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班级管理艺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班级管理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初中英语教学中班级管理的现状不尽如人意,作为英语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特别是要更新观念,以开放式、创新性的思路进行管理。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英语教师;班级管理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对英语的学习不仅促进了国家之间的交流,也为人们学习、工作与旅游等提供了许多便利,所以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对学生学习英语都是很重视的。但是,学习英语对于从小就习惯了汉语的学生而言显然是枯燥无味的,这就需要英语教师运用艺术性的班级管理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以营造良好的英语教学氛围。

一、初中英语教学班级管理的现状

1.传统的英语教学班级管理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

虽然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英语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时的技巧,也偏重于培养学生在实际中对英语的运用能力,但是由于学校对英语新课改的重视程度不够,有许多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不能开拓思想大胆创新,对于英语新课改中的指导政策不能实现彻底贯彻,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就会导致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英语的学习能力也就很难提升。

2.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表现很懒散,不能认真听讲

经过调查发现,初中学生在英语教学课堂上的表现大多都非常散漫,对英语的学习积极性不强。毕竟从根本上说,学生自小已经习惯了使用汉语进行交流,对英语学习的目标没有一个很好的定位,因为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即使学习了英语之后,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使用的价值,学生不能了解教师和家长口中所说的英语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学生普遍存在叛逆心理,很容易对学习英语产生厌恶抵触的心理,在英语教学课堂上也就不会认真听讲,不能跟着英语教师的思路走,这种现象不仅影响英语教师对课堂的管理,也影响了英语教学的质量。

3.英语教师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低

初中英语作为学生中考的必考科目,在分值上占有较大比重,这让英语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科目之一。基于以上原因,英语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英语教学中更加注重对英语考试重点的教学和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反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通过考试,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通常都是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不高,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因此受到影响。但是初中英语作为学生今后学习英语的基础,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是不能落下的,所以英语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和班级管理模式,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针对初中英语教学的班级管理英语教师应采取的管理方式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首先,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英语的环境,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是快乐的、轻松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增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表现在英语学习上就是对英语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所以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针对每位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稳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成绩,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重新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2.运用新媒体的教学手段,开展“开放式”的英语教学模式

新媒体的发展为初中英语教学带来了新机遇。因此,英语教师应及时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英语教学,开展“开放式”的英语教学模式,为学生学习英语带来一些新的感受和刺激,解决以往教学中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使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来,让学生成为英语教学课堂上的主体,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并改善以往英语课堂的管理模式。

3.英语教师应及时交流教学经验,改善教学方法

对于初中英语教学,英语教师应切实按照英语新课改的指导思想进行教学方法和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并且英语教师要按时进修,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并保持与其他英语教师的交流与沟通,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毕竟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能力不是管理出来的,更多的是要依靠学生自己,所以英语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关于英语学习的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英语的方式。

众所周知,初中英语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入门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对英语的学习影响着以后对英语的进一步学习,毕竟好的基础是学习的关键。在改善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中,英语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渗透具有艺术性的管理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张红芳.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班级管理艺术[J].新课程,2015(12):229.

[2]腾凌霄.教师课堂管理技能对初中英语课堂效率的影响[J].山西青年,20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