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有效成分群探讨精致型现代中药制剂原料的发展思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有效成分群探讨精致型现代中药制剂原料的发展思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在中药制剂“去繁从简,取精去粕”的发展过程中,可将制剂原料分为粗陋型和精致型2种。结构明确的精致型原料,成分清楚,含量稳定,质量可控性强,符合现代中药制剂的国际化发展趋势。该文对精致型中药制剂原料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尝试性的提出发展思路,一方面要加强对中药多成分/多组分同时分离的专属工艺的研究和对简便高效设备的开发,另一方面要不拘泥于传统中药的狭隘认识,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科学配伍中药单体组合,互贴互补,同时促进精致型中药制剂原料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精致型;中药;制剂原料;发展思路

[Abstract] The pharmaceutical materials are divided into coarse and fine typ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s. Fine materials with clear composition, stable content and high quality control conform to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re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s. 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of fine materials was analyzed, and the development ideas were tentatively put forward. On the one hand, the study on simple methods and efficient equipment shall be strengthened for the simultaneous separation of multiple compon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n the other hand, the knowledge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ll be broadened to further develop the scientific compatibility of monomer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f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harmaceutical material;development ideas

doi:10.4268/cjcmm20161333

在传统医学防治疾病过程中,中医和中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承担的角色却完全不同。中医“辨证论治”――通过探究机体的复杂病理状况,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药“施治于人”――通过作用机体的多个成分药效,促进人体器官功能的正常化。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载体,常以“膏丹丸散、片胶液针”等形式被患者使用。因此,中药制剂则是药材与临床应用的主要纽带,制剂原料便是疗效高低的溯源。

以整体观和系统论为指导思想,在中药制剂“去繁从简,取精去粕”发展过程中,先后有“药材细粉”、“总提取物”、“有效部位”等制剂原料,常依靠简单的粉碎、提取、除杂获得,既包含有效成分和功能性成分,也含有无效成分甚至毒性成分,可以归为粗陋型制剂原料,不能满足中药制剂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要求。若在药效物质基础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辨识有效成分和功能成分,并利用专属分离工艺,制备精致型制剂原料。在精致型中药制剂原料的研究中,应将还原论和系统论无缝衔接、融合应用,一是可以利用还原方法论明确其化学成分及含量,解析作用机制,完善质量控制体系;二是作为方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简易分割单元,仍能保持中药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精致型制剂原料的高效制备,必然是中药制剂研究的关键核心问题之一,目前已有许多学者涉及,“等效成分群”[1]、“组分结构”[2]等概念也相继被提出。本文尝试将中药制剂原料进行分类,对其分离方法进行归纳,并探讨精致型现代中药制剂原料制备的发展思路,以便更好促进中药制剂的科学发展。

1 粗陋型中药制剂原料

中药制剂沿用至今,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中药细粉、总提取物和有效部位等作为制剂原料都被广泛使用,但成分组成不明确,颜色较深,质量控制混杂,被统称为粗陋型中药制剂原料。

1.1 中药细粉

将饮片粉碎制成粒度适宜的中药细粉,一可以减少中药效价在制剂过程中的损失,较经济合理;二通过破碎组织细胞壁,可促进活性成分的释放和体内吸收,广泛应用于中药丸剂和散剂之中。在传统医学古籍中多有记载,如《本草纲目拾遗》中七宝散的记载“好龙骨、象皮、血竭、人参三七、乳香、没药、降香末各等分,为末,温酒下,或掺上” [3];《圣济总录》中麝香散的记载“麝香定粉(一钱),黄蜡(半两),上细研前二味,后熔蜡调摊纸上” [4]。在数千年的中医药发展的进程中,一些药材以细粉入药的方式已被习惯使用,并延续至今。

1.2 流浸膏/浸膏

将中药饮片通过水煮或酒浸,获得汤液,广泛应用于口服或外用。如《本草纲目》中治手脚酸痛酒方的记载“脂麻五升,上药熬研,酒一升,浸一宿,随意饮” [5]。基于汤液易霉变性,可遵循煎煮或酒剂浸提的传统方法,少数辅以醇沉/水沉工艺,经过浓缩制得流浸膏/浸膏。如《刘涓子鬼遗方》中瞿麦散的记载“瞿麦、白芷、黄耆、当归、细辛、芍药、薏苡仁、赤小豆末各30克,上药九味,先以清酒或苦酒渍,渍后复熬,研末过筛” [6]。在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录有大黄浸膏、远志流浸膏、姜流浸膏、浙贝流浸膏、颠茄浸膏等[7],且大部分收录的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也是以浸膏/流浸膏为原料制备而成。

1.3 有效部位

将中药饮片在溶剂提取基础上,选择性富集,得到指标性成分含量高于50%的有效部位。除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录的人参茎叶总皂苷、人参总皂苷、三七三醇皂苷、三七总皂苷、山楂叶提取物、积雪草总苷、黄芩提取物[7]之外,仍有许多被广泛关注的总生物碱、总黄酮、总三萜酸类有效部位。如赵t镭等[8]利用醇提,D101大孔树脂富集,获得质量分数为54%的附子总生物碱;王国军等[9]利用AB-8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核桃隔膜提取液,获得质量分数达72%的总黄酮;袁怀波等[10]采用AB-8大孔树脂,富集得纯度为72.85%甘草总三萜酸。

在药材细粉、浸膏和有效部位的广泛的应用中,粗陋型中药制剂原料的发展从完全不注重活性成分过渡到追寻某些活性成分,但成分依然不够清晰,组成仍然不够明确,不能归属于精致型原料。

2 精致型中药制剂原料

在药效物质基础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辨识有效成分和功能成分,并利用专属分离工艺,制备精致型制剂原料,成分清晰,含量稳定,质量控量明确,被统称为精致型中药制剂原料。

2.1 中药单体

中药单体是指从饮片中提取、分离、纯化筛选出来的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单一化合物。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的植物提取物只收录了环维黄杨星D、岩白菜素、穿心莲内酯和黄藤素[7]。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中药单体,如黄连素、紫杉醇、姜黄素等,已制成片剂、注射剂、颗粒剂、栓剂等广泛应用于临床,相应的新型制剂研究也在深入的开展,如黄连素纳米乳[11]、紫杉醇固体脂质纳米粒[12]、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壳聚糖微球[13]等。中药单体,往往源于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其结构明确,机制清楚,与化药没有本质的区别,虽然这些单体都拥有不错的药理活性,但失去了药材内其他成分的协同作用,既违背了中药药效的涌现性[14-16],也不能有效体现中药的整体观,因此不被认为是传统的中药制剂原料。

2.2 等效成分群/组分结构

在中药治疗特定的病证过程中,并不是所有成分都起药效,而是天然存在着一组结构清楚、含量明确,且能与原中药发挥同等药效的化学成分群,被称为等效成分群[1],各成分交互作用于机体,整体协调发挥药效,必然是精致的,由于各(类)成分之间恒定的比例关系,即存在一个多层次性的特殊组成结构,与“组分结构理论”思想[17]相契合,因此也被一些学者称为结构组分或组分结构[18]。受限于时代科技的局限,等效成分群/结构组分仍然略显粗糙。丹参滴丸能明显改善心肌功能,Long F等[19]对丹参滴丸的抗炎作用进行分析,确定其中的6个成分为等效成分群。本课题组多年致力于组分结构的研究,郁丹红等[20]通过体外药效实验,发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等4个成分的整体药理作用,与丹参二萜醌组分无显著性差异,虽然明确了活性成分及其最优配比结构,但考察的成分数偏少,能否全面体现中药的整体性也有待商榷。但通过研究的不断开展,等效成分群/组分结构的实验方案也进一步完善,且最有可能成为现代中药制剂的主要原料,必然也会为中药科学发展提供借鉴。

2.3 新组分实体

随着科技发展和更高效的分离分析设备的推出,以及对于疾病或病证认识的深入,等效成分群也必然是在动态的发展之中,通过敲入敲出技术正反验证,经过多轮迭代与等效性评价,优化成分/组分配比,将得到系统最小分割单元的中药有效流分,被称为新组分实体[21],达到源于自然且优于自然的治疗效果,这才是最简约的中药制剂原料,是一种理想状态,基于有限的认知条件,现阶段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药新组分实体。

因此,新组分实体是前进目标和发展方向,是中药制剂的最佳原料,结构组成简约而不简单,但简约意味着更加精密的工艺,基于现有的科技水平,尚不具备高选择高收率的富集方法。因而,如何妥善处理或平衡这对矛盾,将具有复杂成分体系的中药制备成精致型制剂原料,不寻最简约,而求恰到好处,必然仍是现代中药制剂领域关键的核心问题之一。

3 精致型中药制剂原料的现有制备方法

粗陋型的浸膏或有效部位,往往是通过提取,或辅以大孔树脂富集而获得,过程控制相对简单;但对于精制型原料而言,则必须配备专属工艺,过程控制精密细致,目前也有不少前期工作涉及,如柱色谱、高效液相制备色谱、高速逆流色谱等。

3.1 常规柱色谱

利用中药各成分与吸附剂不同的结合力,通过色谱过程中的多次吸附与解吸,对中药成分进行分离,常用的有硅胶色谱、氧化铝色谱、离子交换柱色谱和凝胶柱色谱等。张婷婷等[22]利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柱等成功的从海南核果木中首次分到8个苯丙素类化合物;丁邑强等[23]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HW-40凝胶柱等,从枳壳醇提物中分离得到14个黄酮类化合物。柱色谱法是分离单体的常规方法,但过程较为繁琐,常需要多次色谱,选择性的分离几个成分/组分的可行性则较差;此外,固态吸附剂的不可逆吸附,容易造成大量损失,导致目标成分的收率较低。

3.2 高效液相制备色谱

基于各化学成分在固定相/流动相中不同的分配系数,形成不同迁移速度的谱带而实现分离的新型高效分离技术,主要用于高附加值的样品的精制和提纯。许将等[24]利用制备色谱分离竹叶,得到纯度高于99%的异荭草苷和93%的荭草苷。Liu P等[25]利用HPLC制备色谱,分别对色谱图中峰面积大于1%,0.1%总面积的化学成分进行选择性的收集,筛选等效成分群,说明一次操作同时分离、富集多个成分完全可行,但效率较低。

3.3 高速逆流色谱

基于液液分配色谱的分离技术,逆流色谱广泛应用于蒽醌、黄酮类、生物碱等成分的富集。袁萍等[26]先后选取了3个两相溶剂洗脱,利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得到大黄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纯度均高于98%。Jiang S J等[27]利用二维高速逆流色谱从荞麦中分离得到5个黄酮类化合物,纯度都高于96%;Zhang Q P等[28]利用高速逆流色谱从断肠草中分离得到4个生物碱类化合物,纯度都高于93%。基于合适的两相溶剂体系,高速逆流色谱可在一次操作对多个成分进行选择性的分离。

由上可知,柱色谱、制备色谱、高速逆流色谱都有自身的不足和优势,如制备液相和高速逆流色谱通过在线监测,制备的选择性较好;制备色谱的工作效率较低,柱色谱和逆流色谱制备量则稍大;柱色谱和制备色谱容易造成目标成分的损失等。因此,多种技术相互融合能取长补短,促进中药制剂原料的科学制备。Zhu L J等[29]利用大孔树脂初步富集,利用高速逆流色谱进行精制,最终利用高效液相制备色谱,分离得到6个木脂素类化合物;杭伟等[30]以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水(8∶2∶6∶4) 为高速逆流色谱溶剂系统,将桂枝正丁醇萃取相分为2个流分,然后结合制备高效液相,分离得到香豆素、反式-邻甲氧基桂皮酸、桂皮酸、反式-桂皮醛,纯度都大于95%。遗憾的是,选择性的同时富集多成分/多组分制剂原料的研究却寥寥无几。

4 精致型中药制剂原料的发展思路

4.1 活性成分群的筛选

中药成分复杂多样,可通过活性追踪和敲入敲出筛选主要成分,并优化结构组成,筛选活性成分群是精致型原料制备的前提。

4.1.1 活性追踪法 对分离所得的各个组分/成分进行评估,以细胞、动物模型追踪其中活性成分/组分,以筛选有效成分群。于垂亮等[31]以肺癌细胞A549、肝癌细胞BEL-7402、胃癌细胞 SGC-7901生长抑制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活性追踪方式寻找并分离蟾酥中活性化合物,辅以小鼠急性毒性评价,筛选CS-2-2 中4个成分均具有较好的肿瘤细胞生长抑制活性;程芳等[32]以抗炎和镇痛作用为导向,追踪五脉绿绒蒿的活性成分主要有O-甲基淡黄巴豆亭碱、flavinantin、苜蓿素、槲皮素、亚油酸甲酯;方玉春等[33]对鱼藤抗肿瘤活性追踪,分离得到羟基鱼藤素和鱼藤酮。

4.1.2 敲入敲出法 建立生物活性评价体系,对目标成分的“敲出”前后进行药效学对比考察,确定其是否是有效成分,然后再将目标成分按浓度梯度“敲入”,寻找该有效成分起效的浓度范围,最后,将各个有效组分按照最佳浓度进行配比,得到活性成分群。Yan D等[34]通过“敲出”小檗碱、巴马汀、表小檗碱、药根碱、黄连碱、非洲防己碱等6个活性成分,发现黄连碱与小檗碱的活性最强;Kong W J等[35]对通过敲入敲出法,优化得到8个活性成分的黄金组合,其样品的抗真菌作用比牛黄母液提高了92.21%。

4.2 专属分离工艺及组合配伍

通过活性追踪、敲入敲出等技术手段,筛选获得活性成分群,但如何制备?一是利用现有技术,如高速逆流色谱、膜分离、柱色谱等,设计专属性的分离工艺,依靠各目标成分之间的极性差异,利用不同洗脱体系,辅以在线监测技术,以目标成分为个体流分,定向选择性富集有效成分群,可获得少量的精致原料,如Liu P等[25]利用HPLC制备色谱,通过选择收集峰面积大于总峰面积的0.1%的18个目标成分,成功获得等效成分群。二是针对性的配伍优化,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依托组分结构理论,以中药单体为个体单元,简单有效的组合有效成分群,也可获得等效成分群,如刘丹等[36]通过对银杏内酯组分中4个主要成分进行配比优化,结合体内外药效药理实验,初步确定银杏内酯中成分结构配比。

4.3 整体活性一致性评价

由于中药材来源多变、处方复杂,制剂原料的过程控制则尤为重要。可利用指纹图谱、药效学等技术,评价成分、含量及生物活性一致性,可保证制剂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致性。

借助指纹图谱色谱技术获得中药化学成分的图谱,追踪不同批次原料的活性成分及含量的变化,表征所含化学成分质的特征和量的大小,并进行相似度评价。马欣[37]、陈凡等[38]利用多维指纹图谱作为银杏叶提取物的质量控制依据;何兵等[39]对7种活性成分进行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用于金银花提取物的质量控制。

谱效相关性将指纹图谱的“谱”与药“效”关联起来,并进行生物活性评价。张雅铭等[40]使用明生物热活性特征图谱关联抑菌活性,可为注射用双黄连冻干提供质量控制依据;董芹等[41]利用黄连效应成分指数,建立关联药效的黄连效应成分当量,作为黄连饮片调剂均一性的评控指标;孙莉琼等[42]将HPLC化学指纹图谱与清除H2O2的活性指纹图谱相关联,发现9批山楂叶提取物具有等效性和一致性。

4.4 工艺放大及过程控制

目前,常规制备色谱、高速逆流等技术制备少量精致型原料是完全可行的,但真正工业化应用还没有实现,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因此,如何工业化放大,如何在线监控就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液液萃取原理,高速逆流色谱具有较高效率,可利用其大型设备进行中试放大。温耀明等[43]在中型高速逆流色谱上中试放大,优化工艺参数,得到纯度99.2%的9 g样品。在进样量放大18倍情况下,纯化效果与小型高速逆流色谱上相似,并解决了固定相和流动相单独配制问题,缩短了纯化时间。袁媛等[44]利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木蝴蝶的黄酮类成分,并将分离规模从分析型线性放大到制备型,处理量提高了53倍,并维持分离度和分离时间不变。因此,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进行精致型原料的制备工艺放大是可行的。目前局限于设备型号以及有限的前期研究,分离规模还不够大,但也为进一步放大以及连续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参考。

为保证制剂原料质量一致性,可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线监测中药提取、富集过程,围绕提高制剂原料的质量,从制药工艺品质入手,以量化模型取代传统经验,精准控制工艺参数,显著提升中药各个生产过程单元品质。李雪英等[45]建立近红外光谱法实时测定芍药苷成分含量,能在赤芍提取过程实时分析;万文标等[46]建立了银杏叶总黄酮醇苷和萜类内酯含量定量分析模型,可用于快速分析银杏叶提取物中不同组分的含量。

5 结语

中药制剂原料的制备是以活性物质为基础的一个去繁从简、精去粕随的过程。在中药的国际化趋势下,成分清楚、含量稳定的精致型制剂原料必将是中药发展方向之一。通过药效物质基础的深入研究,便可阐明精致型原料的内部结构,依此设计出专属制备工艺,科学设计中试放大,强化过程控制,从而保证精致型制剂原料的均一性。

现阶段,精致型原料的制备呈现的多是中药单体,其是否还属于中药制剂原料的范畴尚有争议;而体现整体性的多成分/多组分的同时制备研究却没有得到深入的开展,不利于中药制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笔者认为,一方面利用现有设备与技术,加大中药多成分/多组分同时制备工艺的研究,同时促进简便高效的设备开发;另一方面不局限于中医药的狭隘认识,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依托组分结构理论,对若干个中药单体的科学配比,确定最优组合作为中药制剂原料。

在中药的发展中,不能也不应该拘泥于中药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只有将复杂体系简化成若干个相对简单的问题,并逐一研究分析,最终才能揭示中药的系统性。笔者认为只要是源于中医药理论,基于整体观思想设计或开发的,不论是直接从中药分离得到的等效成分群,还是人们对中药单体优化组合,都属于精致型中药制剂原料的范畴,互贴互补,就必定能更好的促进中药制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杨华, 齐炼文, 李会军,等. 以“等效成分群”为标示量的中药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4,16(3): 510.

[2] 封亮, 张明华, 顾俊菲,等. 中药物质基础“组分结构”理论的创新与实践[J]. 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21):3603.

[3]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75.

[4] 赵佶. 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2017.

[5] 李时珍. 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8: 1443.

[6] 刘涓子. 刘涓子鬼遗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 49.

[7] 中国药典.一部[S]. 2015.

[8] 赵t镭,唐星.附子总生物碱的提取纯化工艺[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7,24(7):433.

[9] 王国军,唐辉,张淑兰,等.大孔树脂纯化核桃隔膜总黄酮的工艺研究[J].中草药,2013,44(19):2888.

[10] 袁怀波,叶明,刘文宏,等.甘草总三萜酸的大孔树脂分离纯化[J].食品工业科技,2008,29(2):212.

[11] Ke Z C, Zhu Z P, Xu Z Y, et al. Formulation design and in vitro evaluation of berberine-loaded self-nan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J]. Trop J Pharm Res, 2015, 14(5): 747.

[12] 李草草,张振海,张银龙,等.穿膜肽修饰紫杉醇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J].药学学报,2013, 48(1):131.

[13] 唐勤,孙晓辉,陈毫,等.制备方法和工艺对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壳聚糖微球体外性质的影响[J].中草药,2012,43(12):2377.

[14] 金锐,张冰.系统涌现性意义下的中药药性认知[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4):977.

[15] 王耘,张燕玲,郭亦然,等.应用涌现性原理研究方剂配伍规律[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1):155.

[16] 宋玉玲, 赵宏杰, 张笑波. 中医学为复杂性科学的涌现性及其方法论难题提供了解决之道[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 26(9): 2026.

[17] 贾晓斌,陈彦,李霞,等.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新思路和方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5):420.

[18] 张明华,封亮,胡绍英,等.药材道地性的物质基础本质:组分结构的独特性[J].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1):136.

[19] Long F, Yang H, Xu Y. et al. A strategy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combinatorial bioactive compounds contributing to the holistic effect of herbal medicines[J]. Sci Rep, 2015, 22(5):12361.

[20] 郁丹红,贾晓斌.药效学筛选表征丹参二萜醌组分整体性质的代表性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2):1851.

[21] 柴兴云.试论中药涌现性特征[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3):2480.

[22] 张婷婷,吴佳妮,安妮,等.海南核果木中苯丙素类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15,25(5):393.

[23] 丁邑强,熊英,周斌,等.枳壳中黄酮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2):2352.

[24] 许将,范康梅,钱俊青.制备色谱分离竹叶黄酮中异荭草苷和荭草苷[J].中草药,2014,45(15):2184.

[25] Liu P, Yang H, Long F, et al. Bioactive equivalence of combinatorial components identified in screening of an herbal medicine[J]. Pharm Res, 2014, 31(7): 1788.

[26] 袁萍,周东斌,林顺权,等.高速逆流色谱对大黄蒽醌类成分的分离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1,23(4):739.

[27] Jiang S J, Liu Q, Xie Y X, et al. Separation of five flavonoids from tartary buckwheat [Fagopyrum tataricum (L.) Gaertn] grains via off-line two dimensional 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J]. Food Chem,2015,186: 153.

[28] Zhang Q P, Wang Z T, Chou G X. Preparative separation of four alkaloids from gelsemium elegans by 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J]. Chin Herbal Med, 2015, 7(3): 267.

[29] Zhu L J, Li B, Liu X Y, et al. Purification of six lignans from the stems of Schisandra chinensis by using 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 combined with preparativ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J].Food Chem, 2015, 86:146.

[30] 杭伟,张钦德,王晓,等.高速逆流色谱结合制备液相色谱分离纯化桂枝中化学成分[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4,26(11):1807.

[31] 于垂亮,侯惠民. 蟾酥抗肿瘤有效成分的活性追踪分离及急性毒性研究[J].中草药, 2011,42(2):307.

[32] 程芳,郭玫,张扬,等.甘肃产藏药五脉绿绒蒿中活性成分的追踪[J].中药材,2011,34(1):69.

[33] 方玉春,邵长伦,李静,等. 鱼藤中抗肿瘤活性化合物的追踪分离及与DNA的相互作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30(10):1976.

[34] Yan D, Li J X, Xiong Y, et al. Promotion of quality standard of herbal medicine by constituent removing and adding [J]. Sci Rep, 2014, 4: 3668.

[35] Kong W J, Wang J B, Zang Q C, et al. A novel "target constituent knock-out" strategy coupled with TLC, UPLC-ELSD and microcalorimetry for preliminary screening of antibacterial constituents in Calculus bovis[J]. J Chromatogr B, 2011, 879(30): 3565.

[36] 刘丹,贾晓斌,萧伟.银杏内酯组分结构优化实验研究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2):1856.

[37] 马欣,孙毓庆.银杏叶提取物的多维指纹图谱研究[J].色谱,2003,21(6):562.

[38] 陈凡.银杏叶提取物的 HPLC-DAD-ELSD指纹图谱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11,31(3):534.

[39] 何兵,杨世艳,张燕.金银花提取物多指标成分含量及指纹图谱同时检测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2,47(16):1280.

[40] 张雅铭,鄢丹,张萍,等.基于化学特征图谱-生物热活性图谱关联检测的注射用双黄冻干粉针质量控制方法的初步研究[J].药学学报,2010,45(1):93.

[41] 董芹,王伽伯,张定遥等.基于效应成分当量的黄连饮片调剂一致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15,40(20):3981.

[42] 孙莉琼,丁晓萍,马生堂,等.基于谱效整合指纹的体外活性与体内活性的生物等效性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2,14(3):1623.

[43] 温耀明,肖丽华,庄鸿,等.高速逆流色谱纯化他克莫司工艺放大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4,39(4): 267.

[44] 袁媛,骆厚鼎,陈俐娟.高速逆流色谱在分离纯化木蝴蝶活性成分中的线性放大[J].色谱,2008,26(4):489.

[45] 陈雪英,李页瑞,陈勇,等.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赤芍提取过程质量监控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1):1355.

[46] 万文标,姜红,沈佳特,等.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快速分析银杏叶分散片半成品水分及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13,3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