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陆柬之书《文赋》的成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陆柬之书《文赋》的成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我们阅读唐代书家陆柬之所书《文赋》时,会发现此作品以行书为主,偶尔出现草书,人们往往称其为行书作品。这个命名显然是不准确的。不过,陆书《文赋》也明显不属于“破体”[1]的范畴。这不免使人产生迷惑。事实上,这涉及到书法史上为人们所忽略的“集古”现象。

“集古”又叫“集古字”。从史料记载来看,最早的“集古字”现象是梁朝时的《集王千字文》,但已散佚而无法领略它的风采。之后为大家所熟知的是唐高宗咸享三年(672年)僧人怀仁花费二十多年集王羲之书法而成的《集王圣教序》,可以说在书法领域产生了出人意料的巨大影响,一时“集古”风气随之兴起。一般来说,“集古”有两种形式,一是“集古而有所创变”,如米芾、王铎等人即是代表;二是不知变通、“胶柱鼓瑟”的“集古”形式。目前学界对前者进行关注研究较多,而本文所讨论的唐人陆柬之《文赋》,则是属于后一种“集古”形式。

陆柬之(585-638),苏州吴县人,初唐大书家虞世南的外甥,官至朝散大夫、崇文侍书学士。其书法初学其舅虞氏及欧阳询,后习“二王”,传世作品为《文赋》、《五言兰亭诗》。从这两件作品可以看出陆柬之对右军书法的钟情之至。关于陆柬之,唐张怀瓘在《书断》中有翔实的记载:

陆柬之,吴郡人。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仪郎,虞世南之甥。少学舅氏,临写所合……晚王,尤尚其古,中年之迹,犹有怯懦,总章(668-670)已后,乃备筋骨,殊矜质朴,耻夫绮靡,故欲暴露疵,同乎马不齐髦,人不栉沐,虽为时所鄙,回也不愚,拙于自媒,有若达人君子。尤善运笔,或至兴会,则穷理极趣矣。然工于仿效,劣于独断,以此为少也。隶、行入妙,章草入能。[2]

张怀瓘认为陆柬之隶、行入妙,章草入能,然工于仿效,劣于独断。当代著名书法理论家侯开嘉先生更是认为陆柬之《文赋》“毫无个性,其用笔和结体照搬二王,对每字每笔力求有来历,否则帖上不取,有如在集字,造成了字与字之间无呼应,分行布白不协调。”[3]本文采纳张怀瓘及侯开嘉先生的观点,并认为陆柬之《文赋》应属于“集古”的范畴。

《文赋》的文词为西晋陆机所作,陆柬之年轻时读此文极为倾心,想亲笔书写一篇,因怕笔力不逮而“玷辱”名作,始终未敢贸然动笔,直至晚年书名显赫时,才动笔了此宿愿。因此我们可以断定陆柬之把书写陆机《文赋》当做毕生的一件极其虔诚的大事来对待。应该说作为陆机的后人,陆柬之书写《文赋》是“别有用心”的,是怀着极其崇敬的心情的。而其历史背景,则是唐太宗主持修纂《晋书》。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在文艺上亦拥有远见卓识。从贞观二十年(646年)始,唐太宗主持编纂《晋书》,期间亲自为司马懿、司马炎、陆机、王羲之写了传论。他高度赞扬陆机“远超枚、马,高蹑王、刘,百代文宗,一人而已” [4],褒扬王羲之“详察古今,严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5],径直地将二人树立为文艺界的标杆,把他们推举为文艺界的最高水平。对此,侯开嘉先生在《王献之遭遇唐朝》一文中分析道:“从陆机、王羲之的史论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这传达了他四个方面的政治态度:一、对南方士族的安抚。二、表明李世民是华夏正统的继承者。三、这是李世民以儒家思想治国的一种体现。四、推出文艺标准,树立楷模典范。”[6]唐太宗之所以推举陆机、王羲之,首先是为了巩固国家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然而此举却在文艺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由于唐太宗推崇王羲之与陆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使王羲之的书风与陆机的文风俨然成为风尚。由此可知,陆柬之学习王羲之书法与推崇陆机《文赋》,当是受到这股风尚的熏染。

张怀瓘《评书·药石论》中记载:“昔文武皇帝好书,有特赏虞世南,时又有欧阳询、褚遂良、陆柬之等”[7],由此可以看出陆柬之作为皇帝身边讨论与鉴赏书法的近臣,他是能够看到内府珍藏的王羲之真迹,以及其舅虞世南家中藏的王羲之作品。在其特殊动机的驱动下,陆柬之悉心地学习王羲之书法,这点我们可以从《宣和书谱》所载陆柬之有《兰亭诗》、《临王羲之兰亭叙》作品来予以印证。[8]清人项穆曾说:

陆柬之得法于世南,晚擅出蓝之誉。予尝见其所书《兰亭诗》,无一笔不出右军,第少飘逸和畅之妙尔。 [9]

项氏称陆柬之《兰亭诗》完全恪守王羲之之法。同样,被后人评为“陆帖第一”的《文赋》,元人李倜跋认为:“笔法皆自兰亭中来,有全体而不变者,识者知之耳。”[10]又,清人孙承泽跋曰:“柬之所书则精绝一世,字字员秀,脱胎于《兰亭》而带有其舅父虞永兴之员劲,遂韵法双绝。”[11]从上述题跋中可知,《文赋》与“王字”有着莫大的渊源关系。笔者特选取《文赋》中的20字与“王字”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陆柬之《文赋》中有相当多的字,无论从用笔、结字都与《兰亭》极其接近,虽然字形上不及《兰亭》奇正跌宕,但大致得《兰亭》神貌,从中可以看出刻意模拟的痕迹。尤其从“斯文”、“俯仰”处更能窥见陆柬之对《兰亭》的极力追仿。(诚如李倜、孙承泽所言。)由此表明,张怀瓘评价陆柬之“工于仿效,劣于独断”当为定评。同时,我们还看到,除了《兰亭》之外,智永《真草千字文》、王羲之《平安帖》《奉橘帖》等亦是陆柬之追摹的蓝本。必须指出的是,清人孙承泽跋《文赋》认为“韵法双绝”,实则溢美之词。陆柬之在书写过程中用笔与结体照搬古代经典,生搬硬套地追求笔笔有来历,犹如在集字。故笔者认为,陆柬之所书《文赋》是书法史上最早的“集王”墨迹。那么,陆柬之的集古反映了怎样的心态呢?

尊重传统、崇尚先贤、向往过去的“崇古”观念乃是中国文化链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民族的血液里。唐太宗推崇儒学,而儒学强调礼教秩序,讲求尊崇家范。例如,由于唐太宗推崇王羲之,致使王书风行天下。王羲之在其后代心目中的地位也随之提高,其后人则对其遗迹、故居进行修葺,建立祠堂以祭拜。在王师乾所作《王右军祠堂碑》有“我太宗万几之暇,宏览典坟,得之右军欣然师范,亲制赞论……斯乃万世之荣观也”之语,显见其以帝王之品评为荣的心态。[12]同样,与王羲之一样被唐太宗推为典范的陆机,自然也会为陆氏后人所尊崇。陆机是陆柬之的远祖。陆机与王羲之皆是唐太宗树立的文艺标杆,按《书断》“晚王,尤尚其古,中年之迹,犹有怯懦,总章已后,乃备筋骨”之说,陆柬之晚年悉心学习王羲之书法直至书名赫赫之后才书写《文赋》应该是带有特别动机:陆柬之认为书写《文赋》须用王羲之的书法书写才能相媲美,甚至王羲之行书中没有的字也要用王羲之的草书以及王羲之一脉书家的字来代替。陆柬之对自己远祖是极其崇拜与尊敬的。他希望通过借助当时风靡朝野的王羲之书法来书写其远祖《文赋》,以达到宣传陆机而流芳百世的目的。

注释:

[1] [6]侯开嘉.中国书法史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38、277.

[2] [7] [9]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92、231、527。

[3]侯开嘉.书法知识千题[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1:409.

[4] [5]房玄龄.晋书 [M] .北京:中华书局,1974:2108、1467.

[8]潘告运主编.宣和书谱[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170.

[10]李倜跋.陆柬之文赋.[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34.

[11]孙承泽跋. 陆柬之文赋.[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31.

[12]参见方波.宋元明时期“崇王”观念研究[M]. 海口:南方出版社,2009:58.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