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刷新”《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体系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刷新”《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体系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当前普通高校任何专业都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各院校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都在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当前当务之急是从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培养目标、师资建设、教材体系、考核方式等方面对现有教学体系不断进行“刷新”,改变传统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一些弊端,着力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刷新;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8)06-10000-00

Thinking about "Update" Computer Basis Culture Teaching System

TANG Liu-chun,LIU Ze-wen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 Computer science,Zhuzhou Teachers College,Zhuzhou 412007,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computer basis culture is a required course of all the departments in common colleges. In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all the colleges proceed a series of teaching innovation by centering on the purpose of teaching. The most pressing matter at the moment is to update the current teaching system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abuses in traditional computer basis course teaching, focus o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by improving the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target cultivating, qualifications of teachers, system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sting methods, etc.

Key words: update; computer; basic teaching; teaching mode

1 引言

计算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渗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掌握和使用计算机及其网络成为现代人生存的一种基本技能[1]。对现代大学生而言,计算机信息技术素养及其应用能力的培养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和大学语文、数学、外语一样,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2]。曾有人夸张的说过,过去的文盲是不认识字的人,现在的文盲是不会使用微机的人,正因为如此,高等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教学面临难得的大好机遇,新的形势也给这一课程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当务之急是正视现有教学存在的问题,整合教学资源,刷新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着力使这一课程教学达到《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使学生应该掌握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日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理解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应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掌握一些常用软件的基本使用,具有学习和掌握使用新软件、新系统的基本能力”。

2 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2.1 新生水平参差不齐

虽然教育部要求全国中学从2001年开始就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由于城乡教育存在不容忽视的差距及中小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一,我国中学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参差不齐,加上信息技术课程知识还没有列入高考内容,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操作及应用能力差距非常大。拿我校株洲师专(湖南工业大学师专校区)的新生来说,有的城市生源,新生入校时能够熟练的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进行文字编辑、上网以及收发邮件,个别同学会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而有的学生特别是贫困地区来的农村学生,进校时还是第一次看到计算机,第一次接触键盘,起点差别非常大。起点不同,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教师上课从最简单的计算机入门知道讲起,基础好的同学不愿听,不从最简单的讲起,初次接受计算机的同学又很难听得懂、跟得上。加上计算机文化基础本身这门课程具有很大的抽象性,学生对这一课程的兴趣差异较大。

2.2 教材体系缺乏衔接

一是与以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缺乏衔接;现在作为普通高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通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大部分还是从最基础的WINDOWS操作系统讲起,缺乏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的衔接,有的内容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材内容相重复。二是与以后的计算机深化教育教材缺乏衔接;现行普通高校公共计算机课程教育体系除了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外,很多专业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宽泛的专业基础和专业口径,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还要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类语言或课程,如很多理工科类专业都还要开设VB,VF等,从理论上讲,《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从教材的编写体制到教学时数安排等方面都应该考虑与今后这些课程的衔接,把整个计算机教育作为一个体系来统筹考虑,然而现行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材编写、教学安排等却很少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2.3 教学目标过于单一

当前普通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的一个最大误区,就是对这一课程的考核目标定位不准,有失偏颇,大部分高校都以全国、全省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作为衡量这一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尺度,作为衡量学生计算机操作及应用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准。有的学校甚至还把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与否和学生的毕业证、学位证挂钩,与任课教师的教学评估挂钩,严重背离了教学初衷。有的高校一味地追求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高通过率,教学工作围绕等级考试这个目标展开,教学、实验内容不是考虑学生走向社会的适用性,而多是历年等级考试题目,等级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加上部分学生认识不高,认为计算机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能够拿本等级证书为将来就业创造条件就可以了,由于师生两方面的原因,使得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跳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违背了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适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和教学目的。

2.4 教学管理不够规范

一是部门设置上不尽规范;即承担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任务的部门各不相同,有的放在现代教育中心,有的放在公共基础课教学部,有的放在计算机科学系。部门设置缺乏规划指导,很难实现整体提高。二是在师资分配上不尽合理;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有计算机专业,有承担专业教学的计算机教师,也有一支专门从事公共《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师资队伍。据我们对部分学校的调查,有一种现状值得我们关注,就是很多学校都把一些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专业职称高的教师从事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而安排一些才从高校毕业或教学能力一般的普通教师从事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公共课程的教学,部分学校甚至还有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从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而且很多高校这两部分师资分属不同教学部门,没有任何的教学合作或教学联系,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老师缺乏与专业老师加强沟通交流合作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2.5 教学环境有待改善

现在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投入相当多的财力资金,改善机房环境,更新硬件设备,但由于计算机软硬件发展迅速,设备的改善跟不上科技发展变迁的步伐,教学硬件条件往往滞后于教学的需要。随着大学的扩招,很多学校的机房软硬件建设与学生人数比差距太大,导致学生上机实践的课时非常有限,而文化基础课程中有关程序设计类的内容,自己必须亲自动手编写程序,上机调试程序,分析程序运行结果,有的内容仅仅讲出来还不够,只有亲自动手做出来才能够直观理解,因此,上机操作实践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唯一有效方法,如果这一环节非常松弛,直接影响到整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我校也存在这一问题,由于机房条件的限制,学生上机次数不多,一部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很差。个别大学生虽然过了全国全省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但到毕业求职时,到公司连一份最基础的WORD文档编辑排版都拿不下而遭拒,这不能不说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一大悲哀。

3 刷新《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体系的对策与思考

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教学环境等方面,是组织、设计和调控课程教学的综合因素总和。是教师教好和学生学好这一课程的基础。对传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进行刷新,提高教学效果,就要努力刷新以下“四个模式”,做到四个“分”。

3.1 刷新课程教学模式,实行分层教学

针对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的差异性,建议每年在学生军训后对全校新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进行一次摸底考试,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分层教学,打破传统以专业为班级的教学模式,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分ABC三个层次。即:对入学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或计算机应用能力很差的同学,编入A班,从计算机基础入门知识开始,加重学习课时,加大学习进度,弥补和跨越中学信息技术课的缺陷,在内容上极力追赶原来有基础的同学。对中学学过信息技术课程,有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新生编入B班,按照现有高校通行的“非零起点”教材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对有一定计算机操作基础并学习兴趣较高的同学,实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免修、免听,只参加该门课程的相关考试,同时,开设计算机兴趣提高班(C班),以选修的方式,开设有关计算机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网页设计等方面的课程,并鼓励C班学生参加有关省市及校一级的计算机知识方面的竞赛活动,参与计算机专业学生相关的课题开发或实践活动,着力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分层教学,虽然对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但充分解决全课堂教学无法顾及全体及学生层次不一的现象。

3.2 刷新教材体系模式,实行分类遴选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内容多,涉及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网络等。一般高校开设这门课的课时是72学时,学时数非常有限,因此要搞好这门课程的教学,教材就显得很重要。要刷新现有教材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分类遴选。首先要在坚持选用理论性、通用性较强的教材前提下,上课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学校的学科性质补充一些带有针对性的基本技能训练方面的内容。如师范类学生重点增加课件制作方面的内容,医学类重点增加映像方面的内容,提供尽量丰富的与专业背景有关的知识素材。同时,可在每章节内增加与计算机科学相关内容的最新发展动态,在计算机知识体系中精选一些新知识充实和完善教材内容,附加一些有自学指导性的教材也很有必要。在教材载体上坚持优化精选。打破传统教材以文字为主的纸质载体形式,逐渐形成图文并茂、音频视频一体化的多媒体教材,增强教材的直观效果,激发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自己本校的专业教师,针对学校特点,编写既体现高校计算机教学大纲要求,又体现本校教学特点和学科性质的校本教材,结合教材编写相关配套教学讲义,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3 刷新课程考核模式,实行分级考核

课程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学目标。刷新课程考核模式,一是在考核要求上要分别对待。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一般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相关问题的能力。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核不能简单的以等级考试通过率 “一刀切” 来衡量,必须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科性质实行有针对性的分级考核。如对文史类专业的学生,只要能掌握一定的软硬件基础知识,具备使用计算机处理文字编辑等日常事务的能力,具备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并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即可;而对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这些基本要求外,还应该具备利用数据库来处理和加工信息,学会运用有关应用软件解决本专业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不同的考核要求在一张传统的等级考试试卷内难以得到全面体现。二是考核方式上要致力创新。要让课程考核充分反映和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应用水平,尽可能研发和建设网络环境下的“自动化考试系统”,实行开放式的“无纸化”考核,学生随机抽取试题,不管什么时候、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计算机上的试题即可,不必统一时间、统一地点。

3.4 刷新硬件建设模式,实行分批建设

教学硬件的建设,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取得实效的保证。要不断刷新教学硬件,根据学校的资金投入情况对教学硬件实行分批建设,不断完善。首先要加强学校机房建设。机房计算机硬件条件要逐年更新,根据当前计算机发展趋势及学校扩大招生等情况,满足学生上机操作做到“一人一机”的基本要求,适应《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起码需要。其次要组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研发计算机文化基础多媒体教学软件,逐渐组建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库,为学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再次,要加强《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网站建设,开展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资料、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实验指导、课程考试等上网,以及师生课外互动和交流。

4 结束语

教学无止境。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3],这门课程能否学好以及学生是否有兴趣学好后续的计算机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与课程教学体系的设置息息相关,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刷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坚持改革,坚持创新,对学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振山,龚沛曾.计算机文化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9):7-10.

[3]郭浩志.计算机应用基础[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收稿日期:2008-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