面法制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保障,我国这一点上尚有差距。自1980年以来我国已先后制定了七部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已经基本形成了内容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但在高等教育方面还需要针对民间办学发展、高校经费投入、明确高校办学资金筹措等各方面需要进一步健全现行法律法规。特别是高校经费方面的立法需求非常迫切。近些年高校负债问题一直是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仅吉林大学一所高校负债就达30亿,每年偿还的利息就高达1亿,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负债,总规模更高达千亿[4]。在教育经费的来源、使用、管理、监督方面亟须法律条例的制定以保证政府在高校资金投入上占据主导作用,亟须通过强化执法力度来强化监督职能,同时促进高等教育法制化建设进程。

(3)政府宏观与高校自主选择双向调控。政府的宏观调控主导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方向,但高校也应当保留一定的自。政府在政策导向上推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努力办成,高校自身在实践层面上将政府主导思想落实到具体步骤。特别是在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一新的改革动向上,政府可以从数量和结构上总体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但如何与地方发展、社会需要结合,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应用型人才、结合实际需要选择哪些专业转型为应用型本科教育可以由高校自主调控。与地方发展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立足于在本地学情分析与学生诉求基础上的高校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众化阶段的就业难与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等问题。就业问题得以解决就达到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意愿的培养才能做到真正的终身教育,进一步为高等教育的终身化、普及化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日)小林哲也.日本的教育[M]. 徐锡龄,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日)天野郁夫.高等教育大众化 日本的经验与教训[J]. 陈武元译.高等教育研究,2006(10).

[3]周 谊.1955~2002年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统计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4]李磊磊.高校负债问题研究――以吉林大学为例[J].思想战线,2010(S1).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