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驻京办的“兜圈式”改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驻京办的“兜圈式”改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驻京办穿“马甲”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有沉重的体制改革问题。

国办去年1月29日发文明确要求,县级驻京办及地方政府职能部门驻京办一律撤销,严禁在京设立新的办事机构。然而,撤销令一年之后,媒体调查发现,地方政府驻京办改头换面,依旧在京 “潜伏行动”。

如此结果,殊非意外。道理很简单,利益纠葛不清,拿项目跑拨款、招商引资、接访维稳,严峻任务摆在那里,行政审批制度、接访劝返机制摆在那里,哪个地方主官敢豁然地从游戏中抽身而出?这远不是下个决心、下个文件就能迎刃而解的。总而言之,你让我“名亡”,我就跟你搞“实存”;偷偷地进京,声张地不要;事儿还是那些事儿,活还是那些活,挂什么幌子见人而已。这俨然是对严肃禁令的变相嘲讽。

棒打“鸳鸯”不肯散,若说都是鸳鸯的态度有问题,显然过于轻飘了。有专家说,“关键问题还是惩戒不到位,违规成本低”――这种“加大棒喝力度”的惩戒思路,能倒逼多少人撒手,着实不敢乐观。在行政审批权高度集中于中央部委、权力运行上下格局突出的当下,你把这套游戏说得多不堪,都敌不过这套游戏的“管用”――至于是在桌面上运行,还是桌子底下运行,“有甜头”才是硬道理。

撤而不销、令行不止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对此,一些专家给出答案:由于地方政府设驻京办的诉求没变,比如:拿项目跑拨款、招商引资,还有接访维稳任务。地方政府违规私设驻京办,根源在于行政审批制度以及接访劝返机制,治标没治本,生存土壤还在。

道理已经是“路人皆知”了,矛盾的核心在于,审批权、拨款权、项目派发权等等这些东西太有诱惑力,都不愿意触动更遑论割舍,上访劝返等游戏规则也一时难改,就只能靠责令裁撤、发文禁止这样相对表象的方面,做些文章。这里头有利益蛋糕、有权威死守、有传统思路的惯性,总之包裹了太多东西,而这种不触动根本的改革,也就注定了会“名亡实存、死而不僵”(国管局副局长尚晓汀语),“部”照样跑,“钱”照样进,酒照样喝,礼照样送。有专家曾迷信靠“加强经费和编制管理”约束,问题是,在很多地方财政一笔保密的糊涂账的时候,哪里还有什么约束力呢?

很显然,撤销令”不能止步于“撤”,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可操作的惩戒规定,并且要执行到位。对于查出的潜伏“驻京办”要严肃处理,增加违规的地方政府及单位领导个人的违规成本,令其感到“不合算”而“知难而退”,这样才会有实际的制约作用。

驻京办穿“马甲”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有沉重的体制改革问题。根本之道,是要从中央有关部委层面,制定明晰的利益分配方法,铲除大量寄生于审批权上的腐败土壤,尽最大努力,让“跑”和“不跑”都能被完全平等地对待,否则再严格的禁令制造的也只能是短时间 “好转”的“假摔”,矛盾只是在变换方式“兜圈子”,驻京办这只过街老鼠,也必然每过一段时间就跳到路面上来,恶心大家一番。

中国很多社会弊端,都需要从根源上寻找病源,开方治病。对土壤和根部不能下大决心、花大气力,都铆足了劲在枝枝杈杈上做各种文章,结果只能是一些虚幻的管理泡沫,小修小补――变化似乎常常有,算得上改革的却不常有。换马甲打游击式的变化不曾停止,但给这个社会制造的痛感,却一以贯之。

时评人物:毕诗成

知名媒体评论员,观点独到,文笔犀利,直指现实症结。其评论文章《“神秘官”:不举一反三必然接二连三》、《涨工资能不能涨出共同富裕》、《拼命”的择校与“不拼命”的改革》、《摒弃“伪贵族化”思维》、《泥石流灾害 需“田间地头式”预警》、《“月饼税”,税收不是“猴皮筋”》在社会各界产生极大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