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十九世纪中叶欧洲钢琴音乐鼎盛时期的成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十九世纪中叶欧洲钢琴音乐鼎盛时期的成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着重研究了“19世纪中叶是欧洲钢琴音乐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命题的成因,试图从钢琴发展史、演奏技巧的逐步科学与完善、历史积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肖邦和李斯特的决定性作用等四个方面入手,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综合比对和研究,对这一命题进行较透彻的剖析。

[关键词] 十九世纪;欧洲钢琴音乐的鼎盛时期;成因

在几乎所有关于欧洲钢琴音乐发展的叙述文章和书籍中,都将19世纪中叶描述为钢琴音乐的“黄金时期”或“鼎盛时期”。例如,现行高中音乐鉴赏课本第九单元“浪漫幻想的音乐世界”第十七节“钢琴音乐的奇葩”中,是这样叙述的——肖邦和李斯特是19世纪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两颗璀璨的明珠,他们一同将钢琴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这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什么是十九世纪中叶而不是之前或之后,甚至是现代?为什么起关键作用的是肖邦和李斯特而不是莫扎特、贝多芬或之后的拉赫玛尼诺夫等人?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并未提及,音乐研究类文献和网络上也少有涉及。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认为,需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一、钢琴的发展与成熟

音乐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乐器的发展史,是互相作用的。钢琴是在古钢琴的盛世出台的,1709年,意大利人巴托罗缪.克里斯托伏里(1655——1731)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钢琴,只有四组琴键(四个八度),从演奏机理看,与击弦古钢琴(clavichord)很象。刚诞生的钢琴是典型的丑小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改良过程才逐渐得以完善——

1720年,克氏制造出了第2台钢琴,四组半琴键;

1726年,巴赫第1次演奏钢琴,认为键压太重,高音太弱,一点儿也不喜欢;

1765年,9岁的莫扎特在伦敦第1次见到了钢琴,不过直到1782年才自己买下一架,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九年;

1790年,英国勃罗德伍德琴厂推出了五组半的钢琴;

1800年,键盘颜色改成了现在的样子,而在这之前是相反的,据说是为了映衬出贵族仕女们白皙的双手;

1808年,法国人埃拉尔发明了复震奏装置。之前的钢琴是无法演奏复震奏的,琴槌要么不敲,要么乱敲一气;

1811年,立式钢琴出现,为钢琴的普及创造了条件;

1824年,13岁的李斯特在巴黎开音乐会,所用钢琴的键盘达到了六个八度;

1825年,随着琴弦的增加,木质琴框不堪重负,被铸铁琴框所代替;

……

作曲家要求更宽的音域,演奏家要求更洪大的音量,都在促进着钢琴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琴弦、音板、琴槌日益完善,击弦机、踏板也越来越灵敏,而随着欧洲重工业发展的进程,音质纯净而抗拉力极强的琴弦钢可以制成非常细的琴弦,使音域得以向高音区拓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钢琴的音域才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即88个音,219根弦(平台琴的弦还要再多些)。

从以上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莫扎特(1791年去世)终其一生,也只见过五组键盘的钢琴,相当于现在一台儿童电子琴的音域,还经常卡壳。贝多芬(1827年去世)的最后一架钢琴,也不过六个八度,而肖邦和李斯特,年纪轻轻就用上了六组半的钢琴,功能与音质更是远胜于前,虽然仍比现代钢琴少几个音,但众所周知,钢琴最高处与最低处的那几个音是很少用到的,从这一角度看,那时的钢琴和现在的已经差不多了。可以这样说,钢琴这件乐器本身的日益完善,为欧洲钢琴音乐的极大繁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演奏技巧的发展与创新

在巴赫时代,包括更早的时候,人们演奏管风琴和古钢琴时,只使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认为这六根指头演奏出来的是“好音”,而大指和小指由于一个太粗,另一个又太细,力量悬殊,所以弹出来的是“坏音”,被禁止使用或只配用来弹奏弱拍上不重要的音。那时演奏音阶是用2、3指交错的方式,现代人会觉得非常别扭,那时居然也可以做到很流利。巴赫这位大音乐家,也只敢在人们看不见的时候偷偷使用大指和小指,一直到贝多芬时代,车尔尼被贝多芬教导要多练指,还觉得十分新鲜和不可思议。这一现象直到浪漫派音乐时期才得以改观。

人的手是非常复杂而奇妙的,五个手指各有长短,无名指的韧带发育不完全,小指太弱而大指最强,对于弹奏钢琴来说,真是麻烦透了。于是,各种锻炼手指的方法(如《哈农练指法》)就层出不穷的被编了出来,而为了掌握各种复杂的节奏、音型以及演奏需要的技巧,各种练习曲更是多的不胜计数,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练习曲之练习曲”,如《弹奏肖邦钢琴练习曲的练习曲》!对演奏技法不断的深入钻研和探索,极大地推动着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的发展。

随着钢琴自身的不断完善,其所提供的演奏可能也越来越多,这就为演奏家和作曲家们提供了越来越大的施展空间。人们从只关注手指的运动逐渐发展为研究腕、肘、臂、肩之间的关联作用,各种之前闻所未闻或只能想象而无法实现的演奏技巧被发明了出来,而对演奏技巧贡献最大的人,首推李斯特。

李斯特很小就被称为钢琴神童,十一、二岁时就能演奏极其艰深的曲目,掌握了当时所有的演奏技巧。1831年3月9日,李斯特在巴黎亲眼见到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演奏,受到极其强烈的震撼和犹如晨钟暮鼓一般的启示,继而投入到疯狂地练习和创新之中。艰苦的训练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准确的大跳、双手八度交错半音的快速上下行(即“李斯特八度”)、别致的拨奏、滑奏、巧妙细致的踏板等。在李斯特的手中,钢琴终于成为具有无限表现力的“万能乐器”,他赋予了钢琴这件乐器新的生命力。一直到对钢琴演奏研究的如此透彻的今天,单从演奏技巧论,对最高难度的演奏技巧的发展与创新仍是到李斯特为止,也就是说,在李斯特之后,钢琴的演奏技巧无创新式发展,后人只是在不断的叠加和重复而已。

至此,一个现代钢琴演奏家所需的一应技巧,基本发展完善与成熟!

三、历史与社会环境

19世纪中叶,也就是1850年前后,欧洲音乐正是浪漫主义中期,是欧洲音乐史上最繁盛的时期。在巴罗克音乐时期,作曲家们恪守着严格的作曲规范,将自己的情感深深融合在对宗教和君主的虔诚与推崇中;到了古典主义时期,随着社会变革进程的加剧和席卷欧洲的工业革命,人们追求“自由、民主”,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音乐的创作也逐渐显露出伟大的人性光辉和庄严崇高的精神力量。而到了浪漫主义时期,人性的解放和个人风格特点的强烈体现成为最常见的创作手法,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不断地诞生着,甚至有的作曲家由于担心别人听不懂他这种纯个人的情感表述,专门在音乐标题下不厌其烦地加上了若干说明文字(柏辽兹)。而身处其中的钢琴音乐,亦得到极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