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家上学:个性化教育渐行渐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家上学:个性化教育渐行渐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统筹:译玲 策划执行:译玲 陈晶 命可 王娟 维兵 裘

2012年1月1日,一场特殊的“家长会”在郑州市政通路升龙国际2单元502室举行,可容纳百人的会议室座无虚席。没有主持人,家长们按照事先领到的号牌自由发言。对于限时10分钟的发言,每位家长都无比珍惜。

“我女儿小学只上了三天就被我领回了家。原因是孩子明明交了作业,可作业本被老师弄丢了,老师坚持认为我女儿没交。然后老师打电话给我,劈头一句就是:‘你女儿不诚实!’等我到了学校,女儿一见我,哭得特别伤心。她老师的脸阴得跟什么似的,还重复那句话:‘如果你女儿坚持撒谎的话,必须受到惩罚,我们不欢迎不诚实的孩子。’我打断她的话,说:‘你不用费心了,我也不可能再把孩子交在你手里。”

说到这里,这位自称“星星妈”的女士落泪了,引起家长一片共鸣。

基于对学校教育现状的种种不满,也出于对个性化教育的追求,很多家长选择了让孩子“在家上学”。这天,与会者全部是“在家上学”观点的拥趸。

这次聚会,家长们讨论的议题,已由最初的“要不要让孩子在家上学”,上升到“如何更好地让孩子在家上学”。一位叫“腾腾爸”的家长在发言中提出:“我总结了五个问题,咱们就围绕这五个问题来发言吧,如此,大家的收获可能会更大一些。这五个问题是:一、在家上学的教材;二、在家上学的学习进度评估;三、在家上学怎么获得家庭措;四、在家上学到多大年龄为止;五、在家上学与现行教育的冲突和融合。”百余名家长用掌声表达了认同。

像这样的家长交流会,在中国绝非个案。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虽然在家上学需要强有力的资金、精力做支持,可以说“不计血本”,家长所需的专业知识也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但热衷并关注教育的家长们,仍以城市为单位,成立了“在家上学联盟”,以互助方式实现孩子在家上学的计划。在“在家上学联盟”官网上,有4000多人注册,实践这种在家上学模式的有1000人左右。

作为教育的“小小支流”,“在家上学”的最大意义在于教育观念的更新,它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要的是,对个性化教育实属另辟蹊径。

这,也是本刊深入了解“在家上学”这一教育模式的宗旨所在。我们希望给绝大多数还在学校上学的孩子及其家长带来一些启发与思考。

主动退学个案一:

主人公:许可,初中学生。2011年11月自己要求退学回家。

退学回家,我如释重负――许可

我曾是太原市一所重点中学初中部的学生。我尊重学校教育,也明白学业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但我认为上学与学习并非一个概念,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上学只是一种途径。而且学校里的事时常让我困惑。

2011年11月16日,那是一节语文课,老师正在批评我旁边的同学。见老师没讲课,我就把手机拿出来调整时间。很快我感觉光线不太对劲,一抬头,原来老师已带着一副强忍怒火的表情站在我身旁。她说:“拿出来!”我笑着回答:“我们下课解决好不好?”她瞪大了双眼“你别想命令我!”然后她返回讲台,又强调了遍:“拿出来!”

我卸了手机卡――卡上有一个孩子的小秘密,把手机交了出去。

不知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件再小不过的事,还因为我那不在乎的态度激怒了老师,她摔门而去。

我有些束手无策,追到老师办公室。我心里有点儿不安,更多的是一种歉意和不知该怎么收场的复杂情绪。用最诚恳的态度道歉后,我说:“要不您先给大家上课吧?我不想耽误大家的学习。”她说:“你少指挥我。”“您别生气,我知道错了,我真的不想耽误大家学习!”我站在那儿就像一束小小的火苗,旁边是一座巨大的冰山,我想用我这微弱的热量把它融化掉。

“我心情不好,不想上!”她开始拿起纸条折纸。

下课后,班主任知道了这件事。她显得特别愤怒,让我在教室门外罚站。

当时我的思维已有些混乱,但我依然认为这错误不至于采用这种激烈的解决办法,我心里那把烈火燃烧起来,态度也显得强硬了不少。

班主任叫来了我的父亲。

我和父亲站在办公室里,两个老师坐着。我一直在思考:我犯了什么可十自的错误?班主任让我重复刚才发生的一切。我刚说几句,情绪激动的语文老师又是一挥手:“要是这态度,这事情咱们就不用解决了。你呢,道歉我也不接受。这不是家长也在?你家姑娘说她的事实,我说我看到的事实,至于信谁的就看你了。”我有种站在大瀑布底下被巨大水流撞击、包围、淹没的痛感。

师生的对话又回到我拿着手机在干什么的问题上,我说我确实在调整时间。可语文老师不相信。她的表情让人感觉我在做的事是很恶劣甚至很污秽的。我不懂老师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学生想象得那么恶心。我眼里的办公室,从墙角慢慢开出道鲜红的裂痕――不是房子在瓦解,是我的世界在瓦解,从这裂痕中渗出了丝丝鲜血,它很疼。

“别这样。”我真想说。这可是支撑着我精神信念的老师,老师对我来说,意义远远不止传播知识那么简单。

语文老师说:“老师想放弃一个学生还不容易?太容易了!”我感觉到世界开始坍塌。我究竟做了什么事,这样深深地伤害到语文老师,以致于她用这样的言语告诉我这些我曾不懂的道理?我不懂老师居然可以轻松地放弃一个学生。但对于学生而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不可以轻言放弃的。

我开始掉眼泪,为的只是我理想中的老师与现实的差别。

我下定决心去追寻我的文学梦想,踏上一条坚定而勇敢的路一我选择退学,结束我的校园生活。

我的父亲是作家,他对我的退学给予了支持。他知道我从小就是一个有主见、有思想的孩子,虽然他对我这么小就退学回家心存顾虑,文科出身的他也难以全面辅导我的学业,但我们都相信,通过自学,我同样会很出色。

主动退学个案二:

主人公:李姗殷,14岁。读完小学后开始在家上学。

从校园“丑小鸭”到自信的“天使”――王小四

读小学时,姗殷在同学和老师眼中是非常内向的,几乎从不主动与人交流。即使别人主动找她说话,她也显得很紧张。课堂上,老师点她读课文,她半天读不出一个字,勉强挤出一句话,语词竟是颠倒错乱的。刚开始老师还会鼓励她,一两次之后便不管她了。

一次,班里搞集体活动,姗殷明明在队伍中,可中途却失踪了。老师吓坏了,四处寻找,后来才知道她偷偷回了家。这让老师很头疼。老师渐渐对她流露出不满的情绪,觉得她拖了全班的后腿。

因为她内向,同学们也不爱跟她玩,孤寂的姗殷常常一个人流泪,学习成绩也受到很大影响,总是全班倒数第一。

妈妈柏燕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姗殷勉强读完小学后,索性把她接回了家。于是,从初一开始,姗殷在家学习。

一开始,柏燕玲想自己辅导孩子,但因为工作忙,加之知识更新速度快,她力不从心。有好多次,姗殷指出了妈妈辅导出错的地方。她不想占用妈妈的时间,索性自学起来。没有同学的喧哗,没有外界的打扰,姗

殷很用心,也很用功,有时在书桌前一坐就是一天。不过,碰到难一些的理论和公式,姗殷就啃不动了。

柏燕玲为姗殷找了家教老师,但家教老师与学校老师一样,到了家里就讲课,姗殷理解得不对就严厉批评,这让姗殷接受不了。后来,妈妈为她请了一名刚刚大学毕业的女生当家教老师,这个女生就像是姗殷的姐姐,陪姗殷聊天、谈心、疯玩,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在这位姐姐的辅导下,姗殷进步神速。

见姗殷找到了学习的路径,柏燕玲很高兴。但她还是有忧虑:“女儿脱离了学校,没有同学,没有交际,性格又内向,将来怎么适应社会生活?”这是柏燕玲把女儿接回家后考虑得最多的问题。

那天,柏燕玲和姗殷一起看电视。新闻里正在播放贫困山区孩子吃不饱、穿不暖、上不起学的惨状,姗殷哭了。她对妈妈说:“这些小朋友好可怜,我可以把平时不穿的衣服和吃不完的零食寄给他们吗?”第二天,柏燕玲和姗殷一起去邮局,寄了几个包裹给山区的孩子,其中有书本、衣服和食品。

柏燕玲告诉姗殷,她只有努力学习,把自己变得强大了,才有能力帮助这些小朋友。

于是,小姗殷开始勤奋学习,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学完了初中的全部课程,并提前自学高中课程。

2010年5月28日,姗殷和妈妈从汶川回家后,萌生了一个心愿走遍中国100个城市进行募捐,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为中国祈福。柏燕玲决定支持女儿完成她的慈善梦想。

姗殷将这一公益设想写成文字发在新浪博客上,一时间响应如潮。

2010年7月19日,姗殷从北京出发,历时近一年,于2011年6月9日,圆满完成“祈福中国,爱传百城”的公益征程。

姗殷就像一个爱的天使,给予他人爱,收获心灵的快乐。公益活动让姗殷变得爱说话了,而且说起话来有条不紊,头头是道。她经常在博客里写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思索,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她也因此赢得了很多粉丝。她变得越来越开朗大方。

现在,柏燕玲一点儿也不担心姗殷的未来了。虽然女儿没有文凭,但柏燕玲觉得,获得健全的人格和多元的价值观,会让女儿将来的路走得更快乐、更有意义。

在家自助式学习个案:

主人公:杨凡,9岁。上了半年幼儿园就回家了,至今一直在家上学。

现场直播:9岁孩子“在家上学”――梁冰

清晨6点半,郑州市雅美佳小区,记者与杨凡见面了。此时的郑州天微微亮,气温在零下10摄氏度左右,杨凡正一个人在小区里晨练。每天早晨跑30圈。“刚开始是爸爸陪着,21天后,我就自己下来跑了。”

“身体是1,其他是零。没有这个1,其他零都毫无意义。”杨凡笑着告诉记者。在他还不大识数的时候,妈妈就把这句话贴在他房间的墙上。

杨凡今年9岁,3岁时只在幼儿园待了半年,便被爸爸妈妈接回了家。“爸爸妈妈觉得幼儿园的生活太机械化,更像是训练小狗的条件反射行为。”夫妻俩作了明确分工:杨凡的爸爸杨庆国是郑州一家酒店用品的生产商,负责挣钱养家;妈妈孔言曾是高中英语老师,夫妻俩都毕业于名牌大学,为了让儿子回家上学,孔言放弃了工作,专心做儿子唯一的老师。最初,杨凡回到家所有的课程设置都是由孔言一手完成的。

晨练结束后,杨凡回到家,洗漱完毕,开始做早餐――一杯自制的豆浆、一个煮鸡蛋、一片面包,还有一小碟辣白菜。面包和辣白菜都是杨凡自己动手做的。“做面包是妈妈手把手教的,辣白菜是上网跟人家学的。真正学成大概用了半个多月时间,浪费了不少面和白菜。呵呵!”

补充一句,为让记者真实地体验杨凡的一天,孔言给自己放了假,跟朋友约会去了,以保证杨凡这一天的所作所为完全出自他个人的所思所想。

早餐过后,杨凡打扫了一下厨房。他解释说:

“我和妈妈有分工,星期一、三、五我负责厨房卫生,她负责其他房间的卫生。二、四、六及周日再反过来。”

半小时后,杨凡做完家务,正好8点钟。

杨凡进了书房,从书架上拿下一本《中国通史》:“今天该读后汉史。这是妈妈选定的历史教材。”杨凡介绍说,语文教材选的是人教版的,妈妈补充了一些经典阅读,如《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以及一些成语故事。数学则是用新加坡的小学数学课本,同时也从中国的小学数学课本中借鉴了一些内容。至于英语,则是妈妈从网上订购的美国针对“在家教育”的教材。

杨凡的书房令人赞叹,藏书不下万册,家里目光所及到处是书。他所涉猎的书籍除了传统的中文、英文经典阅读,还有天文地理、机械制造、财经等方面。妈妈特意为杨凡做了个“阅读银行卡”,上面详细记录着杨凡的阅读史。为了鼓励儿子阅读,扬凡每读完5本书,妈妈就会奖励他一个自主选择书籍的机会作为利息。

看完一章之后,杨凡在好多地方做了圈圈点点,然后上网查询这些令他困惑的地方。

查得差不多之后,杨凡利用网络,在网上与老外对话,练习了大概40分钟的口语。杨凡告诉记者:“我妈做过测试,我现在的英语口语水平跟高三毕业生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我一点儿语法都没有学,一直采取情境法来学英语。我妈说,我现在走遍美国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如参加笔试,是考不过初三学生的。”

关闭网络后,杨凡告诉记者:“我最喜欢的手工时间到了。”杨凡所说的手工,就是自己动手做轮椅模型。他说:“奶奶瘫痪在床,我想亲手做一张轮椅给她当生日礼物,可是研究了小半年,依然没有什么进展。”为了做这轮椅,杨凡多次跟妈妈去老年用品商店“偷师”。他说:“虽然很难,但这种挑战让人觉得挺好玩的。”

那天中午,扬凡做了两人吃的米饭和一个菜,是西红柿炒鸡蛋。午饭过后,他用原本午睡的半个小时时间与记者进行了一番交谈。杨凡告诉记者,7岁那年秋天,见小伙伴们都背着书包去上学,他心里也很渴望。后来,爸爸妈妈让他去学校体验了一个星期,让他和在家上学做对比,他觉得还是在家上学更自由、更有意思,就又回家了。杨凡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学完了在校生6年的数学课程,每个星期的阅读量都在5本书左右。

“刚开始,小朋友们特别同情我,觉得我一个人在家单独面对妈妈,好可怜。可是,渐渐地,当他们见我一天到晚都在玩,而且是变着花样地玩时,我就成了他们羡慕的对象。每到周六周日,有好多小朋友会来我家,有时我给他们讲故事,有时我爸爸妈妈会带着我们一起去郊区爬山或者种菜什么的。我最爱给他们讲影评,因为我看的电影多,加起来不下300部,而且每看一部电影妈妈都要我写影评。现在,看了电影我就特别希望跟人交流。”

当记者问杨凡对未来有什么打算时,杨凡说:“我有好多朋友,都是在玩的时候认识的,大家经常在一起搞各种活动。我们最铁的5个人想尝试着拍些身边的纪录片,我们做了分工,编剧、导演、摄影、制片、剪辑,每人负责一摊,我是编剧,因为我文笔好。哈哈!我们以后组成一个铁五角团队,进军世界影坛。我妈说,我们的想法特别牛。”

杨凡很佩服妈妈:“我妈经常说,儿子,这事就交给

你了!然后我就觉得自己特别自信,无所不能。现在,每个周末出去登山、种地什么的,我妈都非常放心地交由我来组织。每次活动结束,她还跟我―起探讨细节上的得失。”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并不像一个9岁的孩子?”记者笑着问杨凡。他说:

“好多人都这么说。反正我对现在的自己挺满意的。呵呵!”

中午1点半到了,杨凡要坐公交车去上钢琴课。杨凡告诉记者,钢琴课是他自己选择的,做这个选择之前他听了许多种乐曲,最后还是觉得钢琴最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上完钢琴课后,杨凡说下午是他的自由活动时间。他通常会看一部电影,尤其喜欢纪录片。有时会去北方图书城,有时去看望奶奶,有时打网游,有时就是没有目的地逛街。他说,没有目的地逛街,反而会发现许多好东西。

傍晚5点20分。杨凡换上了运动服,他说上学的小朋友们就快回来了,今天有一场足球赛。晚上写日记、睡前阅读,“充实而愉快的一天就结束啦。”离开家时,杨凡满足地对记者说。

对话“在家上学”孩子的母亲

受访人:孔言,杨凡的母亲。原系高中英语教师,后辞职在家专职培养儿子。

问家长:你是否足够强大――梁冰

杨凡在家上学6年,并非一帆风顺,他的母亲孔言经历了许多挣扎与矛盾。对于“在家上学”这种存在于学校之外的教育模式,这位亦师亦友的妈妈有哪些独到的见解?

《家庭》: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最艰难的是什么?

孔言应该是刚开始的时候。面对国内外五花八门的教育理念与教材,你会特别茫然。你不确信自己的理念和选择的教材是否真正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加之孩子又小,很难配合你。但当你选定了教材,安排好孩子一周的学习和生活,并以周为单位循序推进时,你的心就会静下来。你可以随时根据孩子的状态作出调整,并能看到成效。成就感出来后,快乐也就油然而生。

孩子5岁前,我们母子的配合并不顺畅。我曾经多次想放弃,干脆把他送回学校算了。为此,我严重失眠。(孔言笑)但孩子到了5岁,最初的努力一下子在他身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一下子轻松了许多。

现在选择在家上学,艰难程度没那么高了,有许多同道中人可以交流。从网友分享的信息看,在家上学也出现了各种模式有的家长辞职在家,一对一辅导功课.有的孩子利用网络资源自学,家长偶尔辅导i有的家庭采取互助式,几个家庭组成小组,定期给孩子交流的机会或者开设家长独自人无法辅导的课程:也有从“互助组织”升级为“互助学堂”,家长组成委员会,共同决定老师聘用、教材选择和教学模式:还有经验成熟的互助学堂转型成为现代私塾,面向社会招生。

《家庭》:记者通过这一天的体验,感觉到在家上学的资金需求相当于上贵族学校,并非普通家庭能承受。是这样吗?

孔言坦白地说,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做保障,在家上学难以为继。因为夫妻中需要有一个人专门培养孩子,这样就少了一个收入来源。另外,在家培养孩子在金钱上的付出是巨大的。在我们家,光是书的投资就不下10万元。还有,每个周末带孩子出去玩,为他组织各种群体活动,许多道具都是买来的,或是买材料自己做的,再加上为他组织各种文体赛事,这些钱都没数。有朋友担心自己不会教,就送孩子去私塾,每个月的生活费和学费也要四五千元。

采取互助方式后,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单个家庭的经济压力。但采取互助式也会受到许多限制,比如地域、家长认知程度、人际关系等等。

事实上,选择在家上学最关键的要看家长是否专业,或者说能否从教育资源的浩海里找到属于自己孩子的独一无二的教育方法。如果你没有这种专业精神与心理耐力,最好不要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

《家庭》:儿子在家上学6年,你有没有觉得自己是在牺牲自我来换取孩子的未来?

孔言:曾经有过。辞职回家后,以前的同事、朋友都渐渐疏远了,我的世界里只有小凡。后来,我结识了许多家长,在网上跟全国各地甚至美国的在家上学的孩子家长建立了圈子,并渐渐在这个圈子里拥有了发言权。我经常组织一些以家庭为单位的活动,包括郊游、音乐会、体育比赛等等。我渐渐在这个以儿子为中心的圈子里找到自己的价值。

“在家上学”对母亲的要求太高,既要有组织能力,又要懂得教育心理学,有很扎实的百科知识。我越学越觉得才疏学浅,也就自动地发奋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重新找到自我。

《家庭》:很多家长担心在家上学的孩子缺少交际,这个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

孔言:你也看到了,杨凡根本不缺少朋友,网上有,现实生活里也有。网上的朋友,是他自己找的;现实生活里的朋友,是他上兴趣班、平时组织各种活动时结识的。我们有意识地为他组织各种群体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他的社交能力,给他提供寻找朋友的机会。

《家庭》:你对杨凡的未来有何打算?是正常参加高考、出国,还是其他什么?

孔言坦白地说,刚开始我希望他出国。但6年下来,我的想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希望由杨凡自己来选择。他今年9岁,但我感觉他完全可以像大人一样跟人交流。他很有主见,所以,他的人生为什么不交给他自己来做选择?不管他选择什么,哪怕是不拿任何学历,只做一个快乐的厨师、一个靠写影评为生的、一个拍窄众纪录片的导演,我都不会反对。只要他开心,懂生活,他就会很成功,这就足够了。

《家庭》:在家上学有弊端吗?

孔言:这个问题我很仔细地想过。可能会造成他的生存环境太理想了吧。他的朋友几乎全是与他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人。有时我会担心,在这种过于理想化的环境里长大,他将来能否应付社会上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个问题我们已经意识到了,会想办法弥补。

《家庭》:对于没有条件在家上学或者不选择在家上学的家长,你有哪些想说的话?

孔言:6年来,我最大的自豪就是我跟儿子都很快乐,他在跟着我学习,而我也在跟他学习。他经常对我说:“妈妈,你今天好像没有什么进步啊!”我们做家长的,其实也要经常问自己:每天都进步点的习惯,我有吗?只要你是一个开明的、快乐的、求知的家长,那么,不管你的孩子在家还是在校,你们都会产生一种非常棒的亲子关系,然后,会产生非常好的相互学习效应。

“在家上学”终究要回归学校

“在家上学”并不是什么新观念,而是最早的学校教育的雏形。

“在家上学”的孩子由于能受到良好的个性化教育,各方面的发展会比在学校的孩子表现得更优秀,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也会表现得更有竞争力。但是,家庭为此付出的经济与精力方面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在家上学”到一定的时候还是要回到学校去,而不是一直不去学校上学。读大学时,由于成绩比一直在学校里上学的学生要好得多,因此这类学生的文凭会更好而不是更坏,这也正是“在家上学”在欧美长盛不衰的魅力所在。许多名校毕业生只有一张大学文凭而没有中学、小学文凭。

这里需要特别提醒的一点是,“在家上学”不可过多强调家庭的力量,而要与学校教育时时互为参照,一旦家庭教育感到吃力,应立即让孩子返回学校继续接受相应教育。中国最早一批爱好国学经典的读经者的孩子多是“在彖上学”,当家庭感到力不胜任想让孩子返回学校时。由于距离主流教育太远而困难重重……

最后,那些因为不能适应应试教育,不得不在中学阶段退学在家“自学”者,并不能被称之为“在家上学”。很多年前,我就劝说过一些“著名”的以拒绝高考为名义的高中生创业者先读大学,因为人生的这个阶段必须融入同龄人的群体。在一些国家,之所以用法律规定必须服兵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