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归国教师在逆向文化冲击中的职业价值回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逆向文化冲击对留学归国教师的影响体现在心理、生活、工作等方面。本文首先阐述了留学归国教师受到的本土文化冲击及原因,然后从内部心理因素、外部工作环境、教学理念等方面论述了归国教师的职业价值回归,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归国后的生活,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一、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高速发展,国家之间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密切,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本领域的前沿知识。跨文化接触的增多带给出国教师全新的体验和经历,对于大多数出国教师而言,他们在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及思维模式等多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在跨文化交往活动中,他们体会到了不同文化的接触、碰撞和融合。
二、理论背景
为了更好的理解和适应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和阶段性特征,国外学者Oberg(1960)提出了文化冲击理论,即“旅居者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和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状”,Oberg为代表的学者们同时提出了U型曲线适应模型,把跨文化适应过程分为蜜月期、沮丧期、调整期和适应期四个阶段,接触到新的文化模式的人会由最初蜜月期的兴奋状态,慢慢转为沮丧期的不适应,经过调整直至适应。
在文化冲击理论的基础上,Gullahorn(1963)将U型曲线适应模型拓展为W型曲线适应模型,增加了返回母文化环境的适应阶段。他们指出旅居者在离开本土一段时间内,经历了不同文化的冲击、适应过程后,回到母国时对于曾经熟悉、现在却可能是陌生的母文化环境产生的类似于进入新文化后的不熟悉及重新适应等现象,这种对母文化重新适应的现象被称为逆向文化冲击。
Sussman从文化认同,自我等社会认知的观点出发,针对逆向文化冲击,审视归国者对母文化的适应问题,研究并提出了归国文化适应问题的文化认同模型。文化认同模型根据归国者对母文化的认同程度和文化认同改变的程度,将归国者分为四类,分别是:对母文化认同增加者, 他们在国外的适应能力会较差,但归国后会更好;对母文化认同减少者,他们由于对母文化的疏离和陌生,归国后适应能力较差;对异文化认同增加者, 归国后面临较大的适应困难则是母文化和异文化发生冲突导致;文化全球化的认同者。
三、高校归国教师逆向文化冲击的成因
归国适应心理准备不足。高校教师在国外经历过文化冲击后,大多数人已经经过调整,适应并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不同于母文化的异文化。当归国教师准备回国前,会忽视逆向文化冲击,想当然的认为归国的工作、生活会与出国前一样,不存在适应母文化、融入本国环境、调整心态的状况,归国教师对归国后会遇到困难的预期不足是导致逆文化冲击的重要原因之一。
归国后环境的改变。归国教师归国前没有意识到祖国环境的改变。他们仍然用出国前的方式去适应新的环境。同时归国教师在母文化环境中原有社会角色改变或丧失了,原有的人际关系发生较大的改变,致使归国教师在生活和工作等多方面遇到阻力和困难。
归国后自身的改变。一些归国教师没有意识到国外的生活可能会影响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甚至价值观也发生了改变。在逆向文化冲击下,一些归国教师因难以适应而坚持自我,从而陷入被误解甚至被批判的尴尬处境。而归国教师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往往不会意识到这点,以至于忽视归国教师的心理变化,从而加剧他们的压力。
留学归国教师应对逆向文化冲击,应尽快适应母文化,在教学工作中充分利用学习到的先进理念和知识,最大限度的发挥所长。
从内部心理因素方面,归国教师应做好归国后面对困难的心理准备,提前了解逆向文化冲击,摆脱心理压力,调整母文化和异文化之间的冲突,顺利适应母文化,这样他们才能更安心地为学校、为祖国做贡献。
从外部工作环境方面,学校内部和学校之间应组织归国教师进行定期的交流活动,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去再了解、再认识母文化,有助于相互了解各种母文化适应中的逆向文化冲击,有助于他们回归母文化。通过交流,学校也可以帮助归国教师尽快适应。
从教学理念方面,归国教师尽快适应母文化后,可结合传统教学理念中良好的一面和国外高校的不同教学理念,摒弃二者之糟粕,发挥二者之优良,让学生收益。
五、总结
随着国内外高校的多方合作,众多高校教师出国访学,对于归国教师而言,在经历过文化冲击后,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上都有了一定的改变,心理和生理上已经调整,适应了旅居国的文化风俗、交友方式、生活和工作。当他们回到祖国或母文化环境后的初期阶段,面对自己曾经熟悉而现在陌生的母文化时,他们需要一定的时间重新适应自己的本土文化,重新站上熟悉的讲台。如何让归国教师清楚意识到归国后面临的困境,快速的适应本职工作,是教师自身、学校管理者及社会各界应该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Charles L. Thompson and Victoria Christofi. Can You Go Home Again? A PhenomenologicalInvestigation of Cypriot Students Returning HomeAfter Studying Abroad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unselling. 2006.
[2] Martijn ten Bho¨mer and Elise van den Hoven. Interaction design for supporting communicationbetween Chinese sojourners [J].Pers Ubiquit Comput.2013.
[3] 黄远卿.逆向文化冲击的原因和对策探究[J].昌吉学院学报. 2013(3).
[4] 史兴松.驻外商务人士跨文化适应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