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心理素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心理素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养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课程改革 心理素养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99-01

当前我国正在实行新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因此,我们的课程教学也要把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作为我们课程教学的目的之一。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意义,因为只有知识的教学是有缺陷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作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教师心理学知识贫乏

目前在教育的一线的骨干教师一般都是中青年教师,他们有大量的实践经验,但是其中有一部分是民办教师转正,根本没有学过心理学知识,即便是科班出身教师,在师范学校学到的心理学知识也不系统,加之工作后,在长期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旧体制的环境下,这些教师所学的心理学知识也所剩无几。目前的师范学校对师范生还没有开设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因此刚毕业的年轻教师的心理学知识也不扎实。而且师范院校开设的心理学课程还不能满足当前课改的需求。以升学率和优秀率为主导的教师绩效考评体系使得教师将大量精力放在提升学生成绩上,很少去关注与教育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心理学和教育学是相辅相成,对心理学的学习和应用能极大地促进教学发展和学生心理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利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教学的意识缺乏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还是教学方法的应用,都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如学习特点、思维发展水平、思维特点、注意特点等等。在教学中对每节课的目标设定就有著名的“跳一跳摘桃子”理论作为依据。但是学生的基线如何确定,“桃子”设定多高才合适。这就需要对学生学习能力有一个较好的了解。教学方法的运用也要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思维类型、注意广度,记忆特点。如学生处在不同的思维发展水平,就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便是相同的教学方法在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实施中也有不同的步骤。

三、教师对自我的心理健康没有良好的认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心理学在我国的普及,人们对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教师的职业性质就决定了心理健康水平对工作影响是较大的。同时,心理健康水平也决定了教师的心理素质发展水平。而心理素质也是现代教师重要的专业素质之一,教师教学的心理素质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沉淀的为教学所必备的心理品质[1]。教师的心理健康,能直接影响到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生活、工作及家庭幸福。教师的职业也与他社会职业不同。从事其他职业的工作者当然也需要心理健康,否则无法完成具体工作任务。但与教师相比这些职业的工作者如果存在心理不健康,其所造成的损失往往是局部的、个人的,而一个教师如果心理不健康,它的影响则是总体的、社会的、长远的。总之,由于教师不仅是社会活动者,而且是青少年的表率,他们的心理必须是健康的。因此就需要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基于上述现象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加强教师的心理素养:

一、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在师范学校师范学生学习的心理学科是公修心理学,相当于简化的普通心理学。关于和教学相关的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却没有开设,但是近两年关于师范学校心理学科目的开设也正在改革当中。师范生需要较系统地掌握与未来教学工作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有助于指导教学的实践;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有助于心理健康和自我心理的维护;有助于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的分支领域之一,是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理与行为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2]。其意义在于有助于了解学生心理特点,走进学生心理世界;有助于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并能做好学生教育工作;有助于给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环境。教育心理学是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释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因此教育心理学在当前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其意义在于一是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二是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帮助教师解决实际课堂问题。因此教师学好这三门心理学无论对于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都是益处多多。

二、学会对心理进行自我调节

近年研究表明, 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统计表明, 约有五成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有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快乐,78%的教师在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 甚至有过激行为[4]。教师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也要学会主动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学会日常的心理调节方法和策略。教师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压力。教师对压力要有正确的认识。在认识压力时要注意两点:第一,运用积极认知,避免认知偏差;第二,形成合理的自我认知,保持适中的期望和目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同时,更能看到有利的方面,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容易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学会把压力变动力。

2.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当教师面临着心理压力时,要自觉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来减轻压力。

3.学会放松,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放松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深呼吸、想象放松法、渐进放松法。在放松心情的同时,还要注意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外,增进人际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合理调节情绪都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版:131-132

[2]桑标. 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版,4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

[4]晏旭.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院报,第18卷第3卷